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张子娟 《青年记者》2016,(26):22-23
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是指“建立在Web2.0的思维和技术基础之上,允许创造和交换UGC(用户生产内容)的基于互联网的应用和平台”,①主要包括博客、播客、微信、微博、论坛等.社会化媒体的广泛使用,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诸多影响.本研究通过实证调查,管窥大学生群体对社会化媒体的使用现状,并进一步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陈皓 《青年记者》2012,(18):88-89
社会化媒体是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终端不断普及,而快速占据重要传播地位的新媒体.关于社会化媒体的定义种类繁多,但其核心是指允许用户创造内容、互动交流并传播内容的在线信息技术平台.就技术层面而言,社会化媒体可以表述为基于Web2.0技术,用于用户发布和分享的媒体. 流行文化,区别于代表历史的沉积的传统文化,是以时效性为显著特征的一种文化.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大大调动了人们参与公共事务和政治生活的积极性,促进了公共舆论的构建。但是,社会化媒体的技术特征、信息传播方式和用户特点等因素也同时限制了公共舆论的形成。要科学有效地发挥社会化媒体在公共舆论构建中的作用,就要从传播通道和内容上加强监管,并规范公众信息传播行为,加强其与传统媒体的融合渗透,实现媒体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正在改变着中国的传媒生态,调动了普通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潜在能力.但社会化媒体在促进公众舆论构建的同时,由于其信息传播方式、用户特点、技术特性等因素,也限制了公众舆论的形成.要想实现社会化媒体在公众舆论中的应有功能,应从有效监管信息传播通道及内容、规范公众信息传播行为、加强与传统媒体的渗透融合三方面寻求变革与突破.  相似文献   

5.
Web 2.0下网络舆论引导的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Web 2.0 成为互联网的产业亮点,也成为了网络传播研究的热点.Web2.0的特征主要有:开放性:Web 2.0鼓励用户参与、创造并分享信息内容;社会性:Web 2.0 强调个人并非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连以自组织的方式让人、群体、内容和应用等充分"动"起来,带来更多的用户互动并产生丰富内容.  相似文献   

6.
社会化媒体是一种给与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尽管其应用在Web1.0时代已经出现,但当时整个互联网是以门户网站为核心的.而如今在Web2.0时代,互联网的重心正在转向社会化媒体.换句话说,互联网正在发生甚至几近完成了一场从门户时代转向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变革.从传播内容和方式来看,门户网站或多或少带有传统媒体的影子.而社会化媒体的出现则真正代表了网络传播对传统大众传播的冲击.从这个意义上说,凡是具备互动参与性的网络应用都具备社会化媒体的属性.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Web2.0所带来的互联网媒介技术的变化为起点,分析基于Web2.0技术的社会化媒体具有"以人为本"的技术理念,共享、联通与聚合的运行方式,社会化搜索是传播渠道,用户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市场等特点,认为社会化媒体所形成的文化症候除具有网络社会的基本特点,还具有弥漫与渗透、关系与连接以及多重身份主体和延伸的自我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当前,自媒体、媒体社会化的趋势已不可逆转。有鉴于此,对引发社会舆情的UGC(用户生成内容)爆发点作一番观察,分析其在当今网络舆情中的作用以及基本的构成要素与特征,对传统媒体应对新媒体的挑战、提升主流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无疑具有传播学上的思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家庭、学校、大众传媒、社会、同辈群体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五大传统途径。社会化媒体是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它最大的特点是赋予每个人创造并传播内容的能力,让个体以结网、群聚的方式促使话语权发生转移,公众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社会化媒体具有"先出版后过滤"、"围观式参与"、"三度影响力"等特征,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高丽华 《新闻界》2013,(16):67-70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及WEB2.0时代带来的技术转变,基于WEB2.0技术的社会化媒体以其参与、公开、交流、对话、社区化、连通性等优势成为最受欢迎的互联网应用形式。社会化媒体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从媒介组织、媒介用户、媒介生产等重构了数字时代的传播模式,主要体现在从传播者到"共有媒体"系统的建立;从传播媒介到交互式信息平台的形成;从传播内容到用户创造与分享信息的传播机制;从被动的受众到互动参与的积极用户;从碎片化传播到受众的重新聚合,一系列的变革要求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传播必须以用户参与、即时互动和信息共享为核心加以展开。  相似文献   

