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柯 《新体育》2008,(4):18-19
2007年12月初.联想集团宣布2008年之后退出奥运TOP赞助商的行列.也就是说联想将不再赞助2012年伦敦奥运会。四年之内.从IBM、施乐、UPS到柯达、联想.相继5家奥运TOP赞助商退出.这多少证明了赞助奥运并非是一项保赚不赔的买卖。任何商家进入奥运赞助商行列.都经历过”头破血流”般的竞争.才最终在同行的“绞杀”中脱颖而出.他们不会不珍惜这份荣誉.但这份荣誉中包含的也不仅仅是甜蜜。  相似文献   

2.
产业信息     
联想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顶级赞助商中国著名IT企业——联想集团与国际奥委会、北京奥组委签署协议,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顶级赞助商。按照协议,联想成为IT行业唯一的一家赞助商。联想将赞助2006年的冬奥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计算机以及相关设备,作为回报,联想还将获得知识产权出让的获利和其他一整套权利回报。根据规定,国际奥委会的合作伙伴在全球范围内享有奥林匹克市场开发权利,并且是奥运会、国际奥委会、奥运会组委会以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奥委会和奥运会代表团的官方赞助商,因此,联想成为TOP(奥林匹克全球合作伙伴计划)合…  相似文献   

3.
现代奥运会商业赞助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奥运商业赞助在推动奥运会向前发展过程中具有巨大作用。笔者从奥运会商业赞助的特征入手,全面阐述奥运商业赞助的目的、"TOP"计划实施的具体内容、奥运会商业赞助商的条件、赞助商的特点、奥运商业赞助的市场关系以及奥运赞助商赞助的利益等。  相似文献   

4.
可口可乐是奥林匹克运动最久的合作伙伴之一,自1928年起可口可乐公司成为第一个世界性的赞助商,并承诺直至2008年。公司也是从1928年开始为每一届奥运会的TOP(奥林匹克计划)进行赞助,可口可乐公司赞助过近200个国家的运动员,同时援助美国  相似文献   

5.
从2004年联想正式成为国际奥委会TOP成员开始,中国企业对奥运会的赞助热情全面爆发。目前截止的北京奥运会53家赞助企业中,共有38家国内企业成为第29届北京奥运赞助企业。那么成为赞助企业后,这些企业在品牌认知、产品销售方面到底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消费者又是如何看这些赞助企业的?日前,世界领先的市场调查公司益普索完成的"北京2008年奥运赞助效果跟踪研究"报告将为我们揭开这个谜底。  相似文献   

6.
企业的奥运会赞助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企业作为奥运会赞助商的起源及发展进程,介绍奥运TOP计划和企业赞助奥运的赞助策略。提出中国企业的奥运赞助,必须根据自身的品牌地位、经济实力、目标市场范围,选择最佳的层次和对象进行赞助。  相似文献   

7.
TOP计划的诞生,是奥运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国际奥委会通过系统化、垄断化和排他化的赞助机制,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奥运赞助的资源,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带入了全新的商业时代。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法和实地研究等研究方法,对比国际奥委会的TOP计划,集中分析了中国奥委会市场开发中赞助的核心价值即中国体育代表团的魅力,进一步分析了赞助计划实施过程中的赞助商的权利、回报和评估,指出赞助绝非只是“卖广告”或”属冠名权”,而是双方资源重新配置的深层次合作。因此一项成功的赞助必须是双方互利互惠、互有所得,是双方资源或利益的交换与合作。  相似文献   

9.
一提起可口可乐的TOP赞助,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典型业绩是,1996年在实施亚特兰大奥运会赞助计划的8个月中,可口可乐全球销售量增长了9%。股票价格攀升了32%,当年第三季度的赢利同比增加了21%,达9.67亿美元。而他的主要竞争对手XX可乐的同期利润却下降了77%。以至法国《费加罗报》在报道此事时,情不自禁地用了《可口可乐笑,XX可乐哭》这样的标题。一笑一哭,奥运赞助的威力就和盘托出了。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企业营销北京奥运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斌 《体育与科学》2007,28(2):43-44,96
中国本土企业,在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实施赞助后,缺乏明晰的营销战略,营销手段和行为不但远远落后于那些老牌的国际奥委会TOP赞助商,就是和北京奥运会的国际品牌赞助商相比也较为逊色。为此,本文提出建设性思路。  相似文献   

11.
<正>从成立之年开始赞助北京亚运会,到2000年成为中国奥运会代表团"唯一专用领奖装备"赞助商,一条连绵不断的体育赞助主线始终贯穿于"李宁"发展的全过程,成了"李宁"发展壮大、名扬海外的一个得力手段和重要原因。纵观李宁体育赞助全过程,由于对体育赞助的精髓理解深邃而全面,把握精当而老到,因而有着许多特点。这些特点既符合体育赞助的规律和发展趋势,又是我国的现实产物,因而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很  相似文献   

