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南朝宋、齐、梁、陈四代,王朝更替的模式基本相同。权臣先由军功成为开府的高品将军,然后控制朝政,确立霸府统治,最后登上皇位。南朝王朝更替之际的霸府具有时代特色。南朝时期霸府统治的时间都不长久,集一代人之力就完成了霸府向新王朝的转变。南朝王朝更替之际的霸府,都与某一地域集团有密切的联系。士族在南朝王朝更替之际的霸府中仍然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霸府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而特殊的机构和政治现象,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和制度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霸府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频繁出现,导致霸府频繁出现的原因有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皇权的削弱;幕府机构和公府机构的高度膨胀;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轻外重的政治格局。  相似文献   

3.
两汉时期将军制度发生了诸多变化,这与州府的军府化过程可谓一在中央层面一在地方层面,共同推动着两汉政治体制的演化。这两种演化趋势于汉末合而为一。曹操霸府就是这种演化的结果,亦即公府幕府化的完成。这一点在曹操霸府军事参谋机构的设置上可得到确证。而这些机构的设置以及制度上的规定也奠定了魏晋以后加兵公府及地方军府的基本框架。公府幕府化的结果也表明军事因素开始全面楔入国家行政体制,对魏晋南北朝的政治体制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4.
刘裕依靠京口集团的力量,击败桓玄,恢复名义上的东晋统治,实际上,刘裕确立起霸府统治,控制东晋的军国大权,东晋皇帝成为傀儡,东晋的朝廷机构形同虚设。刘裕的车骑将军府、太尉府、相国府、宋国机构是当时实际的政治、军事权力中心。  相似文献   

5.
两汉以来,帝国的政治制度有两大变化,一是幕府的公府化,一是公府的幕府化,公府与幕府相互纠结,对魏晋时期的政治形态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即对《晋书·职官志》中的相关材料进行辨析,考证了两晋时期公府与军府的层级及机构设置问题,勾勒了此一时期政治形态的具体面貌。  相似文献   

6.
高欢在晋阳缔造霸府,控制东魏的军国大权,掌握实际的权力,东魏皇帝成为傀儡,东魏朝廷形同虚设。经过高澄、高洋发展,霸府统治日益成熟。高欢父子霸府机构庞大,僚佐众多,保障了霸府的顺利运转。高欢父子霸府统治运转的方式有:京台机务,情寄深远;晋阳霸府机构和职能的扩充两个方面。东魏、北齐的更替,在高欢父子的霸府统治基础上得以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7.
论魏晋时期的清途与非清途两大任官体系张旭华魏晋时期是门阀制度确立与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两汉以来的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转折时期。由于门阀制度的确立以及士庶等级界限的日益严格化,在选举任官上也逐步形成了以清途与非清途为区分标志的两大任官体系。魏晋时...  相似文献   

8.
曹魏代汉和晋代魏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大的政治事件,影响深远。曹氏代汉和司马氏代魏都经历了长时间的霸府统治阶段,以武力为后盾,在禅让的名义下实现了皇权更替。两者的禅代也存在着差异,主要体现在依靠的力量、所面临的政治环境、禅代的方式三个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九命礼是先秦时期国家礼乐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用于国家对官吏进行等级不同的册命和赏赐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有严格等级的职官制度。从金文有关册命和赏赐的材料来看,传世典籍记载的先秦九命礼是基本可信的。汉代以后,九命礼逐渐演变成九锡礼,它是中国封建王朝给予勋臣的一种最高等级的赏赐活动。魏晋至五代时期,九锡礼成为权臣扩大自己政治影响乃至改朝换代的重要工具。明清时期,随着中央集权专制主义的进一步加强,九锡礼逐渐衰弱乃至最终退出了中国历史的政治舞台。  相似文献   

