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成语尽管一般只有四个字组成,但其内部的语法现象却极为复杂,既有一般性的,又有特殊性的。我们要学习成语、掌握成语,便不能不对它的内部结构规律,即其语法现象加以了解。事实上我们对某些成语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没能弄清它们的特殊语法现象所致。为此,本文试对成语中的特殊语法现象加以归纳和分析,冀能为我们学好用好成语扫除一些障碍。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108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熟悉性、语境对成语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熟悉性、语境均显著影响中学生对成语的理解;②熟悉性、语境和年级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熟悉性对成语理解的作用受语境和年龄的影响。与初中生比,高中生能更好地利用语境帮助其理解成语,特别是帮助其理解中、低熟悉度的成语。这些结果为中学成语教学提供了一些实际指导。  相似文献   

3.
桂赛男 《考试周刊》2010,(23):45-45
实践证明,儿童学习语言,对于某个成语的理解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是一个成语的方方面面都理解了才去运用,而是在言语实践活动中逐步地加深对这个成语的理解,逐渐地知道该怎么运用这个成语。实际上这是一个动态的、逐步深化的过程。下面我就小学低年级语文的成语教学谈点自己的感悟。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对英语成语的理解和翻译。从影响英语成语理解和翻译的上下文语境因素和文化语境因素阐述了如何对英语成语进行辨认,解析,和翻译,并且就其翻译技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2014年高考18套语文试卷中有12套对成语进行了考查,共考查34条成语,其中,使用错误的成语有20条。命题人在试题中共设置了四大陷阱,考生在解答时需细心辨识,现对这些成语试题作如下透视:1.望文生义。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成语意蕴理解上的难度。如果我们对成语的意蕴仅从字面上去理解,就极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如:  相似文献   

6.
一、望文生义 成语的意义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对成语理解上的难度。如果我们对成语的意义仅从字面上去理解,就极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如:  相似文献   

7.
以语言迁移和对比分析为理论基础,通过测试考查固原师专英语学习者对成语掌握情况并调查分析是否利用母语知识理解和输出英语成语。此调查同样提供了学生易理解成语的特点和学习成语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分级显性意义模型在西方是被大多数人认同的认知加工模型,但它夸大词语显性度的影响,忽视语境的作用。通过行为学实验探讨语境和熟悉度对中文成语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语境有助于对成语的理解,熟悉度也影响人们对成语的理解,并指出了分级显性意义假说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成语的理解和应用一直是词汇教学的难点,笔者简要论述了隐喻对成语语义产生的影响,从认知隐喻的角度对留学生使用成语的偏误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中成语教学的若干策略。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高考试卷在“正确使用词语”的考查中,重在考查常用成语的理解、辨析和运用。其中理解、辨析是前提,是基础;运用是目的,是根本。高考对成语的考查,体现了“全方位”的特点。要想做好此类题目,必须做到以下“八戒”。一、注意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戒望文生义。从成语的来源看,有的来自历史故事,有的来自民间俗语,其内涵是对原内容抽象概括出来的,有着固定的意义。对这类成语,我们决不能简单地照字面意思作望文生义的理解。例如2012年高考全国卷:  相似文献   

11.
成语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成语,对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增强学生语言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苏教版教材非常重视成语这一文化瑰宝,在许多练习中安排了成语这一训练项目,它的教学要求是:熟记,大概了解成语的意思,高年级能适当运用。成语是学生必不可少的像“牛肉”一类的“高蛋白”,如果高年级学生只注重成语的死记硬背,而忽视对成语的意义理解和使用,成语教学便失去了积累运用的意义。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对成语教学做了一点尝试,有一点自己的体会愿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2.
成语是群众在长期生活中习用的固定词组或短句。学生经常会听到成语、读到成语,还会向老师问到成语。如果恰当地使用成语,可以使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精炼。一、如何理解成语的意义1.成语是固定的词组或短句,要理解它的意义,就要理解构成它的各个成分。有一部分成语,可以在逐字理解的基础上来理解它的整体意义。例如:似是而非、理直气壮、地大物博、一唱一和、异口同声。因为成语是长期沿用下来的,所以,有的成语中的一些字词保留了古代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要着重理解这些字词在成语中的含义。如:不速之客(“速”是“邀请”,不是“快”),短兵相接(“兵”是“兵器”,不是“战士”),同舟共济  相似文献   

13.
蒋玉军 《初中生》2011,(33):17-19
下面以2011年中考题为例,对成语考查答题常见失误作一分析。一、望文生义有些成语可以直接从字面去理解,语义与实际意义差不多;绝大部分成语需要透过字面意义去理解,仅从字面去理解,会造成望文生义。  相似文献   

14.
成语是汉语言中的瑰宝,也是汉民族文化的结晶。少数民族学习成语有诸多困难:对成语意义理解的偏差,句法功能难以掌握,搭配对象含混不清,活用错误,汉字的书写问题等。本文对少数民族学生在使用汉语成语出现的偏误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成语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15.
成语是汉语言中的瑰宝,也是汉民族文化的结晶。少数民族学习成语有诸多困难:对成语意义理解的偏差,句法功能难以掌握,搭配对象含混不清,活用错误,汉字的书写问题等。本文对少数民族学生在使用汉语成语出现的偏误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成语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16.
成语中蕴含的汉民族文化是留学生学习的最大兴趣和动力,也是他们学习的障碍。本文通过对成语定义和特点的阐释,以及对留学生成语的偏误现象分析,提出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的几种对策。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英汉成语作为语料来探讨成语意义的动态建构,尝试建立一个含三阶段的动态建构模型。对成语意义的动态建构可以揭示成语和成语理解中所涉及到的思维过程,这为发现人类复杂的思维过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正>成语概念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是中华人文素质的维生素。它在空间上适应整个华人世界,在时间上能流传后世。其生命力之旺盛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近年来,在各类语文考试中,成语越来越受到命题人的青睐,理解和使用成语已经引起家长和考生们的注意,但很多人因为不能了解成语,进而不会运用成语,使得在此类题型中失分。其实只要能充分的积累和理解成语,其辨析使用的难题便可迎刃而解了。那么如何有效地理解成语呢?下面就让我们到成语王国游览一番吧!成语的来源  相似文献   

19.
成语琐谈     
成语即人们长期以来惯用的固定短语其 形式简洁,意义精辟。恰如其分地运用成语,往往能收到含义深刻、文彩倍增之效。要恰当地运用成语,必须首先正确地理解成语。据粗略统计,成语大约有18000多条,出现在小学、中学课文中的成语也有上千条。今年的高考语文试卷还考了20多条成语,可见成语之重要。那么怎样理解成语呢?  相似文献   

20.
成语是一种长期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整个成语往往不是它的组成成分的意义的直接总和。因此不能仅仅从字面上理解其意义。二是成语的结构和它的组成成分都十分稳定。整个结构不能随意变动,其组成成分也不能用别的词语替换。对有些成语,还要了解其来源,这有助于对成语的理解。辨析成语运用的正误,不要停留在成语的字面意思上,必须确实弄清成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