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4 毫秒
1.
自中世纪发轫至今,大学作为一个知识生产组织其知识生产模式处于变迁之中,由模式1走向了模式3。在知识生产模式变迁中,大学的治理范式也发生着相应变化,以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为标志的传统大学治理模式逐渐演化为日益多元的利益相关主体共同治理。在此过程中,大学的社会功用得以充分实现,但也由于知识生产过度遵从外部导向而陷入了功利化、工具化的陷阱,大学治理也因之发生了价值的迷失。新的知识生产模式和大学治理范式实际上给大学自身造成了一定的伤害,这就要求重新审视大学知识生产与大学治理的传统,发掘其时代价值,也就是要发挥大学知识生产与大学治理传统的内在规训意义,优化大学知识生产模式结构,重建大学治理的价值理性,从而维护大学的发展逻辑,以使大学能够持续地实现其功用。  相似文献   

2.
知识认知变迁带来知识生产模式的变迁,大学知识生产逐渐服务化与组织化。大学科研服务组织是大学科研服务组织化阶段的产物,它和传统的基层科研组织有很大的不同,是一个不断创新的组织结构。它以服务为导向、问题为中心,能够基于市场的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在动态边界基础上实现自我创新、是一种新型的知识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3.
知识生产模式转型是促进大学学术组织变迁的重要因素。现实知识生产模式的双重性决定了大学学术组织不可能遵循单一的逻辑,而体现为融合发展的趋势。大学学术组织的建立与创新要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适应人类社会对知识生产的要求,不断进行纵向整合、横向整合或模块化整合。  相似文献   

4.
大学知识生产呈现出不同要素之间的协同演化特征。由于教学与科研活动的分离、知识的公共性以及在社会进程中功能的凸显为知识生产提供了可能,使得大学在面对时代背景变迁的条件下,需要通过构建以交往为特征的学术组织结构、多学科背景知识的教师、灵活的教师科研评价制度、混合式的科研方式以及多样化的知识生产材料来实现大学知识生产的协同演化。  相似文献   

5.
梳理了研究生课程发展的历史脉络,总结了研究生课程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基于历史梳理和逻辑推演发现:哲学思想的发展为研究生课程理念的变迁奠定了文化根基,大学观的演变引发了研究生课程价值取向的转向,社会生产结构和经济组织形式的变迁促使研究生课程组织结构不断调整,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导致研究生课程模式与内容随之变革。  相似文献   

6.
大学学术领域尤其是社会科学学术领域出现的知识泡沫和行为不端现象,与既有的科研评价模式不无关系。而场域理论尤其是关于对知识分子的分析、关系性思维方法和权力场域的相似逻辑,对科研评价模式的创新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强化对场域理论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的理解,提升大学科研评价的场域研究意识,有利于揭示科研评价过程中各个主体之间彼此消长的利益关系,也有利于分析无序和无效的科研评价与学术生产的机制性原因。  相似文献   

7.
知识生产方式正在发生重要变化,表现出知识生产的情境化、集体性和跨学科协同性,知识生产的主体多元性和组织多样性,知识生产的社会责任性和杂合式的质量控制标准等特征。知识生产方式的变化对大学科研的理念、目的、地位、组织结构、科研评价等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以兴趣主导、以学科为基础、"为知识而知识"的知识生产方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代知识生产的内在复杂性及大学科学研究自身发展的需要。知识生产模式的现代转型打破了既有的大学科学研究的学科依附壁垒,改变了大学科学研究的组织方式。因此,基于国家和社会需求导向的跨学科协同研究等多种知识生产模式,成为个体自由探索研究之外的重要研究范式和大学科学研究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在19世纪初首先开创现代博士研究生教育、为世界树立典范的德国大学,如今正在传统的"师徒制"的训练模式之外,建立研究生院等新的组织形式,推进结构化的博士培养模式。这一改革出现在全球化进程加速以及知识生产模式转变的背景下,体现了博士教育目标和价值标准的变迁,代表了欧洲传统科研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方向。而对其制度特色、实践效果和未来走向的研究还应充分考虑本土制度文化因素以及机构和学科差异。  相似文献   

9.
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意味着大学知识生产被纳入社会分配和消费领域中,始现于物质生产领域的"物化逻辑"开始向大学知识生产领域渗透,知识生产工具理性主义、实用主义、学术资本主义的兴起是其表征。大学知识生产的物化逻辑具有明显的二重性,其合理性体现在大学知识生产资源的获得、现代化大学知识生产组织制度的建立及大学教师创造性与价值性的展现等方面;不合理性则突出表现在大学组织内主体间关系的异化、大学及其个体内在精神超越性与丰富性的消释、大学知识生产的学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方面。客观认识这种物化逻辑的内涵及合理与否的二重性,通过制度建设、精神塑造等可有效规避大学知识生产的过度物化。  相似文献   

