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黎凤歧 《收藏界》2010,(11):80-81
日本是最早仿照中国钱币形制铸行方孔圆钱的国家,公元708年,即唐景龙二年,日本奈良朝元明天皇首次仿效中国钱型铸造了"和同开珍"小平钱,此后,各朝天皇又累计铸钱11种,即"万年通宝"、"神功开宝"、"隆平永宝"、"富寿神宝"、"承和昌宝"、"长年大宝"、"饶益神宝"、"贞观元宝"、"宽平大宝"、"延喜通宝"、"乾元大宝"等,连同"和同开珍",日本钱币学家合称为"皇朝十二文钱",是日本铸钱的第一阶段,这些钱都是小平钱,存世少而珍贵。此后,日本还铸过"大中"及"洪武"背"治"贸易钱以及"庆长通宝"、"元和通宝"小平钱,亦未见大钱。后水尾天皇宽永二年(公元1625年),即明天启五年,日本始铸"宽永通宝"年号钱,从1625年至1867年,宽永钱前后铸行长达200余年,数量庞大,品类繁多,有大有小,  相似文献   

2.
天雨 《收藏界》2011,(2):77-78
日本早期钱币——"久安通宝""久安通宝"为日本第76代天皇近卫天皇久安年间(公元1145-1150年)所铸。李佐贤《续泉汇·利三·十四》载之,而日本泉谱不载,《历代古钱图说》将此钱定为无考品。  相似文献   

3.
关心  张新知 《收藏》2012,(2):148-152
八、满洲派遣从军纪念章(盾形) 满洲派遣从军纪念章(图8)是日本政府1935年(日本昭和10年)3月23日专门颁发给在1 931年9月至1 935年1 0月参加所有侵华行动的日本军人的,旨在"纪念"在此期间发生的"满洲事变""满洲国建国""日满议定书签订""日支停战协定签订""满洲国帝政实施”等一系列事件。该纪念章材质...  相似文献   

4.
宋捷 《收藏》2018,(1):24-25
2015年,河南洛阳附近发现日本奈良时期"和同开珎"缩字版银钱(图1)和"长安常欢"银钱(图2)各一枚。这两种银钱在日本及其罕见,尤其是"长安常欢"银钱,更是前所未见。"长安常欢"银钱文字环读,与中国先秦圜钱中的共屯赤金、桼垣一釿的读法接近。"和同开珎"缩字版银钱则与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5枚和同银钱中的一枚版别近似(图3)。由于和同银钱的版式较多,所见国内泉家藏有不同版别(图4),而"长安常欢"银钱目前只见此版面世。  相似文献   

5.
潘龙 《收藏界》2010,(12):88-88
"五行大布"铸行于北周建德三年(公元574年),同武帝在保定元年(公元561年)先铸的"布泉"及后来静帝于大象元年(公元579年)始铸的"永通万国"钱合称为"北周三泉",皆是钱币界倍受赞誉的美品佳泉。据《周书·武帝纪》载:"建德三年六月壬子,更铸五行大布钱,以一当十,与布泉并行。"文中所言"以一当十"指的是折合布泉十枚。  相似文献   

6.
《垂钓》2012,(8):84-84
6月10日,由日本SHIMANO株式会社主办,香港渔资讯渔具贸易公司、台湾三司达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SHIMAN0苍风杯中国(襄阳)钓鱼比赛在襄阳市襄城区江南鱼乡圆满落幕。  相似文献   

7.
陈祖源 《围棋天地》2010,(3):217-227
日本棋史上有一个很著名的“本能寺三劫”的故事:日本战国时代末期,传奇英雄织田信长扫荡诸侯,征服四方。织田信长好围棋,奉"-3时日本第一高手京都寂光寺高僧日海和尚为“名人”。天正十年(1582年),织田信长带兵去解部将丰臣秀吉的围,六月初一宿于本能寺。当晚,部下明治光秀反叛,围攻本能寺,于翌日逼死了织田信长。  相似文献   

8.
昆布丝     
张炎冰 《钓鱼》2012,(15):17-17
2007年,日本丸九公司在原有ヒグトロ(海藻丝)、とろスィミ-(海藻饵)基础上推出两款用于钓罗非鱼的小包装"极上とろろ(海带泥)"饵。与多揉粘少揉散的薯类饵不同,也与添加麦蛋白纤维,揉多了成死疙瘩的小麦蛋白饵不同,  相似文献   

9.
王连根 《收藏》2011,(2):87-87
据史料记载,西魏恭帝三年(556年),掌握西魏权柄的字文泰死后,其子宇文觉继任大冢宰,自称周公。次年正月在堂兄字文护的扶持下,受禅位,正式称天王(孝闵帝),国号周,建都长安(今西安),史称北周。北周历时25年(557~581年),为了发展经济,政府铸行"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三种钱币。此类钱虽然铸时短暂,但形制规范,书体采用玉箸篆,精美绝伦,皮泉界合称"北周三品"。布泉(图1)此钱直径25.8毫米,重3.5克。  相似文献   

10.
文章借助史籍对汉高祖刘邦"三尺斩蛇剑"进行考证,结论为:(1)剑的规格起源西周,分上、中、下三种制式",三尺"是上制,长度约合0.7米;重量为"九锊",即三斤十二两,折合为0.96公斤;剑身纹有大篆书体"赤霄"两字,还饰有七采珠、九华玉,剑刃如霜雪,剑匣上镶有五色琉璃;(2)"三尺斩蛇剑"存放在位于未央宫中的"武库",吕后曾将"武库"更名为"灵金藏";惠帝即位后改称"灵金内府";神爵元年(前61),中宗孝宣皇帝建"神祠"供奉;至晋元康五年(295)因武库起火而烧毁;(3)"佩剑"的风尚在汉朝重新开启,尽管"三尺斩蛇剑"的来源与结局充斥着"神"与"灵",但却是权力的道具,是武装建国的象征。  相似文献   

