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优美是一个比较古老的概念,崇高则是近代美学研究的产物;优美的哲学基础是朴素的辩证法,崇高的哲学基础是机械的形而上学;优美在于审美主客体的和谐统一。是审美主体借助审美客体对自身本质力量的积极肯定与实现,崇高偏于审美主客体的冲突对立,是客体对主体的实践和人的本质力量的辨证否定以及主体精神的充分高扬;优美是内容和形式的和谐,崇高则是内容压倒形式;优美偏于感官的快适和情感的愉悦和谐,崇高是一种矛盾的混合情感,在痛感之中有快感,不自由中蕴含着自由。  相似文献   

2.
论艺术优美     
优美作为美的一种具体形态,其区别于崇高、悲、滑稽的独特之处,就在它的和谐性。什么是和谐呢?我认为它应有这样一些特征:一、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对立面构成的统一整体;二、各个对立面具有某种一致性;三、这一致性消除了差异面的纯然对立、冲突,使它们获得协调。所以,所谓和谐,就是各种矛盾因素的协调一致。这是优美的基本规律,优美艺术当然也不例外。因此,我们探讨艺术优美,主要应当从它们的协调一致性入手。周来祥先生认为,优美起码有形式、内容、内容与形式以及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个性与社会等四个方面的和谐。  相似文献   

3.
吴璨 《江西教育》2003,(12):29-29
美的现象形态丰富多样,在美学史上,很早就有人注意了崇高与优美的不同。优美和崇高究竟有哪些审美特征呢?1.优美作为美的一般形态,侧重于展示客体与主体在实践中经由矛盾对立达到统一、平衡、和谐的状态。是对对象世界的感性显现。通常我们所说的美,一般指的就是优美,它的最大特点即: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和平衡状态。在形式上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的美,从美感上看,能给人们以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在西方古代艺术中,有不少艺术形象,如“断臂美神”维纳斯,这尊古希腊艺术杰作,自从1820年从希腊弥罗岛上一座倒塌的庙堂里…  相似文献   

4.
生态小说研究是近几年文学研究界的热点.迟子建小说大部分都涵有深刻的生态意蕴,不仅有对恶化生态的批判与对和谐生态的赞美,也有对人性之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探索.迟子建还努力在文本中构建一个人类得以生活的、幸福的心灵栖息地.  相似文献   

5.
迟子建的小说充满人生温情与乡土风情,并构建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守护庸常人生,归依宁静乡土.凡俗人生中天然淳朴的和谐关系是迟子建将庸常人生作为理想的人生状态的首要视点,乡土世界中的自然美与人性美的和谐统一则是她将"乡土"作为理想心灵家园的深切探询.迟子建以对人性美的充分展示为母题所营造起的诗意的乡土世界,是人们共同渴望的"梦中田园",这种执著于温暖人性的小说,其创作的意义在于:作家以自己的"心灵返乡"完成了现代人"精神还乡"的旅途.  相似文献   

6.
在迟子建温情的小说世界里,常常有一个不和谐的人物--“傻子“形象的出现,与她小说中众多充满灵气的人物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也因为“傻子“形象的存在,可以让我们对迟子建的小说有更多层面的认识,“傻子“形象在迟子建的艺术世界中占有重要位置,透过对非常态的人物的分析,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深刻的认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迟子建的创作在当代作家中是卓尔不群的。她的那些富有地域色彩的小说充满自然与人性的美。给人以清新温情的阅读感受。和谐美是迟子建作品里主要的美学特征,她执着于营造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世界。对美好人性的向往和对人性恶的怜悯是作家营造和谐的途径。迟子建的这种创作并没有脱离当今社会。她对当代社会生活作出深刻的思考之后在作品中对真善美进行了挽留,为现代人提供了“诗意的栖居之地”.而充满地域风情的自然化育了作家超然宁静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8.
优美与崇高是美学领域中一对重要的概念.其最根本的美学特点,一为和谐,一是激荡.人们在欣赏优美与崇高的对象时,其心理感受和精神特点是完全不同的.我们需要优美,在优美的艺术中体验优美的人生,但我们也需要崇高的激励,尤其是以悲壮表现出来的崇高美.  相似文献   

9.
产生于“五四”新诗运动的中国现代诗歌在迄今80年的发展中,突出地显示了两个方面的追求:一是追求以现代口语表现新的时代精神的革命性即现代性;一是追求现代诗歌格言、形式之灵活自由与优美、和谐的完美统一。仅就追求现代诗歌语言形式之灵活自由与优美、和谐的完美统一而言,就走过了非常曲折的道路。但中国现代诗歌的格律化,乃是现代诗歌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其日益走向成熟的标志。这里有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反复过程,现  相似文献   

