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信任视为多维变量,构建了多维信任、知识转移与软件外包绩效的影响关系模型。通过理论分析及对京津冀地区97个软件外包接发包企业的有效问卷调查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多维信任对知识转移、软件外包绩效的正向影响存在差异性;显性知识转移与隐性知识转移相比,对软件外包绩效影响更显著;知识转移在多维信任与软件外包绩效之间具有中介作用,其中知识转移在能力信任与软件外包绩效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在计算信任、善意信任与软件外包绩效之间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周茜 《情报探索》2014,(12):65-69
从IT外包的知识转移过程入手,把IT外包中知识转移分为发送、获取、交流、积累和反馈5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进行特征描述,构建了符合IT外包知识转移过程模型,即SOEAF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知识转移风险识别的特点,利用问卷调查的数据对IT外包知识转移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得出知识共享与反馈、学习能力、技术创新评价体系、协作和信任程度、知识转移的激励机制等5个因素是IT外包知识转移的主要风险因素,最后对知识转移风险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吉鸿荣 《现代情报》2010,30(7):16-19,23
组织间信任对组织间知识转移的正向影响非常显著。文章从信任对虚拟企业组织间知识转移的影响分析入手,探讨虚拟企业组织间知识转移信任机制的构建:建立了虚拟企业组织间信任——知识转移的得益矩阵;将虚拟企业的组织间信任分为初始信任阶段、信任发展阶段、信任维护阶段、信任再发展阶段等4个阶段,并建立了虚拟企业组织间知识转移的信任机制模型。  相似文献   

4.
刘伟  邸支艳 《科学学研究》2016,34(12):1865-1874
IT外包是一个知识密集的过程,知识转移是影响外包绩效的关键。本文基于IT外包接包方视角,构建了以关系质量中的三个维度:信任、满意和承诺以及知识缄默性为影响因素,以接包方的知识接受意愿和吸收能力为中介变量的概念模型,研究这些因素对IT外包知识转移的交互影响。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对收集来自规模较大的IT外包公司的217份有效调查问卷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在关系质量对IT外包知识转移的作用过程中,接包方的知识接受意愿和吸收能力起到显著的中介作用。信任、满意和承诺对接包方的知识接受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信任和满意对接包方的知识吸收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知识缄默性对IT外包知识转移具有负向影响,关系质量中的信任和满意维度对知识缄默性与知识转移之间的路径关系具有显著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研发外包的系统性管理框架:结合交易费用和基于资源理论的相关观点提出了研发外包决策模型;系统分析了研发外包中的创新风险,包括企业自身吸收能力的不足、不必要的知识外溢和知识分享动力缺乏产生的风险;分析了研发外包关系治理中构建知识共享的主要途径和具体措施,指出主要采取信任和声誉两种机制进行研发外包关系的维护.  相似文献   

6.
R&D外包的决策模型、创新风险及关系治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建立了研发外包的系统性管理框架:结合交易费用和基于资源理论的相关观点提出了研发外包决策模型;系统分析了研发外包中的创新风险,包括企业自身吸收能力的不足、不必要的知识外溢和知识分享动力缺乏产生的风险;分析了研发外包关系治理中构建知识共享的主要途径和具体措施,指出主要采取信任和声誉两种机制进行研发外包关系的维护.  相似文献   

7.
研究代工企业如何在外包中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实现先进知识的转移,并最终提高创新能力.研究表明,外包中的知识管理包括获取、吸收以及应用,以上步骤能否有效实施,与合作双方的沟通程度、信任水平以及企业自身的学习意愿和能力密切相关.有效的沟通、信任和组织学习有助于知识在企业中的内化发展,提升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文章选取了杭州市四家具有代表性的软件企业,运用多案例分析方法,探讨我国软件企业外包信任关系的演变路径。研究将职业化关系中信任的发展阶段理论,以及信任具有认知性和情感性维度的理论,创新性的综合到软件企业外包信任关系的研究中。并且证实软件外包信任具有谋算型信任、了解型信任以及关系型信任三个阶段不同顺序的演变过程,以及这些阶段中认知性和情感性具有不同的变化,使软件外包信任关系的研究体系更加系统化。研究的现实意义是,软件外包合资企业在与其母公司合作时,在情感性信任上具有接包优势;本土企业需要立足国内,加强专业性,积极建立和维护与发包方的信任。  相似文献   

