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企业的声誉,就像磁场一样把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联系起来。这种磁场效应包括了吸附效应、筛选效应和自我加强效应,这些效应对企业的有效经营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分析声誉的这些效应的基础上,提出了打造企业的声誉磁场效益的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梅世强  位豪强 《科研管理》2014,35(8):101-109
区分了棘轮效应与盈余管理的正负方向,关注了其他研究中较少关注的负向棘轮效应与负向盈余管理,并用2007-2012年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对棘轮效应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棘轮效应也是盈余管理的重要动机之一,经理人利用棘轮效应进行盈余管理能为自己在下期带来更大收益。这丰富了盈余管理的动机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能力导向的中国技术引进溢出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引进的溢出效应是中国技术追赶过程中长期关注的重要议题。以技术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作为技术引进的衡量指标,以创新能力作为导向,分析了中国技术引进的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FDI)逐步成为首要的技术引进方式,技术贸易方式已经实现从硬件向软件的转变;FDI和软技术引进对技术创新能力具有正向效应,而硬件技术引进则呈现负向效应;无论是外商直接投资还是技术贸易的技术引进方式,都严格依赖于东道国的人力资本积累水平,而不是R&D经费人员比。  相似文献   

4.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探讨棘轮效应,建立一个引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两阶段棘轮效应模型分析棘轮效应产生的原因。以2007—2012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棘轮效应的存在性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当前几无研究的棘轮效应方向之分给予分析和解释。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业绩预算存在棘轮效应,且正向棘轮效应大于负向棘轮效应。我国应该从完善市场体系,建立有效的报酬激励制度,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以及加强外部监督等方面解决棘轮效应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声誉机制模型分析"第一印象"效应的信息机制和激励效果。结果表明,在能力不变的条件下,越是初期表现越具有持久的影响,所以"第一印象"对代理人激励存在衰减效应,而在能力服从自回归序列变化的条件下,代理人的长期劳动供给得以改善,从而证明了"第一印象"长期激励效果不佳,以及增加工作挑战性、将第一印象与近因效应结合起来可以减少激励衰减效应的结论,对管理实践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现场实验研究了单(群)发性产品伤害危机中的行业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群发性危机的行业负面溢出效应比单发性更强,企业声誉和伤害程度在单(群)发性对行业负面溢出效应的影响中起到调节作用,但调节方向不同.在单发性危机中,企业声誉对行业负面溢出效应的影响差异较小,伤害程度的影响差异较大;而在群发性危机下,企业声誉对行业负面溢出效应的影响差异较大,伤害程度的影响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7.
杨洁  邓芬逸  詹文杰 《科研管理》2022,43(6):170-177
新闻媒体报道对管理层代理行为的影响存在压力效应和声誉效应两种机制。然而,现有关于媒体报道与研发投资关系的研究表明,媒体报道主要通过压力效应减少研发投资。本文以2010年实施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即经济增加值考核)为自然实验,采用差分法进行检验,发现相对于不受此项制度影响的非央企,央企实行经济增加值考核后,由于经理人的短期业绩压力减少,媒体报道的声誉效应开始凸显,媒体报道对研发投资的影响由考核前的显著负相关变为考核后的显著正相关;央企EVA考核带来的媒体声誉效应在市场化程度更高的地区更明显。这一结果一方面有助于从激励机制的视角深入媒体报道影响公司治理的研究,另一方面有助于从媒体这一外部治理机制的视角丰富高管激励经济后果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通过探究政府RD补贴分配的持续性问题,有利于减少政府行为失范,提高政府RD补贴效率。分别从声誉积累优势和绩效积累优势探究影响政府RD补贴分配中"粘性"效应的因素,采用2010—2013年广东省498家制造业民营企业的面板数据,应用转移概率矩阵、Probit回归分析以及PSM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基于广东的实证数据表明,广东省政府RD补贴"粘性"效应更有可能是基于绩效积累优势的挑选机制,进一步基于企业创新链视角检验政府RD补贴"粘性"效应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发现:政府RD补贴"粘性"效应有利于企业研发强度提升,对企业不同模式的技术获取战略均存在积极显著的影响,但对企业新产品产值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有限合伙风险投资模式下的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姚佐文  陈晓剑  汪淑芳 《预测》2003,22(2):59-61,72
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公司已成为美国风险投资的主流组织形式。在这种模式下存在着两个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一是投资者与风险资本家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二是风险资本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本文在委托代理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风险资本家的监控和声誉效应在解决不对称信息环境下的道德风险和激励问题的有效作用。这为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意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郭磊  苏涛永 《预测》2012,(1):44-48
本文考察企业年金市场进入规制对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进入数量、服务质量和福利的影响。在最低质量标准理论的基本框架下,建立一个包含进入决策和质量决策的两阶段博弈,引入集体声誉刻画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的搭便车行为和市场对良好声誉的溢价,比较自由进入和进入规制条件下的机构进入数量和服务质量,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发现,由于搭便车行为,机构自由进入,数量增加会导致平均质量下降,达不到社会最优;适度的进入规制将提高平均质量和行业声誉,增加机构数量,提升社会福利。  相似文献   

