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娄春芳 《生活教育》2015,(6):124-125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经典小说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我国讽刺小说史上的一部巨著。研究者从多个角度对《围城》的语言,尤其是辞格语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对辞格的研究最为突出,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对《围城》中单个辞格的具体使用情况进行研究;另一部分为从总体上分析《围城》语言。本文选取《围城》中的人物描写作为切入点,对《围城》中辞格的运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曹亭 《文教资料》2011,(1):18-20
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对《围城》进行文本细读,从经济来源、家庭地位、精神世界三方面分析《围城》中的女性婚后的世界.以完成对这些女性形象的重新诠释和再认识。  相似文献   

3.
本文拟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语料库"——《围城》中诸多隐喻进行分类,研究《围城》中隐喻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4.
从叙事结构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两个方面肯定了电视剧《围城》对小说《围城》的改编。在结构上,电视剧《围城》沿袭了小说《围城》的"流浪汉体"结构,以人物遭遇体验为线索,描写了抗战背景下的世态人情;在形象塑造上,小说里的每个人物都颇为丰满生动,演员们也用精湛的演技为电视剧增添精彩。此外,从心理刻画、情节叙述和语言特色三个方面笔者也具体分析电视剧相比小说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浅析《围城》中的语码转换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交际中一种特殊语言现象,语码转换在成因、结构、类型和功能等方面有其独到性。著名学者钱钟书的小说《围城》中大量存在的语码转换在展示人物性格,彰显幽默风格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充分了解语码转换的相关概念基础上对《围城》中的语码转换进行赏析,能更好领略这部名作的风采及语码转换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6.
讽刺是《围城》的主要艺术特点。本文试图从讽刺的范围、力度、手法、艺术效果等方面来探讨讽刺艺术在《围城》中的体现。从讽刺的范围看,讽刺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讽刺的力度看,既有表层意义又有深层意义;从讽刺的手法看,灵活多样,主要运用了比喻、心理刻画、漫画法、戏谑法等;从讽刺的艺术效果看,入木三分、切中肯綮,达到近乎完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围城》的书名本身就是比喻;《围城》中充满了比喻,就像山坡开满了鲜花。《围城》通过比喻来描绘士林世相,揭示人生忧欢,引发沧桑慨叹。比喻之于《围城》,正如眼睛之于龙、领带之于西装、硕果之于青枝、金苹果之于银盘餐具,有点睛添花之功,出神显韵之效,漾情溢趣之用,增厚加深之妙。研究《围城》必须研究《围城》的比喻。而研究《围城》的比喻,又必须研究《围城》的比喻的学者视野。因为,钱钟书是一个学者小说家,《围城》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唯一的一部学者小说。离开了这两个前提,是难以真正深得《围城》比喻的堂奥的。  相似文献   

8.
《围城》主旨是写人生及婚姻如“围城”吗?否。《围城》主要意义是对造成作品人物命运社会环境的辛辣讽刺?有之,但不尽然。本文从作品独特的结构分析入手,以与作品研究历史相对话方式展开论证,对《围城》的主题及其表现方式提出了新的认识——《围城》以社会历史时空与人物心理时空矛盾组合的艺术结构,塑造了中西文化合流中所产生的蜕变人格,表现了这种人格在现实生活中与民族时代精神的龃龉。  相似文献   

9.
王倩蕾 《文教资料》2011,(36):253-255
《红楼梦》和《围城》都是中华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在当今的《红楼梦》研究之中,原型探究派的研究非常火热.刘心武等众多学者在原型探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且获得了很多读者的支持。我们对于这种“原型探究热”应该这样看待?或许可以从对《围城》的研究中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0.
钱钟书的《围城》和杨绛的《洗澡》这两部小说均以鲜明的艺术形象,深厚的思想内涵,独特的语言艺术诠释了对社会、生活以及人生的深层思考,两部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文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思想内容的表达、语言艺术的运用三方面来论述《围城》与《洗澡》的相通相连之处。  相似文献   