9.
针对开放式创新下合作型研发外包中知识转移行为,考虑到这种类型的研发外包中发包方和接包方的知识转移关系较以往有所不同,论文研究了发包方和接包方的知识转移行为和策略。依据发包方和接包方所采用的不同策略,构建了二者的收益矩阵,并以此建立研发外包中知识转移的演化博弈模型,从中分析得到发包方和接包方知识转移行为的演化稳定策略。结果表明:接包方和发包方的知识转移侧策略选择与二者的收益比例密切相关,当二者的知识转移收益比例的取值范围发生变化时,其演化稳定策略也随之变化。并分析了转移成本、知识投入以及合作研发能力对于演化稳定策略的影响。然后针对在知识转移中发包方或者接包方“搭便车”的行为问题,分析了在加入激励机制情形下所呈现的演化博弈结果。最后利用数值模拟法,验证了模型和结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研发外包是企业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整合外部技术资源、降低研发成本、提高研发速度的一种新型研发模式.本文从战略角度划分效率型和创新型研发外包模式,探讨研发外包的知识密集性、控制复杂性和系统集成性三大特征,提出“方案分析、架构设计、模块分包、分包研发、调试检测、跟踪完善”六阶段的外包流程模型,并结合X集团汽车制造案例,进行了详细的验证和分析,为研发外包理论框架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1.
为了分析边界巡视者跨界管理对合作机构一体化机制和合作方信任的调节作用,它以216家产学合作机构为实证样本,探讨了边界巡视者、一体化机制、合作各方信任与知识转移之间的关系,并检验了跨界管理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边界巡视者在一体化机制和知识转移之间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当跨界管理水平较低时,一体化机制和知识转移呈现正向的关系,当跨界管理水平较高时,两者是负向关系。但是,合作各方的信任对知识转移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它与跨界管理一起也没有形成显著的双向调节影响知识转移。结论为进一步研究产学合作体知识转移和知识商业化提供了新视角,厘清产业界和学术界在合作背景下对知识转移相关理论和实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IT外包是企业在快速变化环境下的一种战略选择,而IT外包中的知识转移对于外包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已有文献基础上,提出IT外包中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并提出假设.结合对西安软件园内9家从事IT外包业务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了访谈调查,设计调查问卷,并对这些企业中参与外包项目的员工进行了问卷调查.用SPSS17.0和AMOS16.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信任与业务熟悉度对合作双方关系有正向影响;信息技术能力对信任有正向影响;合作双方关系对知识转移有正向影响;信息技术能力对知识转移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3.
田野  杜荣 《科学学研究》2011,29(8):1190-1197
 基于IT服务外包背景下知识共享、知识转移、信任等理论,分析了IT服务外包项目中发包方向接包方的知识转移、接包方对发包方的知识共享、接包方感受到的发包方对接包方的信任、接包方与发包方之间的文化相似度等因素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外包绩效的影响;提出了一些假设,建立了理论模型;设计了调查问卷,对北京中关村软件园、西安软件园、上海浦东软件园的20家从事IT外包业务的企业中参与IT服务外包项目的391名员工进行问卷调查;并运用统计分析软件AMOS17.0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对收集的293份问卷进行数据分析,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实践建议。  相似文献   

