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艺 《江西教育》2010,(12):9-9
[案例] 《黄山奇松》是五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如何以教学内容为基础,拓展教材空间,加深学生感受,促进学生感悟呢?一位教师由课题引导学生介绍我国与黄山奇松齐名的自然风光。有的学生介绍吉林雾凇:冬天的早晨,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在阳光的照耀下,一棵棵树上缀满了晶莹闪亮、千姿百态的雾凇,真是美丽!有的学生介绍钱塘江大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钱塘江大潮以它特有的气势,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那江潮是那么快,  相似文献   

2.
《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涌来时雄伟壮观、奔腾咆哮的景象。教学本文,应力求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使学生走进文本,体会钱塘江大潮景观之奇。  相似文献   

3.
师:我有一个在黄山旅行社的朋友,听说我们要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想请大家帮个忙,设计几条宣传黄山奇松的广告语,大家有兴趣帮这个忙吗?生:(响亮回答)有!师:既然答应了帮忙,就得把忙帮好,所写的广告语要能准确地反映黄山奇松的特点,吸引更多的游客去黄山游玩。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等会儿交流。(学生热烈讨论)师:接下来请每个小组亮出你们设计的广告语。生:黄山奇松,妙在“奇”中!生:黄山奇松,令你回味无穷!生:黄山奇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生:黄山奇松,让你情有独钟!生:不到黄山非好汉,不观奇松终遗…  相似文献   

4.
《观潮》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作者以富于表现力的笔触,描绘了“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的壮美图画,热情地讴歌了大潮的伟力,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文章开头总领全篇:“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作者抓住了钱塘江大潮的特点,以“天下奇观”发端,使读者产生探求的意向,形成一种大潮般的心理落差。教学时,可以这样设问: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它究竟“奇”在哪里?教师在这里要引而不发,让学生产生一种悬念,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学习第2自然段,老师略加提示:人们观赏大潮  相似文献   

5.
各位朋友: 你们好!这次黄山行,由我为大家导游. 黄山的美首先在它的奇峰,各种各样,峰峰称奇,各具神韵.黄山到底有多少座奇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知道.黄山奇峰中,莲花峰最高,光明顶其次,天都峰排行第三.我们只要能登上这三大名峰中的一座,也算不虚此行了. "黄山四绝"也很美.说起黄山四绝,排在第一的当然是奇松.黄山松是长在岩石缝隙中的,它们长在峰顶、悬崖、峭壁等险峻的地方.而且,每一棵奇松都有十分传神贴切的名字,如迎客松、卧龙松、团结松、龙爪松等. 怪石是构成黄山胜景的又一绝.它们奇形怪状,有的像人,有的像动物,有的像植物,一块块都活灵活现、生动有趣,给人丰富的想象,如金鸡叫天门、猴子观海、仙人指路等. 再说云海.黄山的云海变化多端,姿态不一,虽然其他名山也能够看到云海,可远不及黄山的壮观.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 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小节. 2.抓住重点词句,结合有关黄山松的资料,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黄山奇松形神的"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课文 1.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学习的一些词语.(出示:潇洒挺秀枝干遒劲饱经风霜郁郁苍苍绿色巨人天然盆景千姿百态)  相似文献   

7.
<正>语文学习常有一个现象:学生读了和老师教了的效果差别不大。那么,老师教的意义在哪里呢?真的每一篇课文都可以用一个模式去教?每篇课文的收获仅仅是认识了生字、积累了词语?笔者以自己在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实践挖掘了一部分教学价值,以供抛砖引玉。一、教结构写景的文章开头可以写什么?《黄山奇松》"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山顶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小节。2.抓住重点词句,结合有关黄山松的资料,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黄山奇松形神的"奇"。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课文1.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学习的一些词语。(出示:潇洒挺秀枝干遒劲饱经风霜郁郁苍苍绿色巨人天  相似文献   

9.
我校承办了一次全市的语文教学竞赛活动,参赛选手借班上课,各展其能,精心设计每一教学环节,“布置作业”这一环节更是别具匠心。课题《赶海》:1.学唱歌曲《大海啊!故乡》;2.讲一讲自己童年的趣事。课题《望月》:1.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文章,读一读,背一背;2.在月明星稀的夜晚,欣赏月色,和月亮进行对话,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课题《黄山奇松》:1.画一幅黄山奇松图;2.向你的爸爸、妈妈介绍黄山奇松。  相似文献   

