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红楼梦》中搜集了相关语料,同时运用了网上红楼梦汉英平行语料库来进行研究,对比分析了《红楼梦》杨译和霍译两个英文版本的恭维语翻译,探讨翻译风格。  相似文献   

2.
版本问题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红楼梦》这部小说亦因版本复杂而使研究工作更加繁复。在研究《红楼梦》译本问题时,版本问题是被大多数研究者所忽视的。本文通过对《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部分熟语译例的分析,梳理霍克思翻译时使用的版本并研究霍克思如何选用翻译底本,希望能得出有益的结论,并引起其他研究者对此问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蒋慧 《海外英语》2012,(3):126-127
作为《红楼梦》一大亮点的对话翻译是各学者研究和探讨的重要内容,文章为了更清晰的体现出对话翻译的技巧和注意事项,以直译、意译、省略翻译和扩大翻译四种方式,对杨译和霍译2个版本的《红楼梦》中习语的英译进行分析和判别,指出其不同译法的优势和劣势,旨在为人物对话翻译的的译法提供一种参考。  相似文献   

4.
从《红楼梦》及其两英译本及红楼梦汉英平行语料库中搜集了相关语料并进行分析。该研究从顺应论的角度对比了《红楼梦》杨译和霍译两个英文版本的中医原理翻译方法,并对中医原理的翻译做了详细的分析,指出只有在源语和译入语之间找到一个动态平衡点,才能实现中医文化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5.
戴骏 《海外英语》2014,(15):109-110
《红楼梦》翻译一直是文化翻译的一大焦点,其中,专有名词作为一类特殊的词,其翻译也引起了不少争议。《红楼梦》中的专有名词大多选自古诗词,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与人物性格、命运等密切相关。该论文从奈达动态对等理论出发,着重分析霍克斯翻译版本的《红楼梦》英译中部分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的翻译策略,并试图进行归纳总结,发现译者主要采用了直译、意译和音译加注三种策略来最大限度地传译专有名词承载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中的人物姓名大都具有深刻含义,与人物的性格、身份和命运有着紧密联系。本文以李治华法译本《红楼梦》中贾家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的译名为研究对象,试图分析该法译版本对元迎探惜四姊妹姓名字面意义的传达及其深层文化内涵的反映,以期进一步丰富《红楼梦》法译人物姓名的翻译研究。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向世界各地的人们展示了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分析《红楼梦》不同英译版本中对于传统文化元素的翻译处理,对中华传统文化外译有一定的帮助。本文以绍兴文理学院已建成的《红楼梦》汉英平行语料库为研究对象,从译介学的角度出发,对杨宪益、戴乃迭英译本(简称杨译本)和大卫·霍克斯英译本(简称霍译本)中围棋用语的翻译进行对比分析,考察两位译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翻译的处理策略。本文研究发现,霍译本与杨译本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原文进行了不同程度上的创造性叛逆,均站在译介受众的角度,采用了意译与直译相结合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8.
方言问题,是造成对《红楼梦》与清代官话关系不同理解的根源。本文在全面研究《红楼梦》中所见现代汉语方言的基础上,参照《燕京妇语》和《广应官话》,探讨北京话的历史发展过程,分析《红楼梦》的语言体式,认为它代表了清代官话系统。  相似文献   