12.
小冯 《新体育》2008,(4):20-20
当李宁公司在竞争奥运服装赞助商败于行业巨头阿迪达斯的时候,深深地感到TOP这个门槛不是一般企业可以迈进去的。但是失去了奥运赞助门票反而激发了李宁公司的商业智慧.他们的一系列营销举措非常见功力。李宁公司以“暗渡陈仓”的方式证明了自己的存在。其中最绝妙的手笔是与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签署合作协议,  相似文献   

13.
以赞助体育的形式为企业扬名、创立名牌产品的活动在我国最早可追溯到1984年。当时广东三水一个县办饮料厂向首次参加洛杉矶奥运会的中国体育代表团提供了几十万元赞助资金,外带一批饮料,这个县办小厂由此一举成名,发展成为今天著名的健力宝集团。 1986年亚运会和1988年奥运会期间,国内赞助中国体育代表团的企业日渐增多,数额也有所增加,尝到甜头的健力宝集团更是不断地向中国代表团提供资金和实物,并通过体育大赛的广泛影响,使自己的产品一举打入国际市场。据说,由于当时国际奥委会推出了“TOP”计划,可口可乐公司已经垄断了奥运会饮料市场,还引发过一场官司纠纷。国家体委体育器材装备中心一位人士说:“实际上,我们对开发体育无形资产的认识在一些企业之后。”中国体育界人士对开发利用体育无形资产的自觉认识始自1990年北京亚运会。当时,亚运会组委会担负着为赛会集  相似文献   

14.
2002年德国体育赞助市场整体下降1.5%,2003年基本停滞,仅有0.3%的增长,根据德国体育赞助商新闻记者的调查,德国有225家赞助商准备在2004年加大体育赞助,预计提高3.5%,达到13.3亿欧元(见下表)。 体育赞助市场年年都有加入和退出赞助的企业,啤酒行业这两年的体育赞助投入明显少于从前;相反新经济的代表如电力、银行、基金会和保险行业的赞助投入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15.
翻开中国奥运赞助史,有一组数字让人触目惊心: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37个赞助商中,到2000年悉尼奥运会时,除了健力宝因和可口可乐撞车而被迫劝退外,硕果仅存地只剩下李宁一家,其余的35家都黄鹤一去不复返了。而就是这家李宁,在悉尼奥运会期间又再次满载而归,并在2004年再度成为中国奥运代表团的指定领奖服。为什么李宁能一花独放,屡战屡胜呢?回顾2000年李宁赞助的前前后后,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6.
缜密的巴塞罗那奥运会计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TOP—2商务计划 尤伯罗斯组织洛杉矶奥运会,首次以民办的方式筹集奥运会所需经费,这一计划得到国际奥委会的认可。然后,国际奥委会商务委员会也在1983年设立了一个以瑞士为基地的销售机构——ISL(国际体育娱乐公司,International Sport and Leisure),这是国际奥委会领导的唯一的全权处理出售奥林匹克标志国际赞助权的机构,它保证获得赞助的公司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专有权(即其他同类产品不能有奥林匹克标志),保证每一个公司在全世界范围使用奥林匹克标志,进行商业宣传。为92年冬、夏季奥  相似文献   

17.
体育赛事赞助的概念分析与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赞助现象出发,在赞助概念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赞助的本质特征进行研究,界定赞助及体育赛事赞助的概念.认为:赞助是指在特定的、具有显著公众影响的文化行业内,以获得标志联系权在内的物的交换(包括交易);体育赛事赞助是指在体育赛事活动中,以获得标志联系权在内的物的交换(包括交易).  相似文献   

18.
ATP/WTA     
《网球》2013,(1):134-134
大热菠萝 德尔·波特罗 从05年到08年四个赛季,他分别是TOP200、TOP100、TOP50、TOP10中最年轻选手,09年一飞冲天夺得美网冠军,之后受伤病困扰.排名掉到近500位,之后缓慢回升,2012年65胜17负,  相似文献   

19.
去年初,曾宣称要“不止一年赞助围甲”的陕西好猫集团,今年将不再续约赞助围甲。这家西北大企业和围甲的合作期只有短短一年,这与从1999年起至2002年连续冠名赞助围甲四年的江铃公司形成了鲜明反差。好猫集团为何不再赞助围甲?一些地方队领队认为,这个问题和去年围甲承办商在市场化运作中“胃口”较大不无关系。他们搞围甲商  相似文献   

20.
侯海波 《体育科研》2007,28(5):72-72
根据伦敦Redmandarin策略咨询公司的最新研究成果,赞助行为正日趋复杂化、专业化,并逐渐成为品牌营销的一部分。同时该研究也显示,一些传统的赞助行为可能受到威胁,因为越来越多的品牌正在谋求在已有的权利模式之外与目标群体建立有效的联系。这次调查是继2004年之后进行的第二次相关研究,来自18个国家、17个行业的201位赞助企业的专业人士接受了调查。该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企业对赞助的态度,调查结果表明,赞助正日渐融入公司市场营销的主流。1赞助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