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阶段,在学校中经常出现学生之间比较严重的校园欺凌事件,而这些校园的欺凌事件影响程度及发生次数都在不断的增加。并且,这些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在农村校园里面更加严重,农村校园暴力有着快速蔓延的趋势。下面本文对于一些校园欺凌的受害者进行详细的了解分析,因为这是学生心理发展的一个非常敏感的阶段,特别是包括那些自身感知、感觉和相关负面情绪的问题,因为受到了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比较容易产生校园欺凌欺凌人的心理活动特点,从而严重的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发展。希望对这些校园欺凌事件的研究能够帮助解决农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校园欺凌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全世界范围内存在的严峻问题。对PISA 2018数据库中79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遭受校园欺凌情况与学生学业素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校园欺凌与学生学业素养之间呈明显的负相关,学生经常遭受欺凌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学生学业素养平均值下降0.505分;校园欺凌对学生阅读、数学和科学素养的影响大致相同;威胁性欺凌行为最影响学生学业素养。结合我国校园欺凌的实际情况,研究者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建议以降低校园欺凌在我国发生的概率并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罗金海 《学周刊C版》2019,(4):155-156
小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校园欺凌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无论是对于欺凌者还是被欺凌者,这种情况都会在学生的成长中留下负面的影响,不利于学校管理工作的开展,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造成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学校因素等等。只有深入分析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原因,才能够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本文将通过分析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原因,探索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4.
校园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及周边强势学生持续对弱势学生的身体和心理进行的持续性故意侵害行为.欺凌易导致被欺凌学生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学业适应困难及出现社会化障碍等问题,也会导致欺凌者形成不良人格和攻击倾向.校园欺凌事件的频繁发生,不仅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产生消极的影响,而且不利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通过对校园欺凌的现状、含义、类型、特征、结构的描述,及对校园欺凌主体的心理特征、角色及心理成因的分析,试图探求以校园为核心的解决校园欺凌问题的心理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5.
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社会各界关注学生的生长发育状况、身体健康状况,常常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随着学生不断成长,会产生各种心理需要,但由于家庭的忽视、学校教师的冷漠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心理疾病,特别是农村家庭,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关注甚少,容易让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往往又会导致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面对留守及自闭倾向学生,社会需要及时了解学生情况给予不同的心理疏导,增加对他们的关爱和引导,进而可有效预防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和校园欺凌问题的产生。鉴于此,本文围绕农村地区常见的中学生心理问题和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策略,两个维度展开详细解读,从而通过心理健康预防策略进而有效防止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和校园欺凌问题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校园欺凌的发生与学生的社会情感学习能力有关。对西部五省的4744名学生进行追踪调查,发现学生的社会情感学习能力越高,校园欺凌行为越少;社会情感学习能力能够增加学生的正向学校归属感,减少负向学校归属感,进而对校园欺凌行为产生影响。因此,通过实施社会情感学习校本课程,发展学生的社会情感学习能力,创建关心的学校氛围,增强学生正向学校归属感,减少校园欺凌行为。  相似文献   

7.
校园欺凌是当前青少年成长存在的重大问题之一,其容易使学生养成堕化的行为习惯,扭曲学生的道德观念,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因学校忽视德育教学,家长未尽到家庭教育的责任,学校对于欺凌事件的处理力度不够,导致校园欺凌现象发生。因此,教师应从学生层面、学校层面以及家庭和社会层面来进行预防,杜绝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频发,社会影响恶劣,法律后果严重。研究校园欺凌的内涵、特点、危害,探寻造成校园欺凌宏观和微观方面的原因。建议采取加大法律惩戒的力度、加强社会环境治理、创建美好家庭、加强对学生的法制安全教育和对学生个体的引导教育等举措,以减少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年海鹏 《甘肃教育》2023,(23):57-61
当前,我国部分地区校园欺凌现象频繁发生,呈现出欺凌影响广泛化、欺凌感知度多元化等态势,给涉事学生及其所在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文章采用对比组后测准实验研究调查方式对中学生校园欺凌的感知度的影响,研究发现调查方式对被调查者校园欺凌感知度具有显著影响,且个别面谈对初中生校园欺凌感知度正面影响优于传统调查问卷。文章对预防校园欺凌、建设心理安全氛围良好的校园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活动理念】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由此引发的学生心理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校园欺凌导致学生人际关系不和谐、情绪调节失控、抑郁症、自残,甚至自杀已屡见不鲜。而中职学生学习能力较弱,对事情的看法较为浅显、不够客观,更容易陷入校园欺凌的事件中并无所适从,而中职学生对校园欺凌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决策,所以本次活动旨在帮助中职学生正确看待校园欺凌,从而避免校园欺凌的发生与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的校园欺凌事件普遍存在,无论是农村学校还是城市学校,校园欺凌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更是德育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学校教育中,我们要教学生正确地面对校园欺凌,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如有欺凌发生,及时汇报给老师和家长,甚至在欺凌发生之前,运用智慧的力量,把它扼杀在萌芽状态。  相似文献   

