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教材本身颇具情感性,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这些深具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且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就应把握文中泻泄奔腾的感情激流,  相似文献   

2.
所谓的语文味即是语文的文学蕴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蕴味,也即是语文美。所以,语文课就要应有浓厚的语文味。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过程.引导学生挖掘值得进行朗读训练的段落,引导学生深度感悟、朗读,培养其语感,细细品味"语文味".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不断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要领悟语文美,必须从语言入手,从品味语言达到超越语言,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引导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使之转化为智慧,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5.
李万利 《甘肃教育》2014,(17):49-49
正语文教材本身颇具情感性,彰显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人性之美。这些颇具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佳篇精粹,而且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一吐为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应该说语文是所有学科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最浓重的学科。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此话道出了只有进行情感体验才能使文章打动学生的真谛。新课标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  相似文献   

6.
周二梅 《科学教育》2004,10(3):52-54
美是人类精神需求的永恒主题。美育是语文进行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青年学生在美的体验中会不自觉地进行着心灵的洗涤,在美的感召下达到灵魂的陶冶和净化。语文教师是美育的施教者,其“身教”即示范作用,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笔者以为,语文教师的“身教美”主要体现在情感之美、引导之美、学识之美、鼓励之美、语言之美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教学必须全面落实课改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中积累知识素养。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有体验之美、有师生和谐之美。着力打造魅力课堂。语文之美、人性之美是就语文课程内容而言,体验之美、和谐之美是就语文教学方式而言,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变,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语文,在学语文中享受语文,获得审美的体验。  相似文献   

8.
文本细读,是学生走进文本的主要途径,更是学生体验文本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读标点、字词、句子,使学生理解文本的表达艺术,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实现"言意兼得"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9.
深度学习是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方式。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着深度学习流于形式的现象。教师应当在深刻理解深度学习内涵特征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文本的衔接点、价值点、爆发点、着力点等,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本的内容思想,体验作者表达的情感,掌握文本的表达艺术,提高教学成效。这样才能落实深度学习,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在《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词语、体会佳句、赏析美段、厘清脉络和拓展延伸,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相似文献   

11.
谢艳艳 《考试周刊》2012,(54):51-52
戏剧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实施学生审美人格教育的良好资源。在戏剧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戏剧,体验戏剧语言之美,观赏戏剧,体验戏剧情节人物之美,体验戏剧.品评戏剧整体艺术之美。是中学戏剧教学中实施美育的三大路径。  相似文献   

12.
袁静 《教育》2012,(3):48
语文是传情达意的工具,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蓝本,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所以,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在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同时,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阅读中,应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索溪峪的“野”》是一篇优美散文,教学这篇课文要引导学生理解“野”,即课文所写的绮丽景观纯系天造地设,没有丝毫的人工雕琢,不带人间烟火味,这才让人感到“野”性十足,美得动人,趣在其中,激发了人们的潜在之情。教师要艺术地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沉入作者生动描写的语言文字中去,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进而体验“野”之美、“野”之趣,“野”之情,真正得到心灵的陶冶。一、由索溪峪的山体验“野”之美索溪峪的山“野”在哪里?又“美”在哪里?作者首先从总体上作…  相似文献   

14.
所谓的语文味即是语文的文学蕴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蕴味,也即是语文美。所以,语文课就要应有浓厚的语文味。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呈现浓浓语文味呢?  相似文献   

15.
<正>"共情"指的是在与他人交流时,能进入到对方的精神境界,感受到对方的内心世界,能将心比心地体验对方的感受,并对对方的感情做出恰当的反应。共情通常是在人与人交往中发生的一种积极的感觉能力。阅读教学中的"共情"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与教师一起进入文本以及文本作者的精神世界里,合理地产生情感共鸣与个性体验的过程。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这些文章都饱含着作者的创作情感。在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16.
<正>钱理群先生说,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在有声有色的思想,有韵味的语文世界里流连忘返,透过美的语言,你窥见的是美的心灵、美的世界"。语文教学离不开美。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文质兼美,作为语文教师,应灵活巧妙地设计、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让学生在"美"的语文世界里徜徉,让"美"在语文课堂上生动起来。  相似文献   

17.
杨惠莲 《亚太教育》2020,(4):124-124
素质教育的普及与深入发展使得美育成为小学教育的重中之重,而美育的终极目的是要让学生更加深刻、完善地认识现实世界,懂得欣赏与感受生活中的美。其中,语文课程本身便是我国的汉字文化与悠久历史的文字表现,本身便蕴藏着深厚的美育资源,便于小学生借助前人智慧认识世界。本文将从以朗读引导学生体验语文课程的韵律美、以阅读引导学生体验文学作品的文学美、以德育引导学生体验语文知识的人性美三个角度分析小学语文教师应如何利用本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选材多样,内容活泼生动,教材的字里行间跳动着一颗颗纯洁的童心,充盈着天真烂漫的儿童文化。因此,教者必须凭借教材,用中华民族文化滋润儿童纯洁的心灵,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现就如何把握教材特点,探索语文教学的新特性,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一、语文性语文课就应当有浓厚的语文味。从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努力引导学生去体验、发现、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的情感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璀璨夺目的美的世界。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文本阅读感受语文之美。  相似文献   

20.
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文本,与作者、文本进行真诚的心灵对话,必须实施"深度体验"式语文教学。结合实例,具体阐述"深度体验"式语文教学的四个维度:浸润式的诵读涵泳、超文本的立体阅读、开放性的质疑问难、个性化的言语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