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成语是汉语中最能表现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的部分,但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起来却有很多困难。他们运用汉语成语的偏误主要表现在书写形式有误、语义理解有误、语义搭配不当、句法运用不当、语用范围不妥等。造成这些偏误的主要原因是:第一,缺乏对汉语成语语义全面正确的理解;第二,对汉语成语语法功能掌握不够;第三,对汉语成语使用语境了解不多;第四,成语工具书的误导等。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108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熟悉性、语境对成语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熟悉性、语境均显著影响中学生对成语的理解;②熟悉性、语境和年级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熟悉性对成语理解的作用受语境和年龄的影响。与初中生比,高中生能更好地利用语境帮助其理解成语,特别是帮助其理解中、低熟悉度的成语。这些结果为中学成语教学提供了一些实际指导。  相似文献   

3.
成语是汉语中一种特有的短语形式。成语语义形象感鲜明,将"象、言、意"完美融合,将其用于创作,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寓言类成语是成语中难度较大,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因此,在寓言成语的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教学中,要图文结合,以理解义喻、学会运用为重点,让学生真正学会这类成语,学好这类成语。  相似文献   

4.
正"匪夷所思"这个成语,现在使用率颇高,文字中、口头上常能见到和听到。但大多数使用者都在成语前加上"令人""让人""使人"之类词,这其实是病句。成语中的"夷"含义就是平常,这里指平常人。成语含义是:不是平常人、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成语内已经有了"人",岂能在成语外再加"令人"?其实,成语的使用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适合语境,在语气上、语法上、逻辑上与所造句子谐调。成语在现代汉语中虽常作一个词  相似文献   

5.
2014年高考18套语文试卷中有12套对成语进行了考查,共考查34条成语,其中,使用错误的成语有20条。命题人在试题中共设置了四大陷阱,考生在解答时需细心辨识,现对这些成语试题作如下透视:1.望文生义。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成语意蕴理解上的难度。如果我们对成语的意蕴仅从字面上去理解,就极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如:  相似文献   

6.
正确使用成语是近年来语文高考必不可少的内容。正确使用的前提是能准确地理解该成语的含义及其在句中的感情色彩。有些成语可一望而知其义,有些成语就不能望文生义,如“万人空巷”不是“人们都集中在家中而使得巷子空了”,而是形容盛大的集会或新奇的事  相似文献   

7.
汉语成语丰富多彩,在广泛积累的过程中,不仅要准确理解其意义,还要能正确运用。在成语考点复习时,要涉及成语词义的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成语的感情色彩、搭配对象、词性及语法功能等诸多方面的辨析和判断。其实,复习中只要用好两个“分析法”,这些看似纷繁的问题皆能迎刃而解。其一,是指在理解成语时要用好“语素分析法”;其二,是指在运用成语时要用好“语境分析法”。具体解说如下:一、语素分析法成语是一种定型的语素组合,它表达一个整体的意义,而意义又比较丰富,往往是某个语素的意义影响甚至决定着成语的整体意义。所以,要准确理解成…  相似文献   

8.
成语数量庞大,不少同学虽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仍觉得收效甚微。下面介绍几种正确理解成语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添加成分法 成语最大的特点是言简意赅,因此,有些成语的意思不易让人明白甚至容易使人误解、误用。在理解这类成语时,我们不妨在它上面添上某些成分。如: 不可理喻—— —“理”和“喻”易误解为“理解”和“明白”,以致把它当作“不可思议”来使用。如果在它上面 添 上 词 语 ,变 为 “不 可(以)理 喻(之)”,那么它的正确含义“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态度蛮横,不讲道理”就能很好地记住了。 巧夺天工…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盛夏的到来,一个使用频率很高、误用频率也很高的成语又将频频出现——这个成语就是“七月流火”。在此,笔者不惜笔墨,对这一成语的使用情况加以赘述,以期更多的人能准确理解,正确运用这一成语,以免以讹传讹,贻误后人。  相似文献   

10.
韩延明 《学语文》2010,(4):53-53
往年,伴随着盛夏的到来,一个使用频率很高、误用频率也很高的成语就频频出现,这个成语就是“七月流火”。在此。笔者不惜笔墨,对这一成语的使用情况加以赘述,以期更多的人能准确理解这一成语,以免以讹传讹,贻误后人。  相似文献   

