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春秋期间郑国“铸刑书”和晋国“铸刑鼎”的重要意义.并不在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二次公布成文法”,而是在周天子势衰,周朝法律制度失去作用后.各强国在政治上争霸的同时,也在制订和公布自己的法律制度方面争霸的反映,而其中尤其以郑国“铸刑书”和晋国“铸刑鼎”为典型。叔向和孔子对此提出的批评意见,并不是反对公布成文法,而是反对这些国家抛弃周朝的法律制度而代之以自己国家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2.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所记载晋国铸刑鼎事件,"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中"一鼓铁"一语不易理解,而历代注家又给出了三种截然不同的解释。"鼓"字或以"鼓铸"解,或释为量名、衡名,另有改"一鼓铁"为"一鼓钟"者。从考古发现上看,铸刑鼎所在的春秋晚期,铁器应用并不广泛,以铁铸鼎或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综合多方资料,释"鼓"为鼓铸较合理。  相似文献   

3.
"复仇"是鲁迅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而鲁迅对"复仇"的创作也丰富多样。在鲁迅的小说里,"复仇"主要有三种方式:对统治者的复仇;对自我的复仇;对"看客"的复仇。这三种方式又创造性地集中在《铸剑》这一个篇目里。因此,文章就以《铸剑》为样本,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分析鲁迅的"复仇"方式。  相似文献   

4.
作为黄老道家经典著作的《黄帝四经》,在继承了《老子》"道"的思想的同时又对其进行了发展,以天道推衍人事,提出了以"刑德相养"作为其南面之术的核心内容。但"道"仍然是统摄《皇帝四经》整个体系的纲领,对"刑德"之术的运用要合乎"道",在客观层面体现为对"反"的原则的掌握,在主观角度就表现为要"合于天当"以及"因天时。"  相似文献   

5.
商鞅变法,行"分异令"等法令,强制成年子弟与其父"别籍异财"。汉及其以后的王朝,法律逐渐以儒家伦理为依归,其重要伦理"别籍异财"之禁,亦渐次成为国家法律:汉朝除禁止鳏、寡、老、疾等家庭分异外,对百姓"别籍异财"或合户,立法指导原则基本上是听民自便;曹魏改律,废止强制父子异财的"异子之科";西晋立法,要求子弟与耄耋父祖同居;南北朝都立有"别籍异财法",禁止父祖在子孙"别籍异财";唐修《疏议》,"别籍异财法"臻于完备。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鲁迅《致赵其文》的两封信入手,结合鲁迅创作小说《铸剑》的时代背景和鲁迅的思想、情感、行为及《铸剑》中眉间尺(包括眉间尺的父母),宴之敖者等主要人物、情节,较全面地剖析了《铸剑》——复仇的文学这一深刻的主题和深刻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7.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教学思维方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改革创新就应当反思课程特质、教学对象的特性以及课程指向的现实社会生活,进行"因课施教"的教学思维方式转换,树立情感与理性全面教育、以学生为本、注重生活实践的科学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8.
民族院校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场域,亦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民族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渠道之一,具有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的重要作用。文章以“纲要”课为载体重点梳理了“纲要”课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语料内容,探讨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2523”混合式教学模式,即坚持两条主线、五大“语料”模块、两大平台、三段式教学活动,以期进一步丰富大学生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识体系,增强大学生“五个认同”,引导大学生树立“四个与共”的理念,并使其真正地入耳、入心、入脑。  相似文献   

9.
林敏 《考试周刊》2011,(75):42-43
秦始皇历经十年的统一战争,消灭了六国,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割据混战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帝国。为了巩固统治,他创建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模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其采取的众多政策中,鲜有人注意到"隳城""销锋铸鐻"这两项政策。这两项政策是什么?因何实行?成效如何?本文进行了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10.
在崤函地区,黄帝神话呈现出极为繁盛的局面,形成了以灵宝铸鼎塬为中心的黄帝神话群。在崤函地区,当地民众曾有的历史记忆——黄帝部族在这一地区的活动以及公众对黄帝由衷的崇奉和敬仰,是铸鼎塬为中心的黄帝神话群形成的根源。以铸鼎塬为中心的黄帝神话群形成过程中,崤函古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黄帝部落的迁徙和在崤函地区的活动是其形成的基础;另一方面崤函古道为其形成输送了大量的原材料。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年代、国别和地理等方面探讨了"妀善鼎"的相关问题,我们认为"妀善鼎"可能作于春秋早期,作器者是"晏生之孙",他应该姓国的姜姓,而受器者为妀姓,所以不可能是父女关系,妀善只能是晏生之孙"孙哀"的妻子或母亲,这是夫为妻或子为母所作之器。该器铭文中"晏生"可能与传世文献的"晏"有关。"会鼎"当是带盖的鼎。  相似文献   

