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拉康颠倒了弗洛伊德的模型,引入了强调自我和母亲关系的客体关系的理论。同时拉康相对于弗洛伊德来说.父亲那里就是符号,自我就是想象,如果我们把拉康的进展投到弗洛伊德的模型很清楚的看到,第一,进入了母亲;第二,把人格结构分成了两个维度,一个想象的维度,一个符号的维度。相对于客体关系,有了父亲的位置,有了符号界和想象界的区分,拉康把客体关系的理论整个放在了想象的轴上,拉康想说,母亲和孩子的关系很重要,但是这是想象的关系,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关系,是符号的关系,是父亲播入以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通过比较弗洛伊德和拉康的无意识理论,本文指出弗洛伊德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考虑无意识,而拉康则从语言结构方面探讨无意识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通过压缩和移置来表现内容的,而拉康则认为这两个概念与隐喻和转喻的过程相似的。弗洛伊德把心理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层,而拉康是把主体心理分为“想象界”、“象征界”、“实在界”三方面。  相似文献   

3.
拉康"镜像理论",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重新审视了人类认识世界和自我的途径,主要描述人类通过自我误认而逐渐失去真实自我的过程。本文力求以拉康的"镜像理论"为切入点,通过对电影及其他媒介与"镜子"之间关系的简要分析,总结出媒介作为镜子的三个基本特征:凝视、认同及幻象。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拉康的欲望理论出发,对奥地利当代著名作家彼得·汉特克的小说《无欲的悲歌》中主人公"母亲"的命运进行了分析,说明"母亲"的一生是如何在"人的欲望"——包括主体和他人欲望——的作用下,一步步走向自我消亡的。作为一个平凡的小人物,母亲的一生都渴求着幸福,但现实生活的打击令她一次次受挫,最终在病痛的折磨下,她只能绝望地结束自己的生命。拉康认为,人的欲望是他人的欲望。笔者希望通过从欲望的视角剖析小说主人公的悲剧人生,从而引发读者对人性的深入思考以及对自我存在的深刻认知。  相似文献   

5.
菲利普·罗斯是知名的美国当代作家,并连续多年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在他的代表作品中,《美国牧歌》响力最大,讲述了利沃夫一家人从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末的动荡人生。本文将从拉康的"他者"理论出发,分析在"小他者"和"大他者"的影响下母亲—多恩自我的建构和丢失。妻子多恩在丈夫塞莫尔的眼里,是一个用来装饰他成功人生的花瓶,本文着重分析这个花瓶的苏醒与毁灭,探索建构过程的矛盾冲突以及不可避免的自我丢失。  相似文献   

6.
通过拉康的“镜象”理论阐释了法国女作家杜拉斯的印度支那情结的成因。经由拉康话语中的三种秩序 :想象界、象征界和现实界 ,本文具体论述了杜拉斯在印度支那的童年回忆对她一生创作的重大影响———经由印度支那的童年回忆与内心的幻化 ,通过不断的自我书写 ,而成就了一个她的印度支那的神话。  相似文献   

7.
学前教育应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展.依据拉康的镜像理论,主体的形成需要经历前镜像阶段、镜像阶段与俄狄浦斯阶段,最终形成具有"想像界""象征界"与"真实界"三个层次的主体结构,其实质是个体在与他者交往互动中不断以他者的评价与自我的反思为参照建构完满的理想自我的过程.幼儿教育应重视儿童主体诞生的痛苦方式,关注他者对儿童主体形成的解放力量,超越主客二分的二元思维模式.在建立主体间性中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拉康认为主体的欲望在三界拓扑图上展开,在人的一生中,欲望处在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认同与自恋、凝视、异化与自我确证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主体的欲望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也共同揭示了主体欲望的复杂本质。  相似文献   

9.
汤亭亭的《女勇士》自问世以来便畅销不衰,各种研究讨论兴盛不竭。运用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分析自我形成的三阶段理论探讨该书中女性自我的塑造与形成,可以看到这样的过程:在小他者的"镜像"作用下,"我"对待语言和社会规则这个大他者由沉默到抗争,再到和谐升华,最终找到真正自我,并自由发声。  相似文献   

10.
论拉康结构精神分析学无意识的语言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克·拉康以索绪尔、雅各布森结构语言学为基础,借用他们所指、能指、隐喻、换喻等相关理论,重新书写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重要概念"无意识"。他认为无意识具有像语言一样的结构。拉康提出想象界、符号界、真实界三个人格领域,并认为主体的语言无意识乃取决于主体性的"他者"结构。  相似文献   

11.
拉康通过镜像理论和小他者理论揭示了儿童自我意象的虚假性,通过结构语言学和大他者理论揭示了近代哲学主体的空无性。拉康与近代哲学一样都把主体限定在社会心理文化层面,但拉康却解构了这个主体。拉康对主体虚无性的解析具有与佛学相似的效果,都设定了具有本体意蕴的实在界的存在,认为实在界是经验、理性或象征无法达到的。佛学认为通过修行人们可以实现对生命本体界的回归,拉康对此则无有说辞。  相似文献   

