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文章梳理了辛亥革命时期浙江进步报人在省内(杭州、宁波、绍兴、金华、湖州)、省外(上海)和海外(东京)的主要报刊活动,并总结该时期浙江进步报人及其报刊活动的特点为激进、业务创新多、群体规模和影响力大。这些报刊活动不仅有力地推动了革命运动,还丰富并发展了我国的新闻事业史,也为民国新闻业奠定了基础。文章最后还指出,当时进步报人的报刊思想中存在着较浓的工具理性色彩及一定的狭隘地域意识。  相似文献   

2.
蒋冬英 《兰台世界》2017,(11):88-93
粤东是东南沿海口岸的一个重要地区,特别是清末民初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嬗变和西方文化的输入,粤东地区近现代报刊出版繁多,其报人分布甚广,活动十分活跃,在我国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文化现象。有鉴于此,本文在尽力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试图对近现代的粤东报人报刊演进作简要述评,以便人们较为全面地了解到这一时期粤东报人报刊的出版活动。  相似文献   

3.
清末岭南革命报刊风起云涌,致力于在下层社会传播革命思想。在报刊传播实际中,阅报所、演讲等中介形式推进了在识字率极低的下层社会进行的报刊推广。一方面,报刊阅读改变了下层社会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渠道,是清末知识阶层"启蒙"运动的主要方式之一;另一方面,岭南革命报刊与政党及政治关系密切,阅报活动也是革命思想传播的手段。革命思想从报人到下民、从革命理想到武装起义,各种阅报活动在下层社会的普及推广起到了强大的"鼓吹"之力。  相似文献   

4.
张梦雅 《今传媒》2013,(1):72-73
晚清报人陈独秀在安徽芜湖创办的《安徽俗话报》,诞生于20世纪初白话报大发展时期,与此前的近代政论性报刊相比,出现了由救国向救民、由维新到革命的转型,在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上进行了改革,体现出近代报刊大众化的传播趋势。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初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也是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经过萌芽期之后的报业高峰期,报人的职业自觉意识增强,报界同仁开始倡导组建团体,形成一种强有力的集体表达方式。这一时期出现的新闻团体,是将报刊、报人、报案有机结合起来的组织存在和历史存在,彰显出自身的特点和时代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中国回族知识分子融入近代中国第二次办报高潮,通过创办报刊传播民主革命、振兴民族、开启民智的思想,表达回族民众的精神诉求,在回族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对这一时期的回族报刊活动进行简要研究.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彻底改变了中国民主革命的面貌,国共合作的实现,推动革命运动日益走上高潮。随着斗争的深入与发展,大批革命报刊纷纷创办,形成了我国五四以后又一次报刊大发期时期。在统一战线内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逐步加剧,在新闻战线上也出现了联合与斗争的复杂局面。研究和总结这一时期新闻工作均经验教训,仍有着积极意义。革命报刊的新发展五四时期,是我国现代史上第一次革命报刊大发展时期。党的成立,特别国共合作后,革命报刊  相似文献   

8.
晚清时期报人、读者借助于报刊小说建构起了以社会批判话语为核心的公共领域,报刊小说成为晚清时期聚集主流社会文化的载体,对于推动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1927年至1945年,国民党及南京国民政府的海外报刊管理体制从本质上来说,不仅是民国南京政府这一时期新闻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对海外报人、报刊施行思想控制、人身控制、活动控制和言论控制的重要手段。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尽管其具有鲜明的海外特色,并可能在某些特定历史时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最终目的仍然是钳制进步思想,控制和利用海外舆论,维护其在国内的统治。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代是我国现代革命报刊第一次大发展的时期。而革命报刊的蓬勃出现,当然是由于社会的需要。这一时期的革命报刊,主要的有“新青年”,“每周评论”、“湘江评论”、“共产党”、“新社会”、“劳动界”、“劳动音”、“劳动者”、“天问周刊”、“人道月刊”等等。“新青年”月刊,1915年9月15日创刊,在北京编辑,在上海出版。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才改称为“新青年”。该刊诞生在第一次帝国主义大战和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时期,首倡  相似文献   

