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分析了冯至<昨日之歌>的抒情内容和独特的抒情风格,认为冯至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相似文献   

2.
冯至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本文试从真诚含蓄的抒情、传统唯美的叙事,及宇宙凝重的哲理三方面探讨冯至诗歌抒情、叙事、哲理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马晓培 《文教资料》2008,(28):142-145
从浪漫抒情转向哲理沉思,再到自我否定,赞美自然人生,冯至的诗歌创作走过了一段执著追求的心路历程,从<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到<十四行集>的每个单个诗集中,冯至都在用心书写着自己的诗歌追求和人生感悟,由浪漫而哲理,由艺术而人生.冯至的诗歌也如其人生一般,本文将重新解读三部诗集,整体性的透视冯至的诗作人生.  相似文献   

4.
冯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诗人,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对冯至的抒情诗作出高度的评价,认为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对冯至诗歌作出如此高的评价,和当时诗坛以及鲁迅个人的审美趣味有关,同时与鲁迅个人的情感经历也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5.
受"五四"思潮的浸染和熏陶,冯至早期诗歌创作中的抒情主体"我"——以个性解放、自由为诉求,以"个我"为本质特征,浓缩着鲜明的"五四"精神。这种人称话语呈现是诗人与自我、与时代相遇对话的结果,是其诗思独特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在《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中,冯至在时间和空间元素中灵活穿越,借助时空特质,展现了个性化抒情方式.从时空流动、时空交织入手,比照中国古典文学时空架构,探究冯至个人经历、时代背景在时空中的特殊表现.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的大量诗作开了我国新诗的一派风气,而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诗人,还是一位杜甫研究的专家。作为早期研究杜甫不多的专家之一,冯至的杜甫研究以其客观、深邃、在当时乃至现在的古代学研究领域还是有其积极的借鉴作用的。本就试图对冯至先生的杜甫研究作一个较为完整、详细的研究,为现在的冯至研究作某种程度上的补充。  相似文献   

8.
冯至是中国现代诗坛上早期重要的抒情诗人,虽然他创作的诗歌数量不多,但却以独特的艺术魅力被鲁迅赞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编的抒情短诗《我是一条小河》就是他最有影响的代表作之一,本文对其意蕴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9.
张世鑫 《山东教育》2011,(29):45-46
在中国的传统审美习惯中,蛇始终是邪恶、贪婪、狡诈、阴险的代名词,人们几乎不会将其作为讴歌的对象。然而,在上世纪20年代,被鲁迅先生誉为"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的冯至,却用质朴自然的语言将自己的情感体验演绎成了一首新奇而意蕴独特的抒情小诗——《蛇》。冯至先生不拘泥于传统,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写了一条至情至性、忠诚可爱的蛇,借以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怯懦  相似文献   

10.
鲁迅高度赞誉冯至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这一评价并非苟同于当时诗坛的公议,而是较多地基于鲁迅个人的诗歌理念和欣赏趣味。冯至早期的抒情诗尤其是爱情诗,其中往往纠缠着挥之不去的寂寞情怀和压抑苦闷的心理体验,回荡着反复缠绵的苦恼诉求以及历经挫折后却执着追求的悲剧精神;冯至诗作中那真挚浓郁的抒情,幽婉、蕴藉的诗风,彷徨、悲凉的人生体味等,在诸多方面与鲁迅的诗歌理念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契合;其深沉的意蕴也深深引起鲁迅的心理悸动和情感共鸣。在形式上,冯至的诗音节和谐,旋律优美,对仗工整,不拘谨于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符合鲁迅对诗歌文体特征的艺术要求。当然,鲁迅对当时还默默无闻的冯至给予如此高的赞誉,还与他一以贯之的爱护青年、提携新锐那博大无私的爱分不开,也与他对创造社与新月社的不满有关。  相似文献   

11.
陈书斌 《现代语文》2005,(11):11-11
读一首精美的诗歌,就如同聆听一首抒情的小夜曲,观赏一幅清新的水彩画。冯至的爱情诗《蛇》就是这样一首极具感染力和浪漫情怀的好诗。  相似文献   

12.
龚兰兰 《中文自修》2023,(21):47-49
<正>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现代诗坛,冯至是不可忽略的重要代表,鲁迅认为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的《十四行集》在诗歌创作上的探索与尝试,对中国现代诗学的形成具有重要价值。冯至也是著名的诗歌翻译家,他对里尔克、海涅和歌德的诗歌译作堪称精品。他的墓志铭上刻着自己创作的诗句:“给我狭窄的心,一个大的宇宙!”这可以说是对冯至一生的高度概括。  相似文献   