11.
张宁 《新闻界》2013,(15):3-9
随着网络进化到Web 2.0时代,以用户的创造、分享和合作为特点的社会化媒体改变了人类交流的方式,也改变了品牌和消费者交流的方式,并必将改变品牌资产的建构模式。品牌资产来源于消费者品牌知识,而消费者品牌接触点对于品牌知识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社会化媒体时代,消费者品牌接触点的重构改变了消费者品牌知识的形成方式,因此企业需要新的品牌资产建构模式即:多元化的参与者;社会化媒体触点与其他触点的整合;实时动态的品牌资产建构;社会化建构的实施方式。  相似文献   

12.
姚倩 《科技与出版》2021,(1):156-160
随着信息时代社交媒体的发展,人类的阅读行为通过平台演化为社会化阅读,具有传统阅读所不具备的特点.Web 3.0以及AI的出现助推了社会化阅读中用户兴趣培养、知识获取、场景构建等需求,有助于填补知识鸿沟.但阅读行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面临内容泛娱乐化、阅读分享圈层化、平台发展内卷化等一系列问题,因此需要平衡阅读与社交,明确人工智能在阅读中的功能作用,以阅读内容为主体打造知识生成体系.  相似文献   

13.
胡辰  李丹超 《新闻世界》2010,(9):153-154
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体形态,Web2.0开放、互动、社会化的特性在其中得到凸显。本文通过将微博的特性及传播特点与传统大众传播进行比较,探讨微博语境下议程设置理论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4.
探究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以期揭示隐藏在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持续使用行为背后的深层次起因。基于相关理论和研究情境,构建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作用机理模型。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基于310份问卷数据,分析前因变量的不同组合对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路径影响。研究发现:导致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高持续使用意愿的组态路径有6条,导致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低持续使用意愿的组态路径则只有1条;“知识内容质量”“主观规范”“社交满足感”和“自我效能感”4个前因变量在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组态影响路径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研究结论可以拓展和深化信息系统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的相关理论研究,并可为社会化问答社区等在线知识服务平台进一步优化服务标准、提升运营水平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社会化媒体用户进行了在线随机抽样调查(N=754),旨在探究中国网民如何评价社会化媒体的可信度,并比较传统媒体、web1.0网站和社会化媒体的可信度高低,还探讨了哪些因素会影响社会化媒体可信度.研究发现:在三类媒体中,传统媒体仍被认为最可信,社会化媒体尽管被使用得越来越普遍和频繁,但其可信度却在三者中最低.在具体指标上,准确性是社会化媒体得分最低的方面,客观性则得分最高.教育程度与年龄对社会化媒体可信度评估有负面影响;传统媒体及社会化媒体的使用频率、用户的获取信息动机积极影响着社会化媒体的可信度;但社会化媒体使用经历越长、参与行为越多的用户,反而对其可信度评价越低.  相似文献   

16.
利:会化媒体(SocialMedia)是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用户借助媒体平台可以免费参与其中,分享、评论或反馈信息,以增强用户间的交流。最常见的社会化媒体形式有博客、微博、论坛、维基百科、播客、社交网络等,如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都属于国际著名的社会化媒体,其用户群体十分庞大。  相似文献   

17.
社会化媒体不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舆论形成与传播的方式。本文从现象思考、性质辨析、类型划分三个角度对社会化媒体中的舆论失焦进行了探究,从技术、内容、受众、平台四个维度分析了社会化媒体中舆论失焦现象的成因。研究发现,社会化媒体中的舆论失焦应对问题已经成为公众舆论引导和社会风险防范的重要内容,着重从技术约束、内容赋能、平台责任、分级治理四个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8.
主持人的话:社会化媒体,也称社交媒体,根据"百度知道"给出的定义,是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博客、维基百科、播客、论坛、社交网络、内容社区是具体的实例。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发展20年目前参与Web2.0时代的用户,都经历过Web1.0时代,各大网站整合信息,然后提供给用户,用户浏览相关内容,从这个大的"信息中心"去寻找您所需要的东西。随后,到了SNS社区网络的形成,人人网、开心网,包括现在的微博,Web2.0时代到来了,  相似文献   

20.
陈建 《东南传播》2010,(11):39-41
Web2.0时代出现了大量社会化媒体,作为新的媒介领域,其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技术特征,带来了社会舆论表达方面更多不可控因素的出现。特别是在近年来频发的公共性突发事件之中,这类媒体更是扮演了重要的舆论角色,乃至在舆论表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了民粹主义的色彩。因此,研究这一类社会化媒体在社会舆论表达过程中的种种效应,对于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