10.
死亡意识是迟子建化不开绕不去的一个浓郁情结。想象性与现实性、暴力性与温情性、空灵性与充实性是迟子建小说中死亡意识的双声话语表现,超越了绝对的界限而达到有机统一。究其成因,主要有萨满教原始思维的浸淫、道家的人生哲学和以神话为前提的多元艺术融合。作为表现及成因的延伸点,死亡意识的价值也相应在宗教、伦理和美学三个方面具有拓展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秦雪 《文学教育(上)》2009,(20):156-157
“温情”是公认的迟子建小说创作的总体风格,她用作为一个女作家所特有的细腻敏感的笔调“忧伤而不绝望的写作”,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又一个清新恬淡、空旷悠远、单纯肃穆的美好故事,仿佛一曲曲娓娓道来的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的性灵牧歌。  相似文献   

12.
昭君之美     
王昭君是中国古代美的典范,她的美体现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统一。外在美指外貌和行为举止的美,内在美是崇高美和优美的谐和。昭君的崇高美凝聚了她冲破世俗的勇气、直面艰辛困苦的精神和为家邦安宁的担当,胡汉和亲这一历史事件是其崇高美的升华。优美表现在昭君勤劳、朴实、善良、聪慧、乐于助人的人格魅力,也体现在她和呼韩邪单于之间的爱情、婚姻生活心心相印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萧红和迟子建的小说在文体上都呈现出散文化特征。散文化小说,是介于散文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用散文和诗的笔法写成、具有诗的韵味和意境、着重于抒情的小说,亦称为散文诗式小说或诗化小说。与传统小说相比,在题材的  相似文献   

14.
刘松 《文教资料》2008,(15):18-20
儿童叙事视角和童年叙事话语的运用是迟子建小说的一大特点,它赋予了小说自然的灵性,以及纯朴而简单的风格.学界对于迟子建作品的解读和评价也多以其独特的叙事角度作为切入点.作为作家创作的重要特征,任何对于迟子建作品的分析都必然离不开这一点.但是当我们以一个理性的阅读者的身份走入迟子建的童话世界,似乎又可以挖掘到这个审美视界中所蕴藉的某些深刻内涵,透视出童年视角下现实社会的矛盾和冲突.或许这也能够作为我们理解迟子建的一种角度.  相似文献   

15.
迟子建小说近年来在众多创作流派和创作风格中独树一帜,她的小说有鲜明的死亡意识,这种死亡意识是迟子建体验生命的另一种形式,她所写的死是死生契阔的人间感情,也是大自然的轮回替换,传达出作家对于生命的关照,并且以死亡的方式表达对于不尊重生命的强势社会力量的失望与抗拒,构成迟子建小说的深层话语。  相似文献   

16.
处于边缘地域的东北作家迟子建,其小说中"民间性"的发生与流变过程,似乎总是在与时代语境进行显现或潜在的对话。通过文本细读可以发现,迟子建的小说创作一方面在文本中流露出鲜明的"民间性"特征,即地域性、民俗性与日常性;另一方面文本中的"民间性"特征,又因与时代语境积极互动,呈现出不同的民间文化形态。迟子建小说的独特性,就在于"民间性"不仅是建构其小说文本的方式,更在于"民间性"内涵的丰富,拓展了其小说的审美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7.
:崇高和优美是美学理论中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美学范畴。然而在对悲剧与前二者关系的研究中 ,相当多的中国当代美学家有着重悲剧崇高 ,轻悲剧优美的倾向。从哲学美学、心理学美学和文艺美学的角度 ,将悲剧崇高与悲剧优美进行多方比较 ,进而指出应该对悲剧优美的研究给予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8.
新生代诗和新写实小说是先后发生于当代的两种重要的学现象,新生代诗歌的非崇高非优美的美学原则、生命诗学、冷抒情等特征在新写实小说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贯彻,证明了新写实小说的现代性本质。  相似文献   

19.
“自然”叙事是迟予建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母题,文章从阐述“自然”在迟予建小说创作中的艺术体现以及迟子建的自然观入手,深入探讨迟子建小说创作中对于灰暗现实的超越以及在超越过程中所体现的文学观念、文体风格和美学追求,进而触及迟子建小说叙事的诗学内核。  相似文献   

20.
优美和崇高是两种不同的美感形态。优美即柔之美,在文学作品中,则表现为清新、秀丽等。崇高即刚之美,在文学作品中,则表现为恢宏、瘦硬、悲壮等,往往能引起读者的感叹、沉思,给人以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力量。崇高在鲁迅小说中反映得十分鲜明,——这一点论者多有阐述。鲁迅之所以十分崇尚崇高美,是因为他认为美之根源深扎于现实生活的土壤里,对于二三十年代国民党统治下的旧中国来说,最需要的是血与火的呼唤,是“力之美”。然而,在鲁迅的小说中,并非没有表现优美的;只是这种优美和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