11.
成语是汉语中一种常见的熟语。平时在使用时,除了按照它原有的固定意义使用外,有时为了表达和修辞的需要,还可以活用成语,这包括成语的借用、成语语素的易位和改换、成语的扩展等。这样使用起来,不仅可以让语言幽默、谐趣,增强气氛,还可以使文句表达得更具体、更明确,也更能让人充分理解。为此,本文从下面几方面来谈成语的活用。一、成语的借用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时不按成语原有的意义使用,而暂时借用它的另一意义。诸如,借用其字面“义”,或是望文生义。请看下面文句:日本新剧先驱者小山内薰(1881-1928)先生,亲友帮他整理藏书时,发现好多书…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高考试卷在“正确使用词语”的考查中,重在考查常用成语的理解、辨析和运用。其中理解、辨析是前提,是基础;运用是目的,是根本。高考对成语的考查,体现了“全方位”的特点。要想做好此类题目,必须做到以下“八戒”。一、注意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戒望文生义。从成语的来源看,有的来自历史故事,有的来自民间俗语,其内涵是对原内容抽象概括出来的,有着固定的意义。对这类成语,我们决不能简单地照字面意思作望文生义的理解。例如2012年高考全国卷:  相似文献   

13.
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成分,理解词语是阅读的基础,而成语是汉语词汇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如何准确地理解成语的含义并能准确使用所学成语呢?这是一个难题。上学期我执教了一节校本课程研究课《成语辨解》,尝试着引导学生去发现成语中的一词多义、同一条成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感情色彩的现象,并知道通过联系上下文来正确理解成语的含义和词性色彩。  相似文献   

14.
曲高和寡,这个成语来自《文选·宋玉〈答楚王问〉》所记:"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引商刻羽,杂以流秭,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这则成语意思原指曲调越高雅,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用来比喻知音难得。又被用来比喻说话、写文章不通俗,能理解的人很少。这个成语在音乐界常常被引用。现今,在高等院校对于大多数非艺术类学生来说,高雅音乐艺术的鉴赏仍是曲高和寡。  相似文献   

15.
[考点解说]成语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之一,也是近几年高考必考点之一,所占比分较大。成语的正确使用,必须注意理解成语的意义,掌握成语的出处和用法,高考中考查成语的理解运用主要是考查不同语意,不同语境中,准确地使用和选用成语的能力。成语使用不当,常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成语和所给语境感情色彩不合;②只截取成语的部分意义,不顾及整体意义;③成语和所给的语境前后矛盾或重复;④用于甲事物的成语用在了乙事物身上,命题者制造一个望文生义的语境,让考生误人歧途。为此,特别提醒注意的是一定要结合上下文或一定的情境加以判断,有时甚至需要反复加以比较,才能找到最贴切的成语。  相似文献   

16.
谢晓琼 《文教资料》2006,(13):184-185
成语是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与认识凝结而成的思想结晶,言简意赅地表达了多样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经验。英语中大量的典故成语由于其背后往往隐含有典故,因此造成其理解上的困难,不能望文生义,或按字面推理。只有在了解该成语典故后,才能准确理解其内涵,并在汉语中找出相应的成语予以对应。  相似文献   

17.
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的特殊固定词组,是熟语中数量最多,使用最广泛的一类。它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精炼的形式,是在长期频繁运用过程中逐渐定型的,也是社会约定俗成的产物。在社会生活中,运用成语表情达意是我们常用的手段之一。我们中专语文课本就有大量的成语出现。学生掌握成语不仅可丰富语汇,增进语言表达能力,更能提高语文水平和文化素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成语的学习和掌握,其益处更大。 (1)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毛  相似文献   

18.
对于大多数常用成语来说,我们能够根据其字面意思来解释它们的含义。但也有一些常用成语,如果我们仍然“望文生义”,那么得到的往往是错误的理解,这出错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成语中往往有个别关键词语的意思跟其现在通常使用的意思有很大差别,而对此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又没有能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成语来源久远,含义深刻,同学们觉得难以理解,更难以记忆,虽然下了大量工夫,但收效不大。究其原因,是学法欠佳。现介绍几种理解成语的技巧,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一、添加成分法成语最大的特点是言简意赅,因此,有些成语的意思不易让人明白,以致让人误解、误用。在理解这类成语时,我们不妨在它上面添上某些成分。如:不可理喻———“理”和“喻”易误解为“理解”和“明白”,以致把它当作“不可思议”来使用。如果在它上面添上词语,变为“不可(以)理喻(之)”,那么它的正确含义“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态度蛮横,不讲道理”就很好地…  相似文献   

20.
一、高考考点成语运用题在高考中属必考题,一般采用选择填空和选择辨析两种题型。其考查点往往落在成语使用不当的三个方面:(一)词义理解错误。对成语的词义理解错误,常由以下具体原因引起:1.理解记忆模糊不清。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了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分析:“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因为对成语的理解记忆模糊不起,句中显然是把它当成“首要”来理解,从而发生了误用。2.望文生义。例:古人写文章都是文不加点,今天的人读起来很吃力。分析:句中“文不加点”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