10.
魏晋士人的同一性危机,既是一个时代问题,也是一个世代问题。研究魏晋士人的同一性危机,不仅要着眼于魏晋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也要探源逐流,研究两汉时期的历史状况。魏晋士人的同一性危机在两汉时期就已经埋下了伏笔。两汉时期,尤其是儒学取得至尊地位以后,士人受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浸染,志行高洁,少有违礼纵情的。但由于两汉政治局势的混乱,儒学一度低迷,士人的思想极端混乱,这为魏晋士人的自我认同埋下了祸根。同时,由于魏晋的政局更加无序,尤其是统治者对名教的破坏,使得魏晋士人的同一性危机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1.
谯周是三国时蜀国益州集团中颇为复杂的一个人物。他精通儒术,又是当地土,在以“法”治国、“荆楚人贵”的诸葛亮时代并不显达。当曹魏灭蜀时,他力劝刘禅投降,使蜀汉免受兵燹之灾,其本人却因此见贬于后世。谯周门生众多,名有立、杜轸、李密等,他们在入晋后仕途畅顾,青云平步,与吴蜀故地其他贵胄的境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不仅与识周的生平行事及其影响,也和司马氏政权出身儒学世家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魏晋时期诗人阮籍的《咏怀诗》因其意旨隐晦遥深而历来注解众多,但解读阮籍诗歌不能绕开他曲折抒发心志而大量使用的兴寄意象。飞鸟作为组诗中较为突出的意象类型引人注目,透过飞鸟意象可以深入管窥阮籍的复杂心态和精神活动,了解诗人身处魏晋易代之际的伤时忧世的情怀。  相似文献   

13.
章太炎的思想深深打上了“魏晋灵魂”的烙印,在魏晋士人身上,章太炎找到了精神的链接点,魏晋狂人的士风、魏晋犀利明快攻守有余的文风以及魏晋“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让章太炎在传承中构建了新的精神信仰,从而推动了章太炎一生所执着的民主主义革命事业。  相似文献   

14.
《周易》对魏晋诗风演变产生至少四方面的影响:《周易》修养论为魏晋诗人出处进退提供了基本准则,促使其形成或刚健进取、或默守柔退等多元人格;《周易》划分象的类别及观物取象的方法,促进了魏晋诗歌的意象建构,也使之呈现出品类丰富、崇尚写实的面貌;《周易》情辞论为魏晋诗人继承发展的同时,又与儒家诗言志、情物交感论有机结合,使魏晋诗歌具有深厚的情蕴内涵;《周易》文学化进程在魏晋时期加剧,魏晋诗歌在以《易》为典的基础上,体现出冲迈、清丽、玄远、睿智等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5.
元杂剧中的“杂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金杂剧经常是与其他百戏伎艺同台相间演出的,元杂剧则从戏剧整体上改变了这种状况,但在演出过程中却杂入了诸种伎艺,又有类似于宋金杂剧之处。  相似文献   

16.
李贽的思想中存在着极浓的魏晋情结。他的多种著作对魏晋人物故事多加记载品评,魏晋名士饮酒放诞,风流自赏、任性畅情、狂傲不羁的种种行为,深得李贽赞赏,并引为同调。晚明“狂士”李贽与魏晋狂人的心灵默契,千古为友,实乃基于他们共同的反叛封建礼教,追求人性自由的社会人生理想;这也是李贽魏晋情结的内涵及其意义之所在。当然,相比魏晋名士,李贽的社会人生追求更加高远明确,对专制社会的抗争和人生理想的追求也更加自觉和勇敢,因此他伟大。  相似文献   

17.
越中是唐诗之路的心脏地带,自魏晋以来,达官贵人和文士雅客多隐居于此,中国的山水文学和山水诗就诞生在越中。大唐时代文士雅客纷至沓来,使昔日魏晋风流得以再现,其结果即是形成了今人所称的唐诗之路。从唐人诗文所载来看,他们大多是步魏晋人士的足迹来此访胜探幽的。可以说,魏晋风流在越中的活动是唐诗之路的先导。  相似文献   

18.
刘勰“正纬”的原因在于神学化的“纬”已经严重地偏离于“经”,刘勰要“宗经”,就必然要“正纬”。刘勰主要采用比较的方法来“正纬”。首先从“经”的角度来“按经验纬”,即从“经”与“纬”的生成比较、横向比较以及“纬”的纵向流变等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论证了“正纬”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正“纬”体之伪。其次从“文”的角度来比较“经”、“纬”与“文”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得出“纬”体无益于“经”却有助于“文”的辩证结论。刘勰“正纬”所达成的目的不仅在于为了维护“经”的神圣地位而去纠正“纬”背离于“经”的外在现象,而且在于揭示出在“经”、“纬”与“骚”三者之间互动着辩证思维的内在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