10.
《观潮》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描写了钱塘江大潮宏伟气势。教学要求通过语言文字训练,使学生体会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宏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建立起钱塘江大潮的美丽壮观画面,体会到钱塘  相似文献   

11.
前不久,我听了一节二年级的公开课<黄山奇石>.执教教师在课堂中借助多媒体,在学生复习上节课知识、初读课文后便将黄山的奇石、云海投影出来,让学生结合画面学习课文.接着便指名学生上台表演"猴子观海"的动作,再由学生争相扮演黄山的导游,向游客介绍黄山奇石的秀丽神奇.在这节课中,教师似乎从教学活动中抽身出来,忙于电脑的操作,进行投影内容的调整.教学结束后,听课的教师有的叫好;有的纳闷:教改以后,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哪里?  相似文献   

12.
一、乐学点“潮来时”雄伟、壮观的奇特景象。二、施教步骤1.创情境,激发兴趣教师用导语激趣:同学们,你们可看过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现”的钱塘江大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现潮日,让我们随着观潮的人流,登上海塘大堤。你们看,这就是钱塘江!(在充满激情的述说中播放录像教材《观潮》创设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初步体验“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三个壮观场景,激发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13.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生齐读课题《黄山奇松》)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黄山被誉为——(生齐说:天下第一奇山。)以"四绝"闻名于世,有——(生齐说:奇松、  相似文献   

14.
游黄山     
黄山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黄山的迎客松闻名中外。它从石缝中生长出来,生命力该是多么的顽强啊!它伸出的枝丫好像一双双手,在欢迎四方游客。那怪石更是奇绝,有的像小鸟,有的像老人,有的像小孩……真是千奇百怪,无所不有!  相似文献   

15.
小语第七册《观潮》一文,具体地描写了钱塘江大潮来临之前、之时、之后壮丽而奇特的自然景观。阅读此文后,为什么会留给人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强烈印象呢?经反复品味,认真分析,便可悟出作者对“奇”的几处巧妙点染,为全文展现“奇”起到了渲染作用。 历史评价巧妙点“奇”。课文起句:“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不是今日之“奇观”,而是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为  相似文献   

16.
一、认真研读课标,慎选教学内容1.研读课标总目标,保证教学内容选择合适。众所周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对同一文本的阅读,由于读者的生活阅历不相同,知识水平有差异,阅读结果一定是各不相同的。同样的道理,我们每个教师对于教材中的每篇课文的理解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有的教师喜欢文学研究,对文本理解得要深一些,那么他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往往引导学生去挖掘深层次的文学意蕴;有的教师阅读量大,从一篇课文能联想到多篇相关的文章,那么他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往往是多多益善;有的教师谨慎、细致,总担心学生学不懂,那么他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尽量简单、浅  相似文献   

17.
1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课文《黄山奇松》(第二课时)。 2教学目标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黄山奇松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相似文献   

18.
筅雷其坤根据不同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采用恰当的说明顺序,合理安排说明文的结构。如果说记叙文重在“以情动人”,议论文重在“以理服人”,那么,说明文则重在“以知益人”。例如《钱塘江潮天下闻》给我们介绍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知识。请看其中一个段落:钱塘江大潮的成因,完全是一种自然现象。因为月亮和太阳对地球上的海水有吸引力,海潮就是这种引力造成的。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太阳、月亮和地球走到一条直线上时,会形成较大的海潮。中秋节时,月亮离地球最近,引力也最大,海潮也特别大。由于钱塘江的出海处杭州湾是个喇叭口,外宽内窄,最宽处…  相似文献   

19.
黄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也是世界著名的山岳旅游胜地。黄山景色以怪石、云海、奇松、温泉最著名,自古以来,为大家所熟悉,被誉为“黄山四绝”。《黄山奇石》是义教第四册新选的一篇看图学文教材。课文用洗练的笔墨,生动形象地介绍了黄山四绝之一的奇峰怪石,赞美了神奇美丽的黄山景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篇极好的教材。  相似文献   

20.
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气势磅礴,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宋代诗人苏东坡在看了钱塘江潮后,曾赋诗道:“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上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钱塘江潮惊心动魄的壮观场面。《观潮》(六年制小语第七册第6课)是一篇新选入教材的课文。作者用浅显、生动的文字和形象的比喻记叙了在浙江海宁县盐官镇观潮的情景,读来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那么钱塘江大潮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知道,由于月亮、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作用,出现了潮水有规律的涨落现象,这就是常说的“潮汐”。一个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