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景寅 《教书育人》2013,(11):52-53
一、大德楷模《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美的境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  相似文献   

2.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人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话虽是针对文艺创作而言,却指出了诗歌鉴赏的不二法门。简单地说,"人乎其内"就是要"钻进去"——借助联想和想象,设身处地的进入诗歌营造的意境当中,以获得真切地感受、体验和领悟。苏联符号学家洛特曼曾经指出:诗的特性就在于它激活了词语的全部潜能,迫使它携带远多于其在日常生活语言中所携带的丰富含义。正因为这样,诗歌强调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往往通过隐喻、象征、通感、夸张的手法,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使人感到不容易  相似文献   

3.
《家长》2015,(3):10-11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的意思是: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竭尽全力了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表现吗?老师教给我的知识复习了吗?曾子(名参)在孔子学生中并不是最聪明的一个,其智远不如颜回、子路等人。曾参虽拙了那么一点,其实并不是笨,只是人比较老实,不太说话,喜欢一个人安静下来反思。不过,后来嫡传孔子学说的反而是他。他著了《大学》,而著《中庸》的孔子的孙子子  相似文献   

4.
孟贲不易勇     
人谓孟贲(bēn):"生乎,勇乎?"曰:"勇。""贵乎,勇乎?"曰:"勇。""富乎,勇乎?"曰:"勇。"三者,人之所难能,而皆不足以易勇。此其所以能慑三军、服猛兽故也。——《尸子》皮皮猪卡通编绘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学语文界面临着诸多困惑,如在语言积累中,学生都能背诵名言佳句,但当结合意思填空时,却不知要填哪一句;仿写(拓展)句子时,"下笔千言",结果却"离题万里"。"教无定法"的理念大家都烂熟于心,但若想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从情感"破"课,即进行愉快教学,这样定会有事半功倍之效。几千年前,《论语》开篇就载有孔子对愉快教学的认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荀子曰:"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他认为音乐能够振奋人的精神,具有感化和教育人的力量。孟子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人生的三大乐事之  相似文献   

6.
《论每次读《论语》时,总会沉醉于那些言简赅却又深蕴哲理的语句中,思之,愈觉它们穿越历史照亮漫漫长夜的一盏盏明灯,熠生辉;品之,犹如千年的老酒,愈发散出沁心脾的馨香,绵绵悠长,甘甜醇美。这些语字字珠玑,俯拾即是。不少语句经历代沿,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名言警句,给人以迪,以思考,催人向上,教人向善。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自远方,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4.子夏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5.子曰:“不患人之…  相似文献   

7.
《语文学习》2012年第4期刊载李新老师《暮春能洗澡吗》一文,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浴乎沂"的解释,基本上同意朱熹的"温泉"说,以为"地下水上涌为泉,或许就是朱熹所说的‘温泉’?"但又不很肯定,接着又说:"还有一种说法,说‘浴’乃‘沿’之误,应该是师生沿着沂河散步,跟洗澡无关.究竟哪一种说法正确,或者还有更为合宜的说法,请读者方家指教."读罢,笔者也想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在《学而》章的开头,孔子就说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该章的最后,又记着孔子相似的  相似文献   

9.
“以……为”式既可表名词的意动用法,亦可表名词的使动用法,而许多人(包括一些语言学家)却不明乎此,他们误认为凡用“以……为”式来训释的名词皆为意动用法,这是一种认识上的片面性,故有讨论的必要。下面试举例说明:(1)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韩愈《原道》)(2)然则君何不相之?(《吕氏春秋·期贤》)(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4)孟尝君客我。(《战国策·赵策》)(5)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上面五句话中加点的名词是意动用法,还是使动用…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在秉笔直书历史人物时,偶尔也针对当时的世态人情,来一点小幽默。如《史记·苏秦列传》记载苏秦早年游说诸候大困而归时,其兄弟嫂妹妻妾皆肆意讥笑怠慢,但到苏秦后来合纵成功,身佩六国相印衣锦还乡时:“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踞而后恭也?’嫂委蛇匍匐,以面掩地而谢曰:‘见季子位高金多也。’苏秦喟然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身佩六国相乎!’于是散千  相似文献   

11.
《妹至帖》     
正《妹至帖》,为唐人根据王羲之书法作品双钩廓填的摹拓本,因其篇首的"妹至"两字而得名。全篇2行,17字。文曰:"妹至羸,情地难遣,忧之可言,须旦夕营视之。"作品无题跋和收藏印记,亦未见著录。《妹至帖》的纸张,与现藏  相似文献   

