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一文有多处错误,其中,有的属于知识错误,有的属于逻辑错误。一、知识错误 1、这些“龙骨”并不是真正的龙骨头,而是殷商时代遗留下来的乌龟壳和牛的肩胛骨,上面刻的文字就是当时使用的象形文字。从诸多的资料来看,已发现的殷商时文字有三千五百个左右。从六书上说,有象形字,也有会意字、形声字和假借字等。(见胡裕树编《现代汉语》增订本170页,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167页)单说“象形文字”是不能概括甲骨文的六书情况的,仅从初中语文第四册“后附”《汉字形体的演变》表中所列的甲骨文字便可看出这一点:“刃”是指事字,“武”是会意字,“龚”  相似文献   

2.
一九八五年第四期《语文导报》刊载崔富章同志的《〈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质疑》一文,对《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的许多提法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崔文认为《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的好些提法值得商榷。《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认为“早在三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这些文字是甲骨文。”  相似文献   

3.
关于汉字性质的研究讨论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热潮在20世纪的70年代到90年代初。在研究中,一度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众说纷纭,难以定论。一些有影响的代表性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六种:第一种是较早提出的象形文字说,第二种观点是意音文字说,第三种是形音文字说,第四种意见是语素文字说,第五种是表音文字说,第六种是表意文字说。我支持表意文字说。1、象形文字说象形文字说来源于外国人,国外传教士认为汉字和埃及的象形文字相近,因此称汉字为象形文字。国内外有不少人支持这一观点。1940年吴玉章在其撰著的《新文字与新文化运…  相似文献   

4.
以"书画同源"为背景,举例分析甲骨文中象形文字的构字特点,将其构字方法引入《字的联想》一课教学中,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从古代文化中汲取养分,体会到"古为今用"的道理,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5.
一谈到古今字,许多人就会说:古代造的字就是古字,后代造的字就是今字。我们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文明古国之一,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文字——商代的甲骨文,就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况且甲骨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了,那么中国文字产生的最早年代肯定是在三千年之前了。在这样漫长的历史中我们如何划分古代和现代,怎样区  相似文献   

6.
一个对外输血的民族 羌族的历史可追溯到古殷商时代,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干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说文·羊部》称之为“西戎牧羊人”。羌族也由此成为我国唯一在甲骨文中有文字记载的少数民族。传说中的炎帝神农氏、夏代始祖大禹都是羌人,今天的羌人只是古代一部分羌人的后裔。  相似文献   

7.
甲骨文“丙”字前期多作(?),后期多作(?)。 郭沫若先生在《甲骨文字研究·释支干》】中说:“案此四字(今案,指甲、乙、丙、丁)为一系统,乃最古之象形文字。《尔雅·释鱼》日:‘鱼枕谓之丁,鱼肠谓之乙,鱼尾谓之丙’。乙之象鱼肠,丙之象鱼尾,可无庸说。” 于省吾先生曰:丙,“象物之安。……即今俗所称物之底座。”汉·许慎《说文解字》  相似文献   

8.
释衣     
《说文》云:“衣,依也,上曰衣,下曰常,象覆二人形。”这显然是说不过去的。两个人合着一件衣服,是决不会有的事。清代研究《说文》的学者看到《说文》这种解释不合理,不少人曾作过新的解释,但也都不免迂曲附会。甲骨文也有“衣”字,作“■”。但研究甲骨文的学者对这个字也还没有正确的解释。这个  相似文献   

9.
可以为教师定下一则金科玉律。在可能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到感官的跟前。——夸美纽斯图示教学法源远流长,自古有之。以图示意,始于人类文字初创之时。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我国远古的甲骨文等均是以图示意。我国古代一些蒙养教材就有“图...  相似文献   

10.
印象     
古代的好多文字是形体的正反含义都一样的。"印"字就是一个例子。比如图1和图2的甲骨文,图3和图4的金文,(?)或(?)一正一反,可都是"爪"的古文,都是作为"手"出现的。(?)或(?),为跽字的古文。整个字像用手把人按跪下的样子。《说文解字》对"印"字解释说:"印,执政所持信也。从爪卩"。其实只是秦汉以后,人们把它假借作印章的名称(先秦时代公私印章都叫作"鈢",音玺)。许慎把它当作所谓符节一类的信物,因而认  相似文献   

11.
一、年、祀、岁纪年,就是把年代记下来,用以表示时间的概念。我国历史上的纪年主要以帝王为代表。这种纪年的方法,在商代就开始了。《汉书·律历志》引《尚书·伊训》有“太甲元年”。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字典《说文解字》解释年字说:“年,谷熟也。”在原始社会时期,从传说中的神农氏时起,人们已开始了农业种植,古人把农作物从种植到收获这一周期,叫做一年,商代的甲骨文把年字写成形,象人背负着已成熟的谷类作物,这就是年字的起源。  相似文献   

