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农村社会转型和农村大规模劳动力到城市就业直接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由于隔代监护人和父母的矛盾、农村留守儿童和隔代监护人及父母的矛盾、学校与家庭的矛盾,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心理、社会化、安全等方面面临一定的困境。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走出教育困境,可以选择以下路径:改变家庭教育观念,明确家庭教育责任;发挥学校教育优势,提供教育服务平台;加大扶持力度,建立社区保障体系;善于自我调节,形成健康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2.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我国隔代教育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家庭教育模式,但是隔代教育却存在很多的问题,影响了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因此,我们应从加强大众传媒对隔代教育正向宣传引导、兴办隔代家长学校、强化幼儿园对隔代教育的作用以及引导父辈家长回归家庭教育等四个方面提高对于学前儿童隔代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3.
家庭教育对个体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许多问题,文章从政府、社会、家庭三个方面思考如何改善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的对策:加大地方经济投入,发展地方产业,让外出务工的农村父母回流;优化农村幼儿园师资和设施,建立家长咨询站,弥补家庭教育不足;开办家长学校,提高隔代教育质量;更新家庭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相似文献   

4.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儿童群体,他们的父母外出务工和经商,把他们留在原居住地接受监护和教育,由此而产生了留守儿童的隔代监护和教育问题。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出现了很大的危机,主要表现在隔代教育者由于自身的素质特点而使隔代教育质量明显不高,家庭教育功能明显弱化,学校教育也深受影响。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7,(71):5-6
农村初中家庭教育的普遍现象:家长对子女的学习教育重视不够,不知如何教育,存在隔代教育现象,留守儿童数量增多,读书无用思想泛滥。本文论述了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带来的不良后果,以及对改善农村家庭教育的两方面建议。  相似文献   

6.
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在学习、心理素质、道德品质、安全等方面表现出种种问题。其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的教育功能弱化;隔代教育"代沟"现象明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角色意识模糊;留守家庭的教育缺少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7.
家庭教育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寄宿制学校的大背景下,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其家长接触减少,其家长对儿童家庭教育的责任意识减弱。受隔代教育、家长文化水平、家庭教育的传统观念,以及家庭教育的功利性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教育问题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8.
李星 《教育学术月刊》2011,(8):71-72,76
单亲家庭隔代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在教育功能方面存在较大欠缺,使单亲儿童在情感、心理、学习及行为等方面容易出现问题,不利于其身心健康成长。解决隔代教育下的单亲儿童教育问题,关键在于要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注重行为引导,提高隔代教育质量,让生活在隔代教育下的单亲儿童能够和同龄人一样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农村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农村班主任具备更高的班级管理水平和学科教学能力。农村小学由于受地理条件的限制,资源相对短缺,学生家长文化素质不高,外出打工者较多,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隔代教育成为农村家庭教育的普遍形式。对孩子疏于管理,严重影响着孩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劳务经济发展,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人员愈来愈多,农村留守儿童接受隔代教育普遍存在.本文针对农村劳动力流失背景下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进行浅析,探讨隔代教育相关问题的成因,并为改善农村隔代教育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便提供一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产生了诸如厌学逃学、自暴自弃、自卑胆怯、不思进取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乃至政府的共同努力。一、政府方面农村的儿童原本就是教育中的弱势群体,留守下来接受隔代抚养的儿童的处境则更加艰难。留守儿童的父母为地方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地方政府,应该给予这些儿童更多的关注。1.成立关心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及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12.
经典名著《红楼梦》,以贵族家庭的兴衰为主轴,给后人带来了很多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隔代教育的影响;父爱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对孩子的教育要采取因材施教;"家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等。隔代教育的影响《红楼梦》中对后代影  相似文献   

13.
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心理发展状况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农村学生心理发展状况调查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儿童十四种人格因素问卷,对随机抽取到的农村756名四种监护类型留守儿童和623名普通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研究表明,隔代监护和上代监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较多,隔代监护留守儿童有较多的消极人格特征,单亲监护留守儿童与隔代监护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状况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单亲和同辈监护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差异较小.建议采取单亲监护方式较好,或改善隔代监护和上代监护家庭教育现状.  相似文献   

14.
王茜 《中华家教》2023,(2):39-47
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在既有研究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微观层面日常真实状态关注较少的情境下,通过个案剖析探究这一主题就变得独特而有意义。本研究从家庭教育能力建构视角出发,结合案例分析,发现农村不同类型监护人和不同类型家庭在留守儿童情感支撑、教育方式、教育环境上表现出了多重现实困境,如家长对儿童亲情关爱的忽视、隔代抚育者对家庭教育认知和能力的困惑,以及亲戚代管的身份尴尬和儿童环境融入的难题,都成为制约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能力的重要原因。因此,关注不同类型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问题,提升父母和儿童间的情感交流互动,利用基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宣传解读好既有法律政策,以及积极探索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机制对于上述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目前,农村里的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亲友、邻居等监护,甚至还有同辈监护、自我监护等。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长期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与管理,安全、健康、教育等许多问题令人担忧,亟待我们去研究解决。一、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分析1.家庭教育缺少合力中国人普遍"隔代亲",大多数祖辈对孙辈过于溺爱,致使大部分留守儿童唯我独尊,自私思想严重;亲友、邻居等  相似文献   

16.
刘薇 《教学与管理》2005,(12):39-41
众所周知,家庭教育在养育、培养人逐步社会化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伴随着社会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作为客观教育形势的隔代教育在儿童成长中的影响和作用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承认隔代教育的客观存在,重视祖辈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引导隔代教育中不良因素的转换是我们对家庭教育应取的态度,也是家庭学校共同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王莉 《江西教育》2022,(10):74-76
当下中国,大多数家庭都很重视家庭教育,把教育孩子当作一个家庭里最重要的事项之一.在大部分家长双职工的现实环境下,许多祖辈主动请缨,加入了育儿阵营,参与到家庭教育事务中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隔代助育家庭.需要指出的是,隔代助育家庭有别于留守儿童家庭:留守儿童家庭中,孩子的父母没有与孩子生活在一起,孩子完全由老人或其他人专门...  相似文献   

18.
《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后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根据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既与家庭内部因素有关,也与学校和社会层面因素有关。基于家校社协同视域的剖析发现,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面临着“教育主体缺位、责任意识不强,教育观念陈旧、方式方法欠妥,教育环境堪忧、默化作用不强,隔代教育弊端多、替代作用不明显”“家校合作较少、家校沟通欠佳、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薄弱”“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社会支持系统不健全”等多重困境。对此,家庭应明确教育责任、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育环境、优化隔代教育;学校应加强家校合作与沟通,优化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社会应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发挥社区教育协同作用,助推家庭教育和留守儿童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农村留守幼儿是幼儿中的弱势群体。由于家庭教育中父母的缺席、隔代教育的不足以及缺乏适宜的农村幼儿教育,从而造成农村留守幼儿的处境比学龄留守儿童更为艰难,急需得到社会足够的关注与重视。  相似文献   

20.
澳大利亚祖父母积极教养项目是由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育儿与家庭支持中心开发的专门为祖父母群体提供育儿策略支持计划的育儿系统。该项目将服务对象聚焦到祖辈群体、在实施内容和形式上满足了祖父母不同的养育需求,实践效果增强了祖父母群体育儿的自我效能感,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养指导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基于此,文章建议国家层面应主动作为,完善本土化隔代教养家庭教育项目体系建设;学校方面应因地制宜,灵活处理好与家庭教育的有效融合;村委会应明晰职责,完善家庭教育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从而进一步精进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水平,最终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