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英伽登层次结构理论的基础上,从翻译美的诉求、翻译的超越、翻译的图式化观相重构三个方面详细阐释了原作形而上质的英译再现问题。诗歌和散文翻译的实例分析及各种译法的利弊对比说明:英伽登层次结构理论对指导翻译实践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基于本体结构层次的形而上质再现应是文学翻译的目标和衡量译文优劣的标准。翻译美学效果的产生、意象关联物深层意义的揭示、文学性或作品格调的体现、作品整体氛围的渲染等都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2.
张雪丽  代月梅 《海外英语》2012,(23):165-166
为了让译者能够对文学语言中的喻体意象进行恰当地转换,应用概念隐喻理论,研究了文学作品中喻体意象传递的策略,以小说《围城》为例,发现小说翻译中多采用保留喻体意象的策略,尽可能地保持源语文化特征。分析表明,保留喻体意象,是实现文化交流,准确地传递汉语作者思想的最佳途径,也是隐喻翻译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保留喻体意象不仅保留了汉语中隐喻的特征,而且还易于接通汉英隐喻的关联文化内涵,激发英语读者对汉语作品的想象和理解。因此,文学翻译中,汉英隐喻转换时应以保留喻体意象为主。  相似文献   

3.
《莆田学院学报》2018,(1):59-63
以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指南为例,探讨文化语境对旅游语篇汉英翻译的影响,以及旅游语篇汉英翻译的策略。得出如下结论:由于汉语和英语文化语境的差异,旅游语篇在汉译英时必须考虑译文所传递的信息是否能被英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译者应该根据具体的文化语境选择最适当的方法进行翻译,以实现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的交际功能。  相似文献   

4.
中西文字的本源性差异必然导致汉语形象在汉英翻译中的亏损。其深刻原因在于汉语是自源型的表意文字;英语是他源型的表音文字;汉语是重感性的象形文字;英语是重抽象的语音符号。在不同的语言发展史中,中国是重文字的文明史,以英语为代表的是重逻各斯语音中心论的文明史。在汉英互译中,上述本源性差异必然使译者面临一定程度的挑战。作为译者只有知其然才能更好地提出翻译学所需的种种理论。  相似文献   

5.
针对不同语种之间的翻译,会存在转换空间之内的价值与情感的折损。这对译者的翻译功底提出了更加严格的技术性要求,需要其在最大限度保留作品原意的基础上,灵活地实现语种与情感的等同性转换。然而,在许多特定的叙述中,经常存在抽象化的表达。基于此,探析了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含混表达及其影响因素,阐述了英语文学作品翻译对译者的素质要求,应用含混表达的翻译方法解读英语文学作品,以突出文学作品阅读与审美的价值,为读者留有充分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6.
翻译是译者对文本进行解码和编码的一种双向活动。在处理原文文本时,译者的长期记忆会激发大脑中储存的与文本相关的图式,从而优化译者的解码与编码。在图式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对文本的语言图式、语境图式和文化图式成功转译,方能使读者正确获取源语信息。  相似文献   

7.
翻译是译者对文本进行解码和编码的一种双向活动。在处理原文丈本时,译者的长期记忆会激发大脑中储存的与文本相关的图式,从而优化译者的解码与编码。在图式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对文本的语言图式、语境图式和文化图式成功转译,方能使读者正确获取源语信息。  相似文献   

8.
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文学形象主要由一国文学作品自身的文学价值和艺术决定,也与翻译紧密相关——翻译的选材和翻译的方法与策略决定了特定文学作品能否被异域读者所接受,也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整体文学形象。在笔者看来,国内外译介中国文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选材倾向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于信息的过度关注,都不利于展示良好的中国文学形象。当代中国文学形象不尽如人意,主要是因为英语世界没有选择最具有文学价值和艺术水准的作品进行翻译,对于其所选的作品,因为看重的是作品中的信息,而不是其文学价值和艺术水准,译者没有将其当成文学作品来翻译,作品的文学性被忽略、被抹杀。  相似文献   

9.
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不仅仅是对作品单词词组进行正确的翻译,还包括对文学作品文化的融合。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不仅要正确应用翻译技法,还要充分了解中英文化差异,这样才能将英语文学作品的内容完整准确地译成汉语,并符合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提高译文的可读性。本文对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方法进行了介绍,并对每种方法进行了仔细分析。  相似文献   