12.
一、上古前期(西周以前)上古前期,“得”字是“获得”的意思,只作动词用。我国最早的文献甲骨文里,“得”字已经出现了。甲骨文中的“得”字从又持贝,纯属“获得”的意思(甲骨文中的“获”字亦作从又持佳;“得”、“获”两字不但构造相近,而且意思相同),例如《铁云庄龟》第百十六页:“不绍龟()贞”,又第百四十四页:“()不”。《左传》定公九年:“凡获器用曰得,得用焉曰获”,《说文》:“得,行有所(,古得字)也”。这些早期的文献和注释里,都告诉我们“得”字最初是“获得”的意思。在《周易》、《尚书》、《诗经》里①(《周易》“得”二十三见②,《尚书》“得”十一见,《诗经》“得”十三见),“得”  相似文献   

13.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课本第三册中《从甲骨到缩微图书馆》一,错误地认为甲骨是书籍的雏形。甲骨是古代(尤其是商代后期)书写或契刻在龟甲和兽骨之上的一种古老字,其内容是当时人们占卜的记录,故又称甲骨卜辞。甲骨的这种性质和用途就决定了它只是当时字使用的一个特殊方面而已,不是当时流行于社会的主要字形式,甲骨卜辞更不是所谓的书籍。当时的书籍是先商时代就已经产生并一流传于后世的“典”、“册”。  相似文献   

14.
一、“假借”与“通假”“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一般所谓“文字假借”;不用本字而用跟本字音同、音近的“借字”替代,是通常所谓“古音通假”。它们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前者“本无其字”,后者“本有其字”。可是历来不少学者对“假借”、“通假”的叙述缺乏明确界说,清代王引之《经义述闻》列举的“经文假借”例(257条),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所述的“假借”,以及钱大昕《古同音假借说》(《潜研堂文集·卷三》)所指的,就有这一情况存在。钱玄同在《汉字革命》中所说“周秦诸子、史记、汉书、汉碑等等,触目都是假借字”,这“假借”更是指“通假”  相似文献   

15.
<正>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史学家们认为,我国古代虽然没有像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和德奥弗拉斯特(Theophrastus)那样专门为动物学和植物学著书立说,但却广泛地与农学、医学和工程技术等结合在一起,其中重要的一点体现在造字方面。从象形文字到表意文字的发展,既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的生物学知识,亦反映了对生物的分类和利用过程。下面笔者仅以汉字的形成与结构做一个粗浅的介绍。 1.象形文字方面 许多汉字由象形文字发展而来,通过了解象形文字可以窥见我国古代最早对生物的认识和利用。史学家们认为,我国最早的文字曾刻在动物的龟甲上,故有甲骨文之称。从甲骨文的考察中发现,我国早在商朝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古代最早的辞书《尔雅》中,“康”字的本义是安乐。这似乎也可以从簸箕扬谷糠的形象引申出来,因为五谷丰登对于先民们自然意味着安乐,然而现代学者郭沫若则认为:甲骨文“康”字的主体是古代一种乐器  相似文献   

17.
一单纯意符表意字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是用字形表意的。但是,在古文字里,甩字形表意的特点看得更清楚。所谓古文字,一般指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商周以来的金文。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分析古文字的字形结构,主要是探讨古文字所记录的词的意义。单纯用意符表意的字,可以分“象形”、“指事”,“会意”几种类型。下边我们分别举几个例子。  相似文献   

18.
水书新发现助解"夏都"之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芙蓉 《科技文萃》2004,(12):154-156
"水书"是我国水族的独特文字,是类似甲骨文和金文的一种古老文字符号,记载了水族古代天文、地理、宗教、民俗、伦理、哲学、美学、法学等文化信息,被誉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9.
中国自有文字史以来,文字的镌刻艺术便问世了。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字”,就是在龟甲和兽骨上镌刻的象形文字,其原意是占卜吉凶时在龟甲、兽骨上所刻的用于记事的文字。因此,又称“契文”或“卜辞”,也称之谓“殷墟文字”。到了公元前十二世纪的周朝开始有以青铜为主的...  相似文献   

20.
同现代汉语绝大多数双音词一样,当初的“文章”只是一个词组,无论是“文”,还是“章”,它们都有独立的意思。“文”字在甲骨文中象一个人站立在那儿,身上画有许多花纹,反映了古代氏族社会时期的审美趣味和宗教信仰。如《礼记·王制》有句话说:“被发文身,雕题交趾”。郑玄注曰:“谓刻其肌以丹青涅之”。这种解释,从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上来看,是解释了“文”字的本义。在上古时代,人们对于词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