11.
在集成创新的过程中,创新主体往往会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与技术提供者合作创新.在合作关系能够降低创新成本的背景下,研究了从创新主体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在考虑存在逆向选择问题影响时,应如何设计合作契约中的利益分配和责任划分条款.分析结果表明,为防范技术提供者的逆向选择问题,被转移技术越先进,技术提供者在合作中应承担的责任越...  相似文献   

12.
以包括两个互补产品供应商和一个零售商的二级供应链为研究对象,基于互补产品绿色创新溢出效应和捆绑效应,考虑互补产品供应商绿色创新与否、零售商的绿色营销和销售策略,构建多阶段供应链定价与绿色度决策模型。通过模型求解和数值实验,研究发现:当互补产品的捆绑效应较大时,互补产品供应商的最优策略是进行绿色制造,而零售商的绿色营销和捆绑销售策略与互补产品供应商的最优策略和捆绑效应大小有关;供应链中其他成员进行绿色制造和投入会促进产品供应商提高绿色制造水平,且零售商的捆绑销售也会促使其提高产品绿色度;另外,互补产品的绿色创新溢出效应也会影响供应链成员及整体的利润。  相似文献   

13.
In this paper, a decision model is presented for the sales of software product to determine the profit and marketing polic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promotional efforts. The paper focuses on dependence of the optimal profit on the promotional efforts when there is diffusion effect of demand on the sales function. An elaborate optimization policy considering the dynamic nature of production cost function is proposed and numerical example is illustrated. The paper also studies the behavior of the future profit and its impact on profit maximization model by considering the constant price during the entire planning horiz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greatly help us to identify the contributions of each selected parameter and its weight. Some conclusions, limitations of this study and future direction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4.
基于单一定价机制,利用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由单个商家和单个第三方平台构成的二级团购供应链盈利模式决策问题,通过自营与代理两种盈利模式下团购供应链各主体的协调策略,对比分析第三方平台两种盈利模式下各决策变量的关系。研究发现,适当增加第三方平台的佣金比例能够提高第三方平台代理模式下的盈利水平,且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合作商家以及降低商家的单位生产成本实现。而当消费者需求较少时,第三方平台则应该选择自营模式。最后,通过数值分析对研究结论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5.
王文利  骆建文  张钦红 《软科学》2012,26(11):125-129
研究了有外部供应商与无外部供应商时装配商对供应商的最优融资决策和供应商的最优生产决策,并比较了两种情况下的融资效率。结果表明:不存在外部供应商时,装配商向供应商的融资受装配系统内每个供应商成本及自有资金的影响,而存在外部供应商时,装配商向各个供应商的融资决策是独立的;与无外部供应商时对比,存在外部供应商时资金约束的供应商需要拥有更多的自有资金量,才能达到无资金约束下的最优产量,并且竞争程度越高,所需的自有资金量越多。最后通过数值分析验证了结论。  相似文献   

16.
李新然  黎高  牟宗玉 《科研管理》2012,33(4):131-138
本文在促销努力影响市场需求和具有生产不确定的VMI供应链下,先后分析了集中和分散控制下供应商和销售商的决策问题,讨论了生产不确定对供应商潜在成本和决策的影响,并建立了销量回扣和回购相结合的契约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契约对销售商、供应商决策以及整体供应链收益的影响,研究表明契约能够促使销售商增加促销努力和订货量,供应商增加计划生产量,从而改善供应链的收益,并提出了进一步实现供应链最优收益水平的途径。最后,通过数值分析验证了本文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分析了市场需求受零售商努力程度影响情况下,供应链在集中控制模式时的最优促销努力水平和最优订购数量这一问题;然后为供应链双方设计了一种基于回购策略下的期末销售量激励契约,从而使得供应链双方在这一激励契约协调下实现了整体最优;接着分析了努力成本影响需求的敏感程度对供应链最优决策的影响,最后通过算例证实了在协调机制下零售商积极进行努力活动能实现集中控制模式下的供应链绩效水平.  相似文献   

18.
Warranties serve as persuasive marketing tools: (i) promotional and (ii) protectoral. As a promotional tool, warranties serve to promote the reliability and quality of a product with longer and better warranty terms implying a more reliable product. As a protectoral tool, warranties provide assurance to consumers against defective products that fail to perform satisfactorily over the warranty period. This assurance reduces the risks associated with purchase of the product but introduces some impedimentation in profit management for the manufacturer. Using a two dimensional innovation diffusion model to demonstrate product sales cycle, this study presents a methodical approach to obtain optimal price and warranty length for a product. The model examines significance of these decision variables and estimates the overall maximum profit for the manufacturer. Exponential distribution has been used to represent the life time distribution of a product and the model has been validated using real life data set.  相似文献   

19.
高管激励对技术创新的促进效应依赖于对不同激励契约进行科学动态整合。立足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在对高管创新激励机制的运行原理以及高管创新收益预期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不同生命周期内,高管薪酬激励、声誉激励和控制权激励契约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差异性,以及契约间的互补和互替关系,设计了技术创新导向下高管激励的最优动态整合方案。研究结果显示,成长期,声誉激励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薪酬激励与声誉激励间具有互替效应,控制权激励与声誉激励间具有互补效应;成熟期,薪酬激励对技术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控制权激励却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并且薪酬激励与声誉激励之间具有互补效应;蜕变期,薪酬激励和控制权激励均能够显著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且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互补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