13.
沈道洋 《文教资料》2008,(28):145-147
冯至在<北游>中放弃了纯个人情感的大肆书写,把批判的笔触深入到都市的文明深处,为时代的物质及精神状况状写了一篇真实的寓言.在此基础上,进而对生存困境作了形而上的哲学探询.从这部诗集的内蕴中,我们可体味到一种"荒原"意味与现代主义内质.<北游>标示着冯至浪漫唯关个人抒情时代的终结与现代性探索与思考的开始.以此为契机,在嗣后的诗学生涯里.冯至逐步真正走入存在主义诗学的殿堂.  相似文献   

14.
冯至的早期叙事诗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对其进行研究的文章也很多。但这些文章多是从艺术技巧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评论,也有一些是从哲理的角度,探讨了其中深邃的哲理意蕴。而笔者认为20年代的冯至正处于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之中,他并不是用诗歌来思考哲理问题,而是将写叙事诗作为感悟、体验与突围困境的方式。他所体验到的正是本文论述的主题:精神困境与生存的悲剧性。在冯至的叙事诗中,这二者相互影响,诗中的悲剧性表明冯至并没能通过写叙事诗的方式突围出困境,但其中轻型悲剧的悲剧特色却显示出冯至通过对抒情方式的把控,缓解了他陷入精神困境时所遭遇的心灵震撼与精神冲击。  相似文献   

15.
作为典型西方格律诗的十四行诗,在引入中国以后,许多现代作家和诗人都有所尝试和创作.而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的冯至,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十四行集>以成熟的中国式风格和所达到的成就为中国的十四行诗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在这个过程中,他对于十四行诗的移植一直走的是一条中国化的道路.这些也正是冯至对十四行诗在中国的移植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之一.  相似文献   

16.
冯至的诗歌固然受外国文学的影响很深,但与中国传统文学也有着极为深刻的内在联系.他自觉汲取古典文学的养分,在诗歌中化用了不少古典诗词,却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而他在诗歌中穿插的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则增强了诗歌的历史意蕴.此外,冯至委婉曲折的抒情方式、幽怨哀婉的情思以及"入世"与"循世"的矛盾心态也与中国古代大多数文人不谋而和.  相似文献   

17.
十四行诗是舶来品,冯至的十四行诗标志着中国十四行诗的成熟。他1942年出版的《十四行集》,突破了纯抒情与主要写爱情的框框,扩大了十四行诗的内容,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多方面现实。文章比较集中、比较全面地评介了冯至的《十四行集》。文章分三方面:一、寻思——新的发现,着重阐述《十四行集》的内容,肯定其哲理性意义。二、寻形——美的显形,主要阐述冯至十四行诗的渊源,受的影响,及构思定形、意象定形等特征。三、寻言——格的探索,重点从音韵角度分析,并与西方十四行诗进行比较,分析长短。  相似文献   

18.
作为西方典型格律诗的十四行诗,在近现代被国内一些作家和诗人引入并尝试运用其进行创作。这其中就有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的冯至。受德语诗人里尔克提出的"诗是经验"的影响,冯至的《十四行集》采用了西方十四行诗的形式,但没有严格遵守这种诗体的传统格律。而是在里尔克的影响下采用了"变体",即在节奏、韵式、节拍等音韵方面进行了突破。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十四行集》是冯至将十四行诗进行中国化的成功运用,也是其内心精神世界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19.
冯至曾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抒情诗人",其抒情诗歌呈现出较强的语言张力和主体性张力。一方面,诗人善于采用"远取譬"的修辞手法创造性地扩大意象的逻辑外延,增强语言的弹性与韧性。另一方面,物质世界与精神生活的对立,"刚"与"柔"的抒情方式的碰撞,让诗人建构出极富思想力的内部情感,使其诗作变得隽永味醇。  相似文献   

20.
冯至前期创作形成了占主导地位的柔和、优美的审美风格。他既拉开主客体之间的审美距离,又自觉追求情理交融,从而使净化的情感具有了幽婉的质素。在表情方式上,他将抒情与叙事、描写相结合,使幽婉情感得到了委婉的传达。在话语情境的创设上,他追求语言的醇美和结构的婉曲,使之服从于话语传达的需要。冯至创作柔美风格的形成是他对中国新文学的重要贡献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