11.
陈文婷 《大观周刊》2013,(12):92-92,95
五四运动时期础版的为数众多的:报刊是研究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的民主主义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重要资料。本文对这一时期的报刊进行了简要介绍。并以几个典型报刊为代表,具体分析其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胡万德  孙鹏 《图书馆建设》2011,(5):88-92,96
辛亥革命时期我国报刊活动蓬勃兴起,地处边陲的东北三省的报刊活动也十分活跃,呈现出官办报刊、民办报刊、外国人办报刊等各类报刊共同发展的局面.在辛亥革命时期,东北三省的政府官报占据主流,民办报刊风行无忌,白话报刊颇受读者青睐,外国人办报笼罩东北,报刊文种多种多样,报人报业举步维艰.  相似文献   

13.
浙江丝绸文化在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借助着传播的力量。只有借助传播的力量,丝绸文化才得以延续和发展。本文将明清时期浙江丝绸文化的对外传播路径作为研究重点,用传播学的观点来分析和考量,指出对外贸易途径、农桑教育普及、朝贡外交往来、宗教传布交流,是这一时期浙江丝绸文化得以广泛传播的重要渠道。通过深入了解丝绸文化的传播历史,以期正确认识传播活动在文化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为当代丝绸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重视言论是中国报刊与报人的优良传统,自近代报刊产生后不久,这一传统就开始形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报刊言论的确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高质量的“独家言论”,往往“洛阳纸贵”,风靡一时,能够在社会和读者中产生广泛的影响,从而把报纸言论启迪民众、引导舆论、推动社会  相似文献   

15.
清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于由传统向近代过渡的关键阶段.报业在清代前、后期有截然变化,文所指清前中期是清朝建立至鸦片战争爆发前这一时期,一时期的传播活动还属于前报纸时代的古代新闻传播活动.清代报业沿袭明代制度,续在全国范围发行邸报.这一时期,于新闻传播主导地位的依旧为邸报、京报等古代报刊,间小报作为一种满足社会新闻需求的必要补充形式而存在.清代作为封建末世,建政体成熟,代邮驿制度的完善和印刷技术的改进,加之清初盛世的繁荣,古代报业发展推向了顶峰.  相似文献   

16.
江苏地区的革命历史报刊不仅在中共报刊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中国报刊史上也有着重要的价值。我党我军在江苏地区的早期活动,很大一部分是靠这些报刊记录下来的。江苏地区的革命历史报刊详细记录了江苏激烈变革时期的社会、人生百态,对于研究民国时期江苏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也同样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著名人物的活动都在这些报纸中得到记载。整理和发掘这部分珍贵稀缺的档案资料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6,(9):26-30
晚清时期,早期报人、维新派、革命派等对政论报刊兴趣格外浓厚,提出不尽相同的报学理论,使之服务于现实的政治需要。基于既成的文本史料,本文通过分析晚清政论报刊的理论建构,认为政论报刊逐渐由民报角色转变为党报角色,报刊的主体功能也由建言通达演变为政治动员。晚清报人对政论报刊的理论建构反映了晚清报人的特殊立场和政治追求,体现了中国报人的特殊价值和理想。  相似文献   

18.
章太炎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也是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更是一个职业报人,他曾"七被追捕,三入牢狱,三次流亡日本",可以说他的一生都与近代报业紧密联系。纵观章太炎的办报活动,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1897-1900年,从事维新派报刊活动,1901-1911年从事革命派报刊活动,1912-1936年,晚年报刊活动。本文力图从媒介化政治的视角对章太炎的办报活动进行梳理,从而探究他是如何利用报人的身份传播思想和参加革命的。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教育报刊的内迁以及在战时桂林创办的重要教育报刊——《广西教育通讯》的出版有其独特的出版业生态,抗战时期桂林教育报刊的文本内容及其历史价值从侧面呈现了抗战时期我国教育报刊出版事业的概貌.探讨这一时期教育报刊的出版对弘扬爱国思想、传播教育知识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丁颖 《东南传播》2015,(8):161-163
清朝女权思想迎来一波高峰,报刊报人进行女权启蒙,各界人士呼吁女权活动和女学创办,以秋瑾和吕碧城为代表的女权运动者规划女权道路,企图尝试构建女权"公共领域",维新派也积极推动女子觉醒,但最终清末女权仍旧惨淡收场。本文将探索维新时期在现实和理想中探索的女权报刊和报人主要的路线和失败的症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