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批判"是一种旨在重新评价读物的阅读活动,其着力点在于超越作品和作者,发表与作品、作者、教者相异或相反的意见。本文从策略入手,具体阐述了激发学生"阅读批判"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阅读过程即读者和作者基于文本的交流过程,是根据文本构建意义的过程。“叙事角度”是当代西方叙事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叙事学“既关心文本解读又关心文本的实际效果”。叙事视角分析能有效地提高对作品理解和提高审美鉴赏力,它为阅读文本指明了一个新的理解角度。将叙事角度分析运用于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文本表现手法所孕育的意义,有效理解文本的意义和作者的意图,会大大提高阅读欣赏能力,学会批判的阅读。  相似文献   

3.
个性化阅读,首先是作品本身的要求。我们阅读的作品,其中倾注了作者的观念、意识和情感,体现着作者对生活的思考方式、感情表达习惯以及审美趣味等,可以说,优秀的作品都是作者情感和个性的结晶。阅读作品,只有在我们体会到作者的切身感受、发现作者特殊的思维方式时,才能进入作者在作品中营造的“个性”领域。我们知道,文学语言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因而作品中就会有某些“不确定”因素。有的作者故意在作品中留下某些“空白”,这就需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去“确定”、去“补白”。换一句话说,作品本身的这种“潜在空间”为个性化阅读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的新课题:设想的方略是“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实施的步聚是“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三个环节,以达到“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的教学目标。这里仅就“阅读批判,张扬读者个性”谈些想法和做法。一、怎样理解“阅读批判”和“读者个性”教育心理学认为,阅读是一种接受并加工文字信息的复杂的心智活动,阅读过程实际上是阅读主体用大脑进行认知、理解、欣赏、评价及创造的思维过程。“阅读批判”是阅读过程的高级阶段,它不同于侧重审美…  相似文献   

5.
阅读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如何让这“半壁江山”“壮丽”,人们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做法。以作者为中心的一元解读。强调在阅读活动中作者、文本、读者三方,以作者为中心,阅读的目的就是从文本中追索作者的原意,作品的意义主要是由作家决定赋予的。  相似文献   

6.
金晓涛 《学语文》2009,(1):11-12
真正的阅读必须是自主的阅读。教师首先得深入作品的艺术境界,反复涵咏、咀嚼、品味、揣摩、感悟。提升自身的审美层次:但又不能满足于做“二传手”,而要指导学生深入到语言的内部。与文本与作者进行生命的对话。这样才能真正抓住课文的要旨。  相似文献   

7.
随着哲学解释学、接受美学、读者反应理论的兴起与发展,当代文本解读的范式发生了深刻的嬗变,即由“作者中心——作品中心——读者中心”。“读者中心说”强调读者对于文本解读的主导性作用,消解了作品原初的本意。在这一理论的支撑下,有人认为,阅读就是一种创造性行为,凡阅读必是一种创造,没有不附带创造的阅读,一时之间,语文阅读教学中创造性的呼声甚嚣尘上。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明确指出“多读书”“读整本书”以及“读好书”的重要价值,由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明显提高。在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影响下,碎片化知识的获取成为大众阅读的主要形式,由此,面对浩瀚书海或整本书时,部分学生存在懒怠、胆怯等问题,难以从辩证批判的角度阅读理解书本内容,同时也难以将阅读知识内化、转化为写作素材,由此,在阅读教学中,将“整本书阅读”与“思辨读写”相融合尤为重要。本文对“整本书阅读”之思辨读写策略进行了探析,旨在高效融合阅读、写作等元素,促进语文阅读教学价值得到最大化实现。  相似文献   

9.
王安忆《长恨歌》是中国当代文学中的重要作品之一。它立足民间的叙事立场,表现了王琦瑶的人生历程,因而是一部有关都市民间生存形式的审美表现的重要作品。作者的叙述动力来自她对“虚荣”、“命运”、“怀旧”的关注。但是作者在对民间生存形式的认同上缺乏一种批判意识,在对人物命运的抒写上缺乏一种更为宽广的人文关怀,在描写上缺乏一种更能激发人们审美想像的美学空间的开拓,因而使得作品难以成为长久敲击并拷问人心的诗的交响!  相似文献   

10.
范燕玲 《湖南教育》2005,(21):34-34
新编语文教材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阅读材料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要准确地理解文章,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评价能力,在教学中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不失为一剂良方。“知人”是指在阅读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性格、志趣、思想状况及创作动机等;“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生活的时代去考察作品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为了拓开《儒林外史》结构解释的平台,把着重点放在作者的现实批判精神上,进而解释了作品结构的意义。通过这种解释,本文表现出《儒林外史》结构的“脱中心”意义和其近代性意味,而且表明了《儒林外史》的独特结构是非常合乎于反映作者的现实认识,而且是成功地体现作者思想的创造性结果。  相似文献   