12.
谏阿扁书     
盖闻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失天之道,虽立不安。故智者法天,其次不逆于天。天者,势也,非一人之驱使:民心者,非一己之私欲。语曰: “识时务者为俊杰。”《易》云: “顺乎天而应乎人。”顺天应人, 自然之理,为政者不可不明也。  相似文献   

13.
编者按:吾友张胜先生亡故,转瞬十二年,古人所谓一纪矣。《白虎通义》有云:"天子七月而葬,同轨必至;诸侯五月而葬,同会必至。所以慎终重丧也。"曾子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古人言天,则其意不在天而在人;言古,则其意不在古而在今;言慎终追远,则其意不在以往,而在于当世之风俗。"终者,人之所易忽也;远者,人之所易忘也",终者远者尚能慎之追之,则民风势必归于淳厚,朱子称之为"厚之道"。余兹悼亡,亦以"厚道"期之。犹忆2003年冬,余时初至湘南,经衡阳往淮北,祭墓毕,海云女士引余至张胜书室,见其生前旧物一切安堵如故。及开书箧,忽见张胜先生墨迹一纸云:"西征忆南国,堂上画潇湘。照眼云山出,浮空野水长。旧游心自省,信手笔都忘。会有衡阳客,来看意渺茫。"其诗乃是苏轼《宋复古画潇湘晚景图三首》,然而何故便言南国、何故便言潇湘?所云"衡阳客",适当余之往返乎?所云"意渺茫",乃谓余与张胜先生之生死悠隔乎?旦暮之间,有知其解者乎?张胜先生生前,余作《游淮散记》,张胜先生物故,余作悼词、祭联,作《在厄八讲上网说明》、作《怀念张胜先生》,张胜先生安葬之次年,余作《祭谿野先生文并诗》。诸文均由任文利先生confucius2000网站刊布。兹因触起哀思,遂收拾旧文,以为一纪之伤怀。  相似文献   

14.
正李雷东在《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论子何以"在齐闻韶"》一文中写道,西周的礼乐文明对后世影响深远。礼乐在孔子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论语》与《史记》中都有关于孔子"在齐闻韶"的记载,而这一事件与春秋吋期的社会阶层变动、春秋赋诗以及文化融合等均有关联。孔子提出:"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选择了周代的文化,而摒弃了其他文化形态。《墨子·兼爱下》说:"子墨子曰:非人者必有以易之,若非人而无以易之,替之犹以水救  相似文献   

15.
《新高考》2007,(11)
苏秦(苏秦)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曰:"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  相似文献   

16.
庄子《逍遥游》中有语:"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那么,"数数然也"怎么读?它又是什么含义?新课标人教版必修5"数数然"解释为:拼命地追求的样子。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文《鹏之徙于南冥》中解释为:数数然,犹"汲汲然",迫切的样子。读"shuo shuo"。"数"字,在古汉语中是一个重要的实词,古代汉语和现  相似文献   

17.
“观象制器”由《周易·系辞传》提出,历代易学家对此有不同注解。本文则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它的意义。一“象”在《周易》中有不同的内涵:概括起来不外三种: 一是指物象,即事物运动变化所呈现出的能被人的感官所感知的现象(包括物质实体),如“仰观象于天”;“天垂象,见吉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在天成象”等。值得注意的是,此类物象在《系辞传》中多指天象。而地上之物则以形言之。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说:“象谓悬象,日月星辰也;形谓山川草木也。“朱熹在注解《系辞》时也说:“象者,日月星辰之属。形者,山川动植之属”。不过,《系辞》虽注重天象。但也不排斥地  相似文献   

18.
樊婷婷 《学语文》2014,(2):67-67
正《左传·庄公十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各家对其中"衣食所安"中"安"都解释为"安身"或"养生"之义。晋代《左传杜林合注》卷五林尧叟注:"衣食二者,虽吾身之所安,弗敢自专其有,必以分与人之冻馁者。"明代陆粲《左传附注》卷四孔氏正义:"衣食二者虽所以安身然,亦不敢专已有之,必以分人。"2002年3月东北师范大学李炳海老师编排、注释和点评的《古文观止》一书中,将"所安"解释为"使人安逸的东西"。现今大多数中学语文教  相似文献   

19.
姜启时 《新高考》2007,(11):22-23
苏秦(苏秦)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曰:"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  相似文献   

20.
孟子主张法先王,他说:"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离娄上》)又说:"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同上)荀子呢?也说:"凡言不合先王,不顺礼义,谓之奸言.虽辩,君子不听."(《非相》)可见荀子也是主张法先王的.但正是在法先王的问题上,荀子却对孟子进行了猛烈的攻击:"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非十二子》)任继愈先生在他主编的《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中认定这是荀子"不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