9.
张静 《考试周刊》2013,(67):13-14
本文以杨宪益、戴乃迭译文夫妇与霍克斯的翻译版本为对比,阐述《红楼梦》中"姑娘"这一称呼语的语用信息在文中的构建与传达。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是中国一部非常伟大的文学作品,塑造了很多个性鲜明的经典小人物,例如刘姥姥。本文将对比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两个英译版本中的小人物语言翻译,探析文化差异因素对小说人物语言翻译策略的影响,并提出个人在翻译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名著,不仅在国内乃至国际都享有颇高的盛誉,因而越来越多的海外译者研究这部名著。日本在《红楼梦》的翻译研究领域也有较为系统的探究,这为我国红学译者提供了良好的研究资料。本论文探究了《红楼梦》日译本的翻译研究状况,并从文化翻译视角探究《红楼梦》日译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谈《红楼梦》版本研究的几个问题,即《红楼梦》早期抄本概况,版本的复杂性和研究版本的意义,对这部旷世奇书的版本状况,作客观的介绍。俾有助对小说思想艺术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从多元系统理论看杨译及霍译《红楼梦》的翻译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来分析杨宪益夫妇及霍克斯翻译《红楼梦》时所选用的不同翻译策略——异化和归化的原因,可以发现:译者对汉语文化的认同、翻译目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英美文学系统中的位置、赞助商等诸多因素,会影响霍克斯和杨宪益夫妇对《红楼梦》翻译版本在英美文学系统中位置的确认。霍克斯将其定位在边缘位置,而杨宪益夫妇将其定位在中心位置。这种定位最后导致了霍克斯选择了归化的翻译策略,而杨究益夫妇选择了异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不久前,一本由知名学者裴钰创作的《莎士比亚眼里的林黛玉》在国内出版,书中揭示了西方《红楼梦》译本的不当之处,引来网友对这些译本的强烈抨击。甚至有人发出“保卫名著”的呼吁。在《莎士比亚眼里的林黛玉》中,裴钰列举了众多《红楼梦》西方译本中的不当之处。裴钰认为,在对《红楼梦》人名的翻译中,最糟糕的莫过于林黛玉了:“在早期英文版本中,黛玉被翻译成BlackJade,也就是‘黑色的玉’。  相似文献   

15.
胡文彬 《丹东师专学报》2009,(2):99-106,109
《红楼梦》的主体语言和语言韵味、语法结构是以北京话为中心,并吸收了广大北方地区的方言,包括个别的蒙古语词汇与满族词汇。与此同时,作者根据故事情节、人物刻画的需要,还采用了相当数量的江南语言。作者在"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过程中已经对《红楼梦》中的方言进行了渐进式地修改。特别是在"去"南话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近几年来《红楼梦》方言"研究"中表现出一种与社会上刮起的抢名人拉古人的风气搅和在一起的倾向——即把曹雪芹和《红楼梦》同某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或是炫耀历史文化悠久联系在一起。在《红楼梦》走进大众、走向世界的大背景下,在"泛娱乐化"思潮的影响下,在"红楼夺目红"的躁动中,《红楼梦》的校订注释也出现了两种不良倾向:由于某些校订者对抄本《红楼梦》中方言构成、演变不甚熟悉,盲目改动原底本中的方言土语;《红楼梦》抄本中所用的一些词汇早已为戏曲小说所用,已成"熟语",但有些校订者凭着感觉走,只要自己感觉"不顺"或是见其他抄本中有另一种写法,即断定底本为错误。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食物名称语言精练,结构富有特征,文化信息丰富,这给译者的翻译带来了困难。本文分析研究了《红楼梦》杨宪益和Hawkes两个版本中食物名称翻译中的错误,考证了这些食物名称的中英文含义,探讨翻译错误的类别和错误原因。分析结果表明语言错误主要体现在原文具体名词的理解错误、原文结构的理解错误、译文表达的错误、修辞手段的误译,文化错误主要体现在文化信息的误译。纵观这些翻译,可以看出出现这些错误的主要原因在于翻译者对原文理解错误和翻译过于简单化以及目的语文化内涵与原语相差甚远等。  相似文献   

17.
漫话《红楼梦》中的苏北方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红楼梦》三种版本中的苏北方言进行考察和比较,认为:曹雪芹曾于雍正初年在苏北地区短期生活过;脂评本早于程刻本。  相似文献   

18.
戏曲是小说《红楼梦》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小说情节发展的全过程,研究《红楼梦》中戏曲文化的翻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推理空间等距原则源于关联理论翻译观,该理论的提出为文化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以推理空间等距原则为指导,以《红楼梦》的两个经典的译本为研究对象,探讨戏名、戏中角色和术语的翻译。  相似文献   

19.
有人以《红楼梦》中存在大量湘语方言词汇,认为:《红楼梦》的原始之作,是用湘语写成的;《红楼梦》的原始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一位有在湖南长期生活经历的人士。其实,这些词汇归为“湘语方言”,是值得商榷的,所以《红楼梦》原作湘语写成说是证据不足的。  相似文献   

20.
“是书,就有版本问题。”[1]《红楼梦》的版本问题也是随着《红楼梦》小说的产生就出现了,并且由于其复杂性与重要性,一直是红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但一直以来,《红楼梦》版本研究存在着重脂轻程的倾向,大部分研究者都认为程本是经过后人删改加工的产物,相比之下脂本更接近曹雪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