10.
翻译学科的快速发展使译文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在不断地发展,但是在翻译过来的作品中“欧化”汉语还是频频出现,这不仅影响了读者的阅读,也影响着翻译所肩负的文化传播的使命.重“形合”的英语和重“意合”的汉语在语言组织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然而译者在做英译汉时,总是跳不出英语“形合”框架而产出具有英语句子结构的汉语.本文主要分析教学中的实例,从英语句式结构方面探究其问题所在,并建议以化“有形”于“无形”的原则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从汉英翻译中译者应首重读者的接受能力角度,探究汉语成语的英译问题,指出译者应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方法使自己的译文让读者更易接受。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语言,其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也发生了特殊的本土化。中国作为开展英语学习和研究的大国,英语学习已然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然而,在推广英语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本土语言汉语的影响,出现了极具中国特色的英语,即"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本文主要探讨在汉英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区别"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的异同,应使用规范英语来翻译中国文化,提倡使用中国英语来更好地描述中国所特有的文化,将优质译文呈现于英语读者面前,促进东西文化交流与沟通。  相似文献   

13.
张烨 《考试周刊》2014,(66):20-20
文学作品中的语相特征可以达到特殊的增强主题的效果,但常常被译者忽视。本文从文学翻译的形美要求入手,探讨语相特征在翻译作品中的表现,论述以形式为着眼点的翻译方法在实践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翻译的过程涉及译者的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汉语成语翻译中形象语言的处理是成语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既涉及到两种语言的表达形式,更涉及到两种文化背景。在汉语成语英译的理解阶段,译者要充分激活与文本相关的图式,同时也要充实自身的知识和文化图式。在汉语成语英译的表达阶段,译者要做到激活译文读者头脑中已有的图式,还要帮助译文读者构建新的图式,以致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汉英翻译活动是中国文化对外传输的重要通道。然翻译过程中,由于我方译者自身的目标语水平所限,常常将汉语的语言运用规则迁移进英语表达之中,从而形成Interlanguage现象。文章就汉英翻译中的Interlanguage现象,从词语运用的层面进行了分析与归纳。  相似文献   

16.
谭焕新 《考试周刊》2009,(41):32-33
汉英翻译的冗余现象是由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所致.即两种语言表意方式的差异所致。其问题根源在于译者在汉英翻译过程中受到汉语句子结构和表达习惯的影响。在汉英翻译实践中,如果把汉语的冗余成分照搬到英语,往往会产生信息冗余或缺失,从而影响交际的成功进行。本文从信息论的视角讨论了在汉英翻译过程中部分常见的冗余现象及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17.
现阶段翻译领域的研究已逐渐向语言学角度发展,这样不仅可以将文学作品原汁原味的翻译出来,同时也可以帮助读者了解文学作品中创作语言的特征,从而使文学作品译本可以引领更多的读者进行阅读。欧·亨利的作品一直以生动的语言、幽默的情节以及新颖的故事吸引了很多读者,但是要将欧·亨利的作品原汁原味的翻译出来是一件很难的事,而《警察与赞美诗》这篇作品的英语翻译技巧,已成为翻译领域在翻译英美学问作品中的分析典范,所针对《警察与赞美诗》翻译技巧开展研究对翻译领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翻译家对《警察与赞美诗》的翻译与英语学生的翻译进行比对研究,深入探讨《警察与赞美》这篇翻译作品中所使用的翻译技巧与细节。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汉英语言对比的视角探究语言差异对汉英长句语义转换的影响。汉语和英语分属不同的语系,两者的语言特征、句法结构以及思维表达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译者在汉英翻译过程中要采取适当的措施以实现文本的有效转换。  相似文献   

19.
外国文学作品与中国文学作品大为不同,需要经过译者的翻译才得以与一般中国读者见面.所以说,对外国文学作品而言,除了作者赋予它生命以外,译者施与它能够走向世界的变型.经过翻译的文学作品,是艺术的二次创造,比起一般文学作品而言,这一过程更为复杂.因而,外国文学作品的读者,应当建立起版本意识.同一部作品,或许因为不同的翻译者而面目迥异.所以,熟悉外国文学的读者明白翻译的重要性,阅读优秀译者的优秀译文,无疑是一种美的享受,更不会出现歪曲原作的现象.例如,傅雷先生翻译的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巴尔扎克的作品.有人说"没有傅雷,就没有巴尔扎克在中国",可见傅雷先生在向中国翻译以及介绍巴尔扎克小说这一过程中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20.
汉语旅游语篇英译中存在的"过度"和"不关注信息接受者"的现象是一个同题的两个方面."过度"就是"不关注信息接受者"的表现,这与译者不了解汉英语言不同的修辞特点紧密相关.汉英语言不同的修辞特点要求译者在翻译汉语旅游语篇的过程中要注意视角的转换和调整,变"过度"为"适度",使译文符合英语语言的修辞要求,以得到目的语读者这一信息接受者的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