12.
弗吉尼亚·伍尔芙是与乔伊斯和普鲁斯特并肩的文学大师。《到灯塔去》创作于1927年,是一篇准自传体的意识流小说。拉康在"镜像阶段"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一个三元组的概念:想象界、象征界和实在界。基于此,尝试运用此理论对小说《到灯塔去》进行解读,依照拉康理论,在"前镜像时期"里,主人公莉莉快乐地享受本性生活;在"想象界"里,她沉浸在拉姆齐夫人逝去的痛苦中;在"象征界"里,莉莉终于明白爱有一千种形态;最后,她与"实在界"不期而遇,她已看到了最美好的景象,进入了另一个境界。从这个视角上审视《到灯塔去》,将哲学理论与文学创作相结合,从而得到全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通过描写一位名叫佩科拉的黑人小女孩的悲剧,展现了在白人主流文化冲击下黑人的悲惨生活。佩科拉的亲生父亲乔利,虽说是造成她的悲剧的直接推手,但同时也是种族主义的牺牲品。本文以拉康镜像理论为依据探析乔利的悲剧命运,在认识自我、建立主体意识的过程中,乔利经历了想像界、象征界和真实界。正如拉康所指出的那样,自我的实质是他者,主体本质上是分裂的,最终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  相似文献   

14.
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通过描写一位名叫佩科拉的黑人小女孩的悲剧,展现了在白人主流文化冲击下黑人的悲惨生活。佩科拉的亲生父亲乔利,虽说是造成她的悲剧的直接推手,但同时也是种族主义的牺牲品。本文以拉康镜像理论为依据探析乔利的悲剧命运,在认识自我、建立主体意识的过程中,乔利经历了想像界、象征界和真实界。正如拉康所指出的那样,自我的实质是他者,主体本质上是分裂的,最终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  相似文献   

15.
拉康倡导重新探究弗洛伊德,他以语言为无意识心智的镜子,有意将现代语言学、哲学与诗学中的语言研究引入精神分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因此成为拉康的语言分析,此即为“无意识结构有如语言”。拉康还把主体与主体及他者之间的关系分为想象界、象征界和现实界三个阶段,这三个层次中,想象界是象征界的子群,象征界又是现实界的子群,形成相互影响的三种秩序。拉康重写弗洛伊德的努力,相当程度上也成了现代女权主义理论的批评资源。  相似文献   

16.
由拉康提出的三界论,是其关于主体形成理论的核心内容。他认为实在界、想象界和象征界构成了人的主体心理结构的三个维度。经过这三个维度的探寻,个体自我最终会建立起对自身主体的完整认识。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在首部长篇小说《远山淡影》中,通过女主人公悦子回忆移民英国前在日本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揭示了女主人公寻找主体自我的艰辛历程,直面二战后日本女性的主体困境与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尝试转换视角,采用拉康镜像论解读《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拉康的镜像理论与自我身份认同紧密关联,主体的生成是建立在与他者的关系之上。本文拟主要从拉康的镜像形成的阶段性来阐释主人公的身份建构过程,从他者的干预来阐述爱丽丝的身份认同。作者卡罗尔在创作的过程中也同样实现了自我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18.
张方丽 《文教资料》2010,(32):15-16
《不一不仔》是美籍日裔作家约翰·冈田出版的唯一一部小说,主要描述了第二代日裔美国人Ichiro在二战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探寻自己文化身份的过程。小说中的母亲形象代表着日本文化身份.而在美国出生长大的Ichiro倾向于选择美国文化身份。因此两者爆发了巨大的冲突。这个过程实际正是对拉康提出的“镜像阶段”的映射。在这场自我与他者的斗争中,母亲最后选择了自杀,他者覆灭:Ichiro最终选择了忠实于自己内心情感的美国文化身份,在分裂中找到了自我。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拉康的镜像理论入手,以三维世界结构来对《相似形》中的主人公松山明子进行分析,从而寻找松山厌恶自己女儿,厌恶母亲角色的原因,进而分析她如何在男权社会下对传统母亲形象进行颠覆,最终丧失理想之我,异化自我,以自身的不幸来传达出需要重建当代女性精神家园的小说主题。  相似文献   

20.
拉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关于自我与他者、能指与所指的理论形象地阐述了主客体的差异性问题.基于此,我们对<百种神秘感觉>中李宽的疯癫意向进行了解析,指出其实质是错误的自我认识和对能指与所指的混淆;并揭示出李宽等三人的中国之行在于完成一个能指的游戏,即认同父亲并成为一个母亲,并通过拯救他人而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