10.
王雅静 《江苏高教》2022,(9):109-115
知识社会学从知识建构的“相对主义”视角考察了科研活动和知识建构的“社会性”维度,行动者网络理论揭示了知识生产的社会性和结构异质性的互动过程。高职教育场域的科研知识具有综合应用性和科技实践性的特点,呈现了知识生产由学院科学到产业科学研究模式的转换,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具有社会价值,应该对其社会影响力进行科学的评价。应用型科研评价应在“学术、政治与社会”的框架下,参考跨学科和超学科评价模式,理解知识生产和应用的逻辑,促进系统内外异质性要素的有效互动,实现学术社会价值的回归,建构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和应用科研发展的话语体系,促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技能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1.
科学研究范式和知识生产模式引领有组织科研的创建和发展,有组织科研反过来影响科学研究范式变迁和知识生产模式演化。从科学研究范式变迁和知识生产模式演化的一般规律出发,研究围绕有组织科研是什么、如何认识有组织科研的产生以及如何开展有组织科研这三个核心问题展开论述。研究认为有组织科研是科研组织模式对超学科融合科研范式所产生的适应性进化,在复杂知识生产系统中,创造知识生产自组织演化条件。开展有组织科研,以“一制四化”为核心,在机制、团队、平台、生态方面形成科研组织合力。  相似文献   

12.
传统知识生产方式下,大学的知识生产呈现出对外封闭、对内开放的格局,大学内部的知识生产共同体表现为教学—科研—学习连结体。随着知识生产方式的变化,知识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日益交融,教学—科研—学习连结体发展为产业—教学—科研—学习连结体。产业元素的加入,扩宽了原有知识生产共同体的边界,并呈现出不同形式的协同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服务是大学历史发展的主题,现代大学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服务社会,这也是大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大学作为智力资本的源泉,服务社会主要通过知识生产方式,知识生产是大学服务社会的逻辑起点。古代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知识生产呈现出整体性发展、学科发展、跨学科和问题解决为中心等特征。大学服务社会的模式随着知识生产变化而变迁,古代社会通过传授知识服务贵族和神,工业社会通过科学研究服务世俗社会,信息社会大学与产业界关系日益密切,展现出合作服务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研究商业化的社会发展背景之下,传统的知识生产模式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迁。以知识生产的应用语境、超学科性、异质性、反思性等为特征的新知识生产模式正在崛起,其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大量新型知识生产组织的不断涌现。知识生产新模式对研究型大学最大的冲击莫过于原有封闭办学模式在"模式2"时代将面临终结。研究型大学要在即将来临的知识社会中继续成就辉煌,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知识生产模式的演变要求人们树立以知识生产集体性、协同性、情境性、社会责任性以及质量控制杂合性为主要特征的新理念。导学科研共同体内部凝结着科研与育人两条逻辑主线,科研与育人的交互作用使导学科研共同体获致共生、交往、公益的结构性优势,也为强调公益、协同、集成的知识生产范式的常态化演进带来诸多期许。在知识生产新理念的引导下,导学科研共同体的建构思路是:明确知识生产理念,匡正导师的学术理念与身份定位;搭建科研实践平台,培育研究生的学术志趣;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采取多元动态的评价方式;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建设民主和谐的学术生态。  相似文献   

16.
知识生产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传统学科模式下,知识生产以同行评价为合法化机制.通过同行评价机制,新知识在既定学科框架下获得相互承认并传播.随着知识生产模式的变化,产权制度开始成为知识生产中新的激励机制,知识产权遂成为关乎学科承认的新的合法化机制.知识产权制度对于大学的学科建设利弊参半.一方面知识产权制度有利于大学科研成果的转化,提升现代大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知识产权制度也在加速知识的私人化,损害大学的公共性,不利于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  相似文献   

17.
新的知识生产模式对大学教学和科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催生了面向社会需要的新的知识生产模式,对传统学科为本的知识生产模式构成了挑战。概括了模式2知识生产的性质和特征,阐述了模式2知识生产所要求的高等教育转型,分析了模式2知识生产对大学教学和科研的影响,并反思了模式2知识生产对我国高校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和培养模式等方面改革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超学科的核心思想是克服大学教育和科学研究中由于学科分类、专业分工导致的知识生产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从而有效地解决社会需求的、重大复杂的问题;学术大众化是以学术化大众,是学术最终走向社会实践和应用的回归,扭转了学术与大众之间的不协调关系,更加强调固化的学术话语体系的转变,科学研究要给予大众参与途径,最终实现科研成效服务社会大众的目的。为了顺应知识社会化的迅猛发展,达到知识社会化发展与科研评价并行一致的效果,超学科与学术大众化理念下的科研评价改革突破了传统科研评价模式下侧重以科研成果、科研奖励等为导向的评价方式,同时更加重视学术大众化的理念,对于现行科研评价体系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大学治理模式的变革是由其自身发展逻辑与组织形态的变迁所决定的。大学处于变革与发展中,发展逻辑由学术逻辑到社会逻辑、市场逻辑,大学组织形态随之由传统的学术组织变革为学术组织、科层组织、政治组织与企业化组织并存的组织形态,大学治理模式相应地由学术治理、官僚治理到共同治理、企业化治理。大学组织形态以及由此带来的组织治理模式的变迁,并未改变大学组织的自治性质,改变的是大学治理的主体、形态与方式,"谁在治"、"治什么"、"如何治"发生着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20.
大学分类是大学分类评价的前提。大学分类的既有视角主要包括大学职能视角和多元复合视角等。大学是以学科建设为中心的知识生产机构,其职能与知识生产密切相关,其治理模式也受知识生产模式制约。因此,本文提出大学分类评价的新构想,即以知识生产为视角,进而将大学分为以学科知识生产为主的模式1型大学、以跨学科知识生产为主的模式2型大学和以超学科知识生产为主的模式3型大学,并分别构建其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