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有效的学生评价强调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化学教学中,有效的学生评价强调教师的自身理念更新;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和多样化的综合评价制度;倡导活动性表现评价、成长记录袋等质性的评价方法和传统素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重视评价的激励性与改进功能,重视学生地自主学习及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提高。  相似文献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实施以来,“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历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已成为一个强音。在评价方法上,学生成长记录袋作为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的典范之一被广泛应用。为实现评价理念与行为的恰当对接,仍需做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强调学习评价应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分为随时评价和阶段性评价,既关注过程也关注结果,以“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目标,有助于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保证新课改的有效实施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传统的评价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而对于学生如何获得这些答案的却是不甚关心。这样的评价会导致学生只重结论,忽视过程,不利于其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也限制其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促进发展的评价不仅需要终结性的结果评价,更需要形成性的过程评价,应是通过关注“过程”而促进“结果”的提高,评价的重心在“过程”。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所提倡的发展性评价旨在促进学生成长与教师发展。作为发展性评价的重要方式,“成长记录袋”评价指的是“通过对成长记录袋的制作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而进行的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评价”。这种质性评价方式,在实际的教育教学领域中正越来越广泛地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6.
<正>在新课改已经实施几年后的今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新课程改革强调评价重心逐渐转向更多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关注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只有关注过程,并在过程中采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才可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才有可能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的指导,真正实现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评价注重评价与教学协调统一。强调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活动表现评价为全面了解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发展水平提供了有效的途径,通过活动表现评价鼓励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实验过程是学生学习活动表现、自我能力体现的一个过程。对这个过程进行过程性评价,是把评价置于真实、具体的情景中,因此显得更为重要、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学习成长记录袋”是指用以显示学生某个阶段学习成就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它除了是学生成长的“传记”外,更通过对建立学习成长记录袋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对学生给予全面、发展的评价,是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有效工具。建立成长袋的目的实际上是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有利的窗  相似文献   

9.
让发展性评价为学生的精彩人生导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性评价,即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它关注学生、教师的尊严与感受,注重发挥评价的促进作用,着眼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它区别于选拔性评价和水平性评价,注重诊断、激励和发展,其目的在于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学校的发展。发展性评价不是只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它强调重在发现问题的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这种评价不仅重视结果,更重视发展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建议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鉴此,在教改实验中,我们运用“学习成长记录袋”进行语文学习评价,做了如下的尝试和探索。一、记录内容多样化———学生自主,教师指导“学习成长记录袋”是指用以显示学生某个阶段学习成就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它除了是学生成长的“传记”外,更通过对建立学习成长记录袋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对学生给予全面、发…  相似文献   

11.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以生为本,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学生学习评价,改革促进评价的功能由以往注重甄别、选拨转向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与个体差异。然而,在新课改的具体实践教学中,怎样才能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学生学习评价呢?创建主观题作业在线评价系统,对信息技术新课程学习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改革体育学科评价,关注体验过程、发展个性是学科评价发展的新趋势。建立“过程性档案袋”,真实地记录下学生体育成长过程,让每一位学生时时建立自信,人人有向上的追求,天天有奋斗的目标,常常有成功的喜悦,从自我体验中主动、全面地发展,健康、快乐地成长;让每一个学生成为评价主体,随时了解、调整、改进自己的发展状态,促进全面发  相似文献   

1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实施以来,“关注每个生的成长历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已成为一强音。在评价方法上,学生成长记录袋作为学生习过程性评价的典范之一被广泛应用。为实现评理念与行为的恰当对接,仍需做理论的研究和实的探索。一、成长记录袋评价的现实意义成长记录袋是“根据教育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各种有关学生表现的作品及其他证据收集起来,过合理的分析与解释,反映学生在学习与成长过中的优势与不足,反映学生在达到目标过程中付的努力与进步,并通过学生的反思与改进,激励生取得更好的成就”的评价过程。成长记录袋评价是以建构主义、…  相似文献   

14.
在新“课改”精神指导下,我校确立起评价要“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新的评价观,近年来进行了“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的择点尝试,目的是为了改变课程学习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逐步建立起促进学生不断发展、全面发展的学业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5.
周英杰 《考试周刊》2009,(17):165-165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有机结合的基础课程,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是做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其关键是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及时记录并进行综合分析。过程性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过程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16.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要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评价与考试性评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发挥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还要发挥评价的教育导向和发展功能。”本着这样的理念,我们在实践中使用《成长手册》,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多方面、全方位的立体评价。经过一年的实验证实这种过程性评价形式,能更好地关注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过程,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改革体育学科评价,关注体验过程、发展个性是学科评价发展的新趋势。建立“过程性档案袋”,可真实地记录学生体育成长过程,让每一位学生建立自信,人人有向上的追求,天天有奋斗的目标,常常有成功的喜悦,从自我体验中主动、全面地发展,健康、快乐地成长;让每一个学生成为评价主体,随时了解、调整、改进自己的发展状杰.促讲伞面发展:让教师更加准确地了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评价的理念之一是评价过程的动态,评价实施的日常化,即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要有机地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给学生多次评价机会,将评价贯穿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促进评价对象不断转变与发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贯彻新课程评价这种理念,中学数学教学评价与学生评价是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于是大班额学生的评价难问题凸显出来。大班额学生评价难就难在“过程”,难就难在“面向全体”。只有一个结果的评价不难,只有一张试卷的评价也不难,只有一个等级符号的评价更不难,要定位在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上就难了。尤其是在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评价的今天,有的教师还在用教师评价的“单面镜”照学  相似文献   

20.
许锦 《科学教育》2005,11(6):33-3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评价改革的目标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拨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同时,又要求建立三个评价体系,即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新课程倡导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等形成性评价方法,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