11.
精言妙语是《围城》这部小说最成功之处。钱钟书先生善用妙趣横生的比喻,而有些比喻背后的道理尤其让人深思,讽刺艺术也是小说的一大亮点,《围城》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讽刺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围城》中,众多人物的出场常用漫画式的笔法来勾勒,人物显得饱满鲜明,惟妙惟肖。作者还大量运用典故,从中外文化、文学中汲取营养,加大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力度。  相似文献   

12.
《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名著,它集中而深刻地刻画了我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女性形象,从而反映了深广的社会文化内涵。《围城》在塑造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等女性形象时,潜意识里隐含着作者对笔下主动追求爱情的女性所提出的种种不公平的指责,流露出以作者为代表的男性对女性的曲解和偏见。并且,作家运用作品中叙述者的绝对权威,无形中剥夺了这些女性为自己辩护的权利。  相似文献   

13.
钱钟书《围城》的创作与其文艺观有诸多相似之处,可以相互印证其价值观和美学理想,其学术和创作可谓殊途同归。《围城》是《管锥编》、《谈艺录》等学术著作中所体现的文艺观在创作领域的反映,为鸟之两翼,可以相互佐证;《围城》体现了其主张的"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的写作风格;《围城》中的婚姻观与钱钟书对于写景的"若即而离",其价值观和美学理想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围城>中的方鸿渐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独特存在.方鸿渐总是走不出"围城",其悲剧命运主要根源在于其自身性格的矛盾性和复杂性,他的矛盾性格的形成是东西方文化冲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小说《围城》中色彩瑰丽、新奇独特的隐喻,构成了钱钟书独特的写作风格,但同时也向翻译工作者提出了挑战。茅国权在翻译此部小说时,对其中的诸多隐喻进行了传神达意的翻译,赋予了读者极大的阅读享受。但是,由于译者忽视了英汉文化间的细微差异,某些意象翻译出现了误差。从概念隐喻理论来看,《围城》英译中的意象误差主要有两种情况:隐喻认知的偏离和隐喻认知的缺省。有可能导致译语读者对原文理解的偏差,难以领略小说原文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以目的语读者可接受性为研究视角,对中英文版本《围城》的惯用语进行对比分析,结合英译本(Fortress Besieged)中惯用语翻译欠妥译例,探讨《围城》中惯用语的翻译策略。翻译时应根据惯用语自身特点,结合具体上下文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在不影响目的语读者理解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著的语言风格和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7.
以奈达对文化的分类为根据,对《围城》中出现的文化负载词按生态、语言、宗教、物质和社会五个方面进行了归类。通过分析《围城》英译本中文化词汇的翻译,文章认为为使目的语读者顺利理解原文内容,译者应选择顺应译语读者文化背景知识的语言。  相似文献   

18.
钱锺书杨绛夫妇在抗战期间沦陷沪上的生活状态同钱氏自由自适的品性构成的矛盾冲突,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钱杨小说创作的情感动因与内容素材,并构成他们小说局部的主题特征。钱氏小说书写了婚姻爱情等人生"围城"对人的束缚及人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杨绛小说则将盲目地否定现状的"东山望得西山高"的人性弱点充分展现,并对人们对自由的非理性逐求等"人生非现实的想望"予以理性的规束与嘲谑。  相似文献   

19.
《儒林外史》和《围城》两部讽刺小说都自觉接续了小说喜剧性的传统,同时未忘对社会人生的严肃思考,形成了悲喜剧交融的审美品格。但在构成小说喜剧性元素的丰富性方面,《围城》显然远远超过了《儒林外史》,在讽刺之外,充分运用了滑稽、幽默、机智等多种喜剧元素,增强了作品的喜剧效果。  相似文献   

20.
<围城>使用了大多的隐喻,种类繁多.本文将它们区分为文化隐喻和文化外隐喻两大类.而文化外隐喻又可区分为普遍隐喻和个性隐喻.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译者所采用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