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3 毫秒
1.
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之作,作品鲜明地反映了俄罗斯文学的民族性特征。多余人是当时社会一部分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从社会历史文化方面探索作品主人公奥涅金作为多余人存在的深层内涵,揭示鲜明的俄罗斯民族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从普希金"多余人"形象分析俄国文学的民族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之作,作品鲜明地反映了俄罗斯文学的民族性特征.从具体作品入手进行研究可发现,多余人是当时社会一部分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从社会历史文化方面探索作品主人公奥涅金作为多余人存在的深层内涵,可以揭示出作者由自己的文化积淀创作的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多余人是俄罗斯文学中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从记忆形象来思考多余人,无疑会加深对俄罗斯文学长廊中多余人形象的认识。俄罗斯文学中多余人形象的出现总是与俄罗斯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的预兆紧密相关。俄罗斯知识分子中大批对暗潮涌动的时代风云先知先觉而又无能力成为弄潮儿之人,使奥涅金和利扎文等成为一代代多余人,而且一代比一代更具悲剧性和荒诞性。  相似文献   

4.
“多余人”人物系列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独有的成就,同时也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最高成就之一.从“多余人”的形象特征、成因、价值意义等方面对“多余人”进行现代阐述.  相似文献   

5.
“国民性”亦可称“民族性”,是由日语引入的名词,意为一国或一民族的全体所共同具有的心态文化特征。人与社会的关系中的“为人生”是俄罗斯文学与中国文学共同的主张。关心民族与人民的命运,体现时代脉搏,也是中俄许多作家共同的追求。这种文学的共性本身就给鲁迅与高尔基的文学比较提供了一个基点。本文就是从此出发,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从鲁迅与高尔基的作品对国民性弱点的批判来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文学“彼得堡-莫斯科”题材是俄罗斯思想有关“现代性”思索的重要载体,是审美把握这两座城市文化编码的重要途径。它以鲜明的“俄罗斯化”特征,艺术地折射了300年来俄罗斯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有关民族性与现代性、信仰与理性、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徘徊与选择。  相似文献   

7.
本文总结了学术界多年来有关19 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的众多争议, 并从19 世纪的文化视野出发, 以辩证的态度对“多余人”的典型性问题、悲剧原因、历史功过等进行了多层次多方面的探讨, 阐明“多余人”是俄罗斯新旧文化交替的悲剧典型。  相似文献   

8.
19世纪俄文学家在塑造俄罗斯文学中"多余人"形象时,"多余人"在爱情矛盾冲突中的性格特征是塑造其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当"多余人"在爱情生活中退缩、消极应对,甚至逃避时,俄罗斯女性对爱情追求的坚强决心和果敢行动也愈发与"多余人"形成鲜明的对比,凸现了俄罗斯女性的光辉形象,体现了作家的道德理想及时代对"新人"的期待和呼唤。  相似文献   

9.
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里出现了一系列文学形象,针对这一系列形象典型——多余人、新人、忏悔的贵族进行了比较。我们可以从那一时期众多的俄罗斯文学名家的作品里看到这一系列形象,它们是俄国历史的印记,和那一时期的俄罗斯民族解放运动不可分割。正是由于"多余人,新人,忏悔的贵族"这一系列形象,我们了解了十九世纪俄国各阶级、阶层的生活,了解了被压迫者的善良的灵魂,的辛酸,的挣扎。  相似文献   

10.
“多余人”这一文学形象在19世纪的俄罗斯文坛出现之后,就以一种流动的文学形象出现在20世纪的中国文化转型时期。处在中西方文化冲突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备受社会影响,他们在传统的坚守与现代的反抗中形成了二重性格,成为中国式“多余人”。本文将对巴金笔下的李冷、觉新和汪文宣的矛盾性格进行探析,从而发掘此类“多余人”对中国文化转型时期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1.
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仁尼琴不仅是苏联“劳改营题材文学”的开创者,而且是苏联“回归文学”的卓越代表。他在俄国当代社会历史环境下充满坎坷和传奇色彩的命运,形成了他敢于追求和捍卫真理的伟大人格以及直面人生的文学品格,体现出俄罗斯民族不屈和坚守真理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驿站长》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中描写小人物的开山之作,普希金成功地塑造了19世纪3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中的典型"小人物"。此后,俄国现实主义的作家们竞相将这一主题发挥到极致。本文试通过对作品的艺术手法的探究来揭示其其中的现实主义的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13.
对《文心雕龙》中“物”字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关系到对刘勰的文论观点的价值的认识和评价问题。仔细辨析有关篇章中“物”的术语,它们或指客观存在的事物,或指作家构思想象中的物象,或指作品中描绘的形象。三者之间,联系紧密,但有着存在与反映、自然形态与观念形态的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文化全球化和马克思的"世界文学"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文化的全球化正在渐进之中。马克思关于“世界文学”的论述,不仅涉及文化全球化产生的必然性和产生的原因,而且还隐含着对“文化侵略”的批判。所有这些对于我们认识文化的全球化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面对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的强势渗透,我们没有理由为此感到忧虑和恐惧。在全球化的交流和影响中,既开放吸纳,又维模自律。敢于对外吸收和坚持民族传统的策略并不相悖。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了“英国心理分析小说”的概念。分析了它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指出了心理分析小说具有在“无意识”心理分析层面与社会批判的文化内涵层面相结合的典型特征 ,并对心理分析小说的发展史作了大致回顾。在此基础上 ,深入分析了英国心理分析小说家劳伦斯的代表作《虹》 ,并从现代小说发展史的角度对劳伦斯及其心理分析小说进行了定位  相似文献   

16.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毛泽东为强调“全新中国”政治构想所推出的“全新文学”构想,集中体现了毛泽东的乌托邦意识.从其乌托邦意识形成和表现来看,农民子弟身份和浪漫主义诗人情怀强化了毛泽东文化实践和革命生活中的乌托邦色彩,直接影响到《讲话》“政治文本的文学想象”品质形成;从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来看,《讲话》是对《新民主主义论》的一次文学艺术方面具体出演,演绎的是社会发展形态的构想与展望,服从于毛泽东关于社会发展的乌托邦想象;从20世纪文学与政治关系的角度来看,《讲话》所包含的乌托邦意识表现在对民族国家形象与文学形象的共鸣式叠合的理性诉求,是对历史的自行展开过程的一种高清度的把握.毛泽东借用乌托邦思想所显示的不满现存、指向未来的努力,使《讲话》文本和全新文学实践保持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张力,体现了超越时代的历史性追求.  相似文献   

17.
小说《烧马棚》是威廉·福克纳短篇小说中的经典之作。笔者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分析故事中主要人物父亲阿伯纳与儿子沙多里斯在血统与道德观念上的冲突与矛盾。福克纳塑造了父子两代人的典型人物形象,父亲代表的是福克纳塑造的斯诺普斯的形象,而对应的儿子则是扮演沙里多斯的角色。其中也不乏少穷富白人的冲突情节。  相似文献   

18.
《英美文学》课是一门蕴含了西方历史、文化、艺术、哲学、宗教思想的典型的文科课程。作为一门专业课与通识课,探索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对学生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德育教育十分必要。从必要性、目标、方法与途径等几个方面对《英美文学》课如何开展课程思政,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进行了探索具有开创性意义,对其他文化通识类课程如何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沈从的湘西小说所张扬的生命美学,在中国现代学园林中大放异彩。他所描绘的苗民的“人生形式”,有着非常丰富而独特的内蕴。同时,他启发人们将目光投向民间,用原始族群化品格来救治古老民族扭曲、懦弱、保守的国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