12.
基于性别的校园欺凌包括与生理性别、性倾向、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有关的欺凌.由于性别视角下的校园欺凌发生的原因、方式和产生的影响都具有独特性,对其预防和干预存在很大挑战.基于课程的全面性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与基于性别的校园欺凌有关.已有研究从知识、态度和行为目标的不同层面发现全面性教育对基于性别的校园欺凌有关因素的预防作用.未来对基于性别的校园欺凌的预防,可以通过开展全面性教育,从知识、情感、态度和实践行为等多个维度影响学生,避免和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校园欺凌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PISA 2018对15岁学生校园欺凌的经历和态度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从特征来看,各国言语欺凌和关系欺凌比肢体欺凌更为普遍,不同国家和学校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校园欺凌发生率越高的学校学生幸福感越弱,近九成学生赞成反欺凌,女孩反欺凌态度比男孩更强烈。校园欺凌主要受学生和学校两个层面因素的影响。应加强制定和完善反欺凌方案,有效预防校园欺凌;创设育人性和同伴欣赏性的学校环境,营造和谐、安全的校园氛围;增强教师对学生欺凌事件的干预,实现“零容忍”校园欺凌治理愿景。  相似文献   

14.
校园欺凌涉及对象有:欺凌者、被欺凌者和旁观者。这些对象有其独特的心理性格特征,影响这些特征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家庭教育认识的不当,学校教育的局限与无奈,社会教育转型的无根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的畸形。针对这些问题形成合理建议,为有效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频发生,因其恶劣的影响及严重的后果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相当一部分学生直接或间接受到过校园欺凌的冲击,使其产生心理上的危机感和焦虑感,对其学习和心理健康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学生欺凌现象的现状及应采取的有效预防策略,能够有效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初中阶段正是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也是心理和生理方面的成长阶段,维护健康、安全的校园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更有助于学生的成长。近年来,初中校园欺凌问题越发严重,这也是教育部门需要加以重视的重大问题,如何有效防治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已经成为当下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下面,笔者就初中校园欺凌的成因做出分析,并提出一些防治校园欺凌的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全球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级各类院校教育对象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道德水准下降、责任意识不足、社会价值观错位等问题,由此也引发恶性校园欺凌事件的频发,对学生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校园欺凌现象亟待遏制。师范类高职院校在校园欺凌方面既有普通学校校园欺凌的共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文章结合对已有文献的分析和对师范类高职院校学生的调查访谈,提出防治师范类高职院校校园欺凌问题的一些建议:扎实推进“德育为先”教育理念;不断完善“法制教育”政策宣传;全面整合“多元参与”协同治理;积极构建“防治结合”多措并举等教育对策,实现对校园欺凌的有效管控,从而助力师范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欺凌视角下家庭教养方式、同伴关系对校园欺凌的影响机制,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4-2015追访数据,对7510名初中生进行了追访调查。结果发现:男生比女生容易欺凌他人,寄宿比非寄宿易发起欺凌行为,学习成绩越差欺凌行为报告率越高;专制型、宽容型、忽视型教养方式对初中生校园欺凌影响显著,能够正向预测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同伴关系越疏离越容易发起欺凌行为;同伴关系在专制型、忽视型、宽容型家庭教养方式与校园欺凌之间均存在部分中介作用。继而提出提高父母教育素养、引导学生发展良好友谊等方法,构筑防范校园欺凌的安全屏障。  相似文献   

19.
黄正平 《江苏教育》2023,(17):60-62
<正>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是近年来社会关注、领导关心、家校关切的一个重要话题。学生之间的校园欺凌行为时有发生,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大量数据和案例表明,校园欺凌会对被欺凌者造成心理创伤,受害严重者会产生抑郁心理,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养成。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防治校园欺凌方面的文件,进行顶层设计,提供基本遵循。班主任是学生成长的“精神关怀者”和“重要他人”,在防治校园欺凌中肩负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责任。因此,  相似文献   

20.
当前,校园欺凌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切的问题,对其生成机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情感互动仪式链理论以情境作为出发点对校园欺凌的生成机制进行解析,发现校园欺凌是在一定情境下发生的,其与校园欺凌的特定情境特点相关,通过攻击弱者、身份认同和旁观者在场等方式将冲突性紧张转变为不对称情感能量是校园欺凌的生成机制。立足于情感互动仪式链理论,学校在校园欺凌治理过程中应注重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提高学生情感调控能力,激发旁观者的道德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