12.
中国自古以来法家就有轻视儒士文人甚至视之为"蠹"的传统。鼓吹评"法"批"儒"的时代把是"法"非"文"推向了极端。这些都与特定时代的统治权力之争有极大的关联。如今要想打着加强统治权的旗号行褒"法"贬"文"之实已无可能,是"法"非"文"由思想层面转向了语言形式层面,也就是以法律语言规范文学语言,以至文学语言尤其诗歌语言在某些法律学者的眼里"逻辑混乱,语言拉杂,病句连篇",其中刘大生教授的名文《病句走大运——从海子的自杀说起》很有代表性。文学语言与法律语言差异很大,对二者进行辨析有助于消除人们对文学语言尤其诗歌语言的偏见和误解。  相似文献   

13.
公元前509年,晋国将制定的刑法条文浇铸公布在刑鼎上,这件事引起了的孔子的强烈不满和猛烈抨击。而对早于晋国铸刑书的郑国,孔子却采取了完全相反的态度。之所以如此,与当时的不同的对象、形势、与思想基础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4.
“环境进入伦理”必然涉及环境伦理学史的基本论争,即人类中心论与非人类中心论之争。作为两种相互对立的道德哲学方案,其论争是从根本上处理哲学问题和文明问题的尝试。它作为“环境进入伦理”的基本问题之争,实际上指向了文明之演进、哲学之转变、实践哲学与哲学实践之突破、人之类型的转变以及建立在生态基础上的实践方式之确立。从这一意义上看,  相似文献   

15.
"两为主"政策是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主要政策依据,学者的研究普遍强调经费不足、制度缺陷等客观条件给该政策执行带来的阻碍,提出的解决措施也多是围绕这些方面。但"两为主"政策执行问题还体现了明显的伦理冲突,必须从伦理的深层次来分析问题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以来,汉字存在着两种争论:存废之争和繁简之争。存废之争跟治国兴邦相联系,繁简之争跟传承传统文化相联系。繁简之争扩大到海峡两岸,台湾有人称其为"正体字"与简化字之争,这个争论跟拓展文化市场相联系。台湾学者李鍌先生给所谓"正体字"作界定,本文认为这个界定存在着逻辑错误和不符合事实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亲亲相隐"是先秦时期的儒家最早提出的思想主张,随着汉代之后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它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刑法中非常重要的原则和制度。作为儒家伦理法律思想的直接体现,亲亲相隐不仅有其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法律价值合理性,即使对于我们今天的法治建设,也仍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铸剑》中,鲁迅通过对历史故事的"铺排"和"改动",一方面,在社会、道德层面寻找"复仇"的正义性;另一方面,鲁迅命定中的"复仇"气息,又使"复仇"产生纯粹性,显得悲壮而崇高;但小说最后,鲁迅又用一场闹剧消解了"复仇"的所有崇高意义,表达了他对先驱者命运的痛苦思考。因而,《铸剑》的"复仇"叙述是复调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刑法历史悠久,自郑国子产铸刑书于鼎,开创了我国古代成文法的时代。至此,各个朝代的立法中都蕴含着罪刑法定主义的内涵。沈家本作为近代中国刑法学的推动者,为求国家发展,开始进行刑法改革。沈家本明确反对严刑重法,最大限度的保障人权,使法律更能体现人道主义精神。而罪刑法定主义的确定,使人治与法治的思想结合在一起,促使中国的刑法从原始走向现代。目前,我国的法律现代化事业还处于发展阶段,对于刑法中的惩治犯罪和保障人权,依然是人们所高度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意境作为中国化文论的一个"专利",可谓源远流长,其基本特征及其意义就是情景交融、虚实相依、富有含蓄空灵之美。本文从"空间美"的角度略论了意境在抒情性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