12.
阅读是读者的一种个性化行为,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读书——感悟——表达”过程。在阅读中,要还学生以独立的地位,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反复品味,走进作品,在自读、自悟、自得的过程中,有所吸收,有所启迪,有所感悟,有所质疑,有所收获。“三学”课堂阅读教学策略,体现的正是这样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意识和方式。  相似文献   

13.
张丽莉 《作文》2023,(44):17-18
<正>在初中阶段,开展思辨性阅读是提升初中语文阅读能力、建构初中语文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要注重语篇的真实性,进行真实的对话;注重理性思维,加强逻辑思维;注重对作品的情感共鸣,抓住作品的精神;关注认识的矛盾,并建立了解的均衡。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形成批判态度、反思精神、理性素质。思辨性阅读最突出的特征是“思辨”,只有认真思考、不断思考、反复思考,才能获得真理,才能真正解决难题。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积极倡导和推动思辨阅读,并引导学生通过与作者、作品的对话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理性的分析和辩证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14.
对话,是人们借助言语,彼此交流思想,达成相互理解,获得有效认知的一种行为方式。阅读是读者透过作品与作者进行对话的过程,作品的实际意义正是在读者与作者的“相互理解”中建立起来的。由此,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丈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广东省高中语文教师远程培训中,专家组就这个方面组织了一次讨论。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其中的“阅读期待”是以往课程标准中未曾涉及的新概念。所谓“阅读期待”,即面对文本,学生产生的一种期待心理。如面对童话,希望从中读到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期望出现惩恶扬善的美好结局;面对一篇散文,希望作者以优美的语言、灵活的笔触描写感人的内容,使人得到精神愉悦和审美享受等。  相似文献   

16.
浅谈个性化阅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性化阅读”即同样的作品由不同的人解读出不同的结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个性化阅读研究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当时德国的姚斯、伊瑟尔等人创立了接受美学理论,他们将注意力从传统的对于“作者——文本”的关注转向对“文本——读者”关系的研究,以读者在整个文学中的重要活动作为基点,带来了阅读领域的新突破。这样的阅读要求教师放手让学生构建自己解读经典名篇的意识,并通过与作者、读者间作品解读结果的对话碰撞,激发思维启迪智慧,形成能力。  相似文献   

17.
国内外的理论和经验表明,阅读教学中应用对话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阅读对话的策略①知入知出,维护双重批判。宋代陈善《扪虱新话》中有句名言谓“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这就是说个人与文本对话既要能“入”,又要能“出”。所谓“入”,是指走进作者所言说的世界,即通过文字把握文本的内涵,获悉作者的原意,在向作者看齐中批判和改造自我。所谓“出”,就是“用得透脱”,别死在作者言下。这含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说走出作者所言说的世界,与作者保持距离,用自己的思想观点和审美标准,对作者所言能作出批判性的思考并对它作出正误、优劣、美丑的评价,即在对作者的批判中更新  相似文献   

18.
接受美学于20世纪60年代在联邦德国兴起。它首次发现并肯定读的阅读主体地位,强调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读与作一起创造的,提出学作品的语言具有“空白点”和“未定性”的观点,总结出读的期待视野与作品之间具有一定审美距离的规律。这些理论对徘徊在高砂低效尴尬处境中的中小学阅读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确立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强化学生的阅读期待、反思和批判。  相似文献   

19.
阅读是作者、作品、读者三个环节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作品就是联系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媒介桥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创造性解读文本,用文字、声音、情感和想象为他们营造诗情画意的语文世界,让他们体悟阅读趣味,收获阅读果实。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阅读期待”是比较新颖 的词汇,我的理解是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之前其实已经有自己的独特的价值判断。德国美学家姚斯曾提出“审美经验的期待视界”,这里的期待视界,就是阅读者在对文学作品体验之前心理就已经存在的期待结构,是阅读者在某些外部和内部因素的诱导之下产生的对下一次阅读的心理渴望。例如,面对一篇散文,希望作者能够运用优美的语言、灵活的笔调描写出感人的内容,让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审美上的享受。其实,这些又是一种求得新知的迫切的心理状态,一般情况之下通过创设情境、制造悬念等方法,激发起学生们探究知识的兴趣、体验感受的欲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