14.
IT外包与企业核心业务的不可分离性、高不确定性和高资产专用性等特点使其面临三大治理困境:卸责、机会主义的讨价还价和知识外溢.企业应在IT外包的不同阶段选择基于市场的模式、基于层级的模式和基于信任的模式等不同治理方式,并从管理控制系统和与服务商的信任关系两方面入手实施IT外包关系的治理.IT外包的特性决定了信任治理将发挥重要作用.可通过合约信任、能力信任、意愿信任三方面的措施来实现.  相似文献   

15.
从社会网络和核心能力视角,以企业成长阶段为时间序列,通过对206个样本的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LSD和Tamhane T2检验,揭示企业初始、发展和成熟三阶段中效率型和创新型研发外包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从企业的初始阶段、发展阶段到成熟阶段,效率型研发外包的主导地位逐渐降低,而创新型研发外包的主导地位逐渐增强。效率型和创新型外包模式动态演进,为企业研发外包的实施和应用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知识外包的对象是知识密集型的高端业务流程,通过一个三阶段的动态博弈模型来研究客户和服务商在知识外包中的决策问题.首先客户和服务商选择合作博弈,决定相互问知识转移的比率;然后客户选择先行动,决定在知识外包总投入中所占的比率;最后服务商观察到了客户的行动,决定总的知识外包投入水平.研究发现了影响客户和服务商相互之间知识转移比率,客户知识外包投入,以及知识外包的总投入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张力  刘新梅 《科学学研究》2011,29(5):756-763
 作为知识转移和知识商业化“前哨”产学合作机构,其知识转移究竟是依赖于边界巡视者,还是取决于合作双方的信任和内部的一体化机制。通过对216家“产学合作机构”的知识转移绩效及其相关数据的收集,运用计量模型分析了边界巡视者、一体化机制、合作各方信任与知识转移之间的关系,并揭示了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机理。结果显示:一体化机制和边界巡视者均能显著影响合作体的知识转移,并且边界巡视者在一体化机制和知识转移间有明显的中介作用,但是,合作各方的信任只是一体化机制的前导变量,并不能直接影响合作机构的知识转移。研究结论为进一步研究“产学合作体”知识转移和知识商业化提供了新的视角,推进了在产业界和学术界合作背景下对知识转移相关理论和实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高校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包括技术知识的研发和专利成果的转移两个阶段,本文采用随机前沿分析、面板数据模型分析等方法分阶段研究了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在技术知识的研发阶段,教学任务的增加会减少技术知识等专利成果的产出,科研项目类的科研任务则对技术知识的专利成果产出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论文发表类的科研任务则没有显著作用.在知识技术的转移阶段,教学任务与科研任务的增加会降低专利成果的转移效果.此外,多数高校缺乏有效的技术转移机构的支持,政府资金对技术知识等专利成果研发阶段的作用不明显,而在专利成果转移阶段的作用则较显著.  相似文献   

19.
企业知识共享中的信任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红霞  丁长青 《情报杂志》2007,26(11):43-45
企业知识共享过程有知识寻找和知识转移两个阶段。在知识寻找过程中,知识接受方拥有主动权,受情感基础信任影响较大,知识源居从属地位。在知识转移过程中,情感基础信任降低了知识转移的成本,而认知基础信任可促进知识共享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20.
新型研发机构是响应科技创新和科研组织范式变革的新事物,以创新的组织模式和机构形态构建了知识转移的新逻辑,有效促进了知识的转移和应用。文章通过多案例研究,探索分析了新型研发机构推动知识转移的内在机理。研究结果显示:(1)新型研发机构构建了面向市场的知识价值识别功能,提升了知识识别的动力和能力;(2)新型研发机构发展了基于应用场景的知识加工功能,形成了以专业团队、设备和平台为支撑的知识加工能力;(3)新型研发机构构建了促进知识显性化的功能,降低了知识的嵌入性和缄默性,提升了知识传播的效率;(4)新型研发机构完善了服务知识接收者应用知识的功能,降低了知识接收者利用新知识的风险。研究结论对于国家探索新型科研组织模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思路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