11.
刘盛全 《收藏界》2012,(6):73-73
据资料显示,清朝从光绪十年(1884年)到宣统三年(1911年)这些年间,对于银币的本位采用"两"或是"元"制,一直都没有统一过。同样银元的图案和成色,也是各色斑斓,各省各自为政,也没有达成一致。到宣统三年,清政府颁布币制条例,才使中央掌握了统一的银币制造发行权。  相似文献   

12.
李烈初 《收藏界》2011,(9):95-97
"蒲邋遢"受糟蹋清末著名书画家蒲华(1832-1911年),字作英、竹英,号胥山野史,浙江嘉兴人。咸丰三年(1853年)考取秀才,耽吟咏,嗜书画。早年学王画于同邑周闲,后追青藤(徐渭)、白阳(陈淳)、子久(黄公望)、仲圭(吴镇),下笔有奇气。工山水、花卉,最喜画竹,人称"蒲竹"。  相似文献   

13.
宽永通宝钱     
魏咏柏 《收藏》2018,(6):105-105
一枚宽永通宝钱(见图),直径约28毫米,厚约1毫米,重约5.2克,正面为"宽永通宝"四字,背上为一"文"字、方孔。据史载,宽永通宝是日本历史上铸量最大、铸期最长、版别最多的一种钱币,同时也是流入我国数量最多的外国钱币之一。它始铸于日本第108代后水尾天皇宽永三年(1626年),后累朝鼓铸。当时日本各地的钱炉均有铸造,至明治初年还在使用,前后流通长达240余年,后因德川幕府灭亡而废止。宽永通宝品类颇繁,不下千余种,而且数量极大。除了光背,另背有文字、星点、纪年、纪数、纪地及波纹(当四钱)等。  相似文献   

14.
寇英武 《收藏》2011,(2):88-89
笔者藏有两枚洪武通宝钱,虽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但却不是明朝的铸币,而是舶来品,一枚为日本铸,一枚为安南(今越南)所铸。据日本《东亚钱志》载:日本自室町中叶开始仿铸中国洪武通宝钱,钱背皆铸有记地文字,日本大隅藩主岛津氏在其领地内铸造"加""治""木"三种制钱,专门用于采购中国商品使用,俗称"加治木钱"。此后又陆续仿制20多种中国年号钱,正式开始了日本第二次自铸铜钱阶段。  相似文献   

15.
陈健 《上海集邮》2010,(8):43-43
香港旭力第58次通讯·2010.1.19"中华民国临时中立"全套8枚,贴纸,胶黄,5元无胶,8万港元(另加10%佣金,本节下同)。清一次快信票四联全(图1),上品,5.2万港元。1890年南京寄美国,日本2钱邮资片,销罕见的"南京工部书信馆"绶带形圆戳。  相似文献   

16.
熊寰 《收藏》2013,(4):37-41
17~18世纪是东西方瓷器贸易的繁荣时代。中国作为最重要的制瓷国,是当时东西方瓷器贸易中当之无愧的主角。而这一时期,日本随着瓷业的崛起,也加入到了外销欧洲的行列中,与中国形成竞争,其中的典型案例就是"伊万里"与"中国伊万里"之争。  相似文献   

17.
海泉 《收藏界》2011,(8):74-75
据《金史·本纪》和《金史·食货志》记载,金章宗完颜在泰和年间(1201-1208年)铸"泰和通宝"、"泰和重宝"钱,这也是他在位近二十年所铸的第三个年号钱(第一个年号钱是"明昌元宝",其后是"承安宝货")。  相似文献   

18.
燕益得 《收藏界》2010,(9):91-93
如果说一座城市也有血脉,那么苏北名城南通的血管深处,永远活着一个张謇。 张謇,字季直。1853年7月1日(清咸丰三年五月二十五日)生于江苏(今南通)海门常乐镇。张謇的祖上三代没有人获得过功名,属"冷籍"之列。按当时科举规定,"冷籍"不得入试。  相似文献   

19.
许平 《收藏》2014,(5):44-46
苏州博物馆藏有两幅贺岁图,是张大千、张善孖兄弟为何亚农所绘,画意为迎春送福,并分别题词恭祝其"开岁百吉""开岁百福"。张泽《开岁百福图》,是张善孖于"甲戌(1934年)除夕"为何亚农所画,祝其"开岁百福"。张善孖(1882~1940年),名泽,字善孖,又作善之,号虎痴。工山水、花卉、走兽,尤精画虎。他少年从母学画,曾拜李瑞清门下,1917年与八弟大千一道东渡日本,回国曾任上海美专教授。  相似文献   

20.
金立言 《收藏》2018,(6):130-137
自隆庆元年开海禁之后,东西二洋与中国的贸易迅速发展起来,至17世纪达到了顶峰。景德镇瓷器是当时海外市场需求最大的商品,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中国大量购买瓷器运往欧洲各国,风靡一时。而此时日本正处在江户时代初期,德川家康坐稳了天下,以小堀远洲为代表的茶师大力弘扬茶道文化,并向景德镇订烧了形形色色的瓷器。这些瓷器造型纹饰独树一帜,一个崭新的时代拉开了序幕。"雄奇昳丽——17世纪青花与五彩瓷特展"中展出一批富有代表性的外销日本器物,反映出17世纪中日文化的交流轨迹(图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