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古堡、沈骏同志在《辛亥革命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华中师院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五期)一文中说:一九○六年朱执信在《德意志革命家小传》中,“所摘译的《宣言》中十大纲领,是《宣言》在中国最早的节译本。”就笔者所接触的材料看,朱执信摘译的十大纲领,并不是《宣言》在中国最早的节译本.在朱执信之前,一九○三年二月,由香港人冯铳如在上海开设的广智书局,出版了日本福井准造著,赵必振译的《近世社会主义》一书.该书的第二编的第一章是“加陆马陆科斯及其主义”,介绍了卡尔·马克思的生平与学说.第二章是“国际的劳动同盟”,介绍了工人  相似文献   

2.
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坚持实事求是,对朱执信有关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的认识、理解、把握、阐释和宣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诠释,在详细比较同时代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此问题的种种相应作为后,充分肯定了朱执信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贡献,其积极探索的精神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启迪。  相似文献   

3.
我国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这一课题一向有不同看法.较多的人认为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始于“五四”时期李大钊、陈独秀等为代表的具有初步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本文作者认为未执信也是早期宣传马克思主义者之一.朱执信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著名的理论家和活动家,他早在1905年就片断地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并摘译《共产党宣言》.我们认为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探讨,是很有意义的事,这将有助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希望大家能发掘更多的资料,揭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真正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4.
"五四"时期,以戴季陶、胡汉民、朱执信等为代表的一批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国民党先进知识分子,以《民国日报》副刊《觉悟》、《星期评论》、《建设》等报刊杂志为阵地,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经济学说、阶级斗争理论等内容进行了广泛的宣传。虽然在现在看来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含有诸多曲解、误解的成分,甚至有借马克思主义宣传其革命学说的倾向。但从客观上讲,这些国民党的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做出了相当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朱执信对《共产党宣言》的译介,在基本尊重原文的基础上,着重对科学社会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进行了论述,对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但朱执信对《共产党宣言》的译介,由于其所处的社会和自身价值观的原因,仍不可避免地存在相当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朱执信(1885——1920年),名大符,笔名蛰伸、县解、去非、前进等,原籍浙江萧山。其祖父和父亲都是知识分子,分别在广州的一些官府衙门作过幕僚。朱执信自幼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又聪明好学,自幼攻读经史古文,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十六岁时,跟随舅父汪仲器学习数学,从加减乘除学起直到微积分,还自学了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戊戌变法后,全国各地掀起了兴办学校、宣传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学说的热潮。1902年,朱执信考入广州新办的“教忠学堂”学习。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年轻的朱执信产生了变革现实的热切愿望。为了探求新的知识,他在同  相似文献   

7.
在纪念廖仲恺先生逝世五十七厨年的时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海外专题播放了《我们前进在先烈路上》的录音新闻,介绍了闻名海内外的革命学府——执信中学。 执信中学创办于一九二一年六月一日,是纪念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朱执信先生的。一九二○年九月,我国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家,理论家朱执信先生于虎门壮烈牺牲。为了缅怀烈士,纪念朱执信先生对革命的功绩,孙中山先生特指定廖仲恺、孙科等建校。孙中山先生为建校捐款一万元,并成立筹委会,指派专人去美国、南洋等地筹款,共筹得五十六万元。学校建立时,取名“执信学校”。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社会主义观再认识董方奎近代中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梁启超,最早在中国刊物上系统介绍、称颂社会主义及马克思主义学说,并根据中国经济落后的实际情况,对如何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的步骤、方针、前途等,提出过一系列可贵的主张,在我国社会主义学说的启蒙宣传上起过...  相似文献   

9.
本世纪初,在民族与文化双重危机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学人基于救亡图存的自觉意识,开始了以“拿来主义”为标帜的全面引介西学的工作。经梁启超、朱执信等人的介述,马克思——这位对“东方学”始终有着浓厚兴趣的思想家——的基本学说,终于来到了他时有所论的“古老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在历经了思想介述和理论论战之后.迅即上升为当代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就连海外新儒学者也不得不称之为当然中国的“显学’。这一理论地位的获得,从根本上说,乃是由于中国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坚忍不拔地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中…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创造性地回答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社会主义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学说从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学说的重点,邓小平理论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学说的经典,栽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册。  相似文献   

11.
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以新中国成立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新中国的建立既是我国现代美学发展的转折点,也是朱光潜美学思想的转折点,他从以克罗齐"直觉"说为基点的主观唯心主义,转变为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为核心的"主客观统一"说.朱光潜后期美学思想的发展进化,实现根本性的转变,既是适应社会巨变、思想文化更新的客观要求,也是其美学思想经过长期探索、由"迷径"到通途的必然结果.他的"主客观统一"说虽非完美无缺,但较之"主观"论和"客观"论,富有更多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内容,在一定意义上对我国现代美学研究起到了开导和引领作用,做出了"自成一家"的、独特而又重要的贡献.他坚持马列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走马、中、西相结合的道路,将"向上看"与"向下看"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建构辩证唯物主义的美学体系.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从朱光潜、宗白华等前辈美学思想"接着讲",立足本土,面向世界,融通中西,综合创新,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学.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在最初被介绍到中国的时候只是西学东渐的众多学说之一,属于异域文化。西方传教士、中国留学生、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及十月革命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具有极大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中国的特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为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华严宗四祖澄观,对称“华严疏主”。他虽曾从天台九祖湛然门下学习,一方面吸收中观、圆融之学,另一方面又批评天台的判教、性恶说、无情有性说,意欲融会禅教,使教合亡之旨,心同诸佛之心。  相似文献   

14.
王阳明的"去人欲而存天理"来自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且二者又存在诸多差异,主要有三:其一,朱熹讲"性即理",既讲人之性又讲物之性,并且认为人、物之性都是禀赋天理而来;与此不同,王阳明讲"心即理",以为天理即人之道心,人之良知。其二,朱熹认为,"存天理,灭人欲"首先在于"即物而穷其理""格物致知",然后"为善以去恶",从而"克尽己私,复还天理";与此不同,王阳明反对朱熹所谓"即物而穷其理"之说,认为"去人欲而存天理"只是就心上讲求,"存天理"只在于"去人欲"。其三,朱熹认为,"存天理"与"灭人欲"是先后不同且又相互统一的两种工夫;与此不同,王阳明认为,"去人欲"与"存天理"是同一的,"去得人欲,便识天理",并且特别强调去除人欲。然而,他们都讲天理与人欲的对立,要求去除人欲,因而又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明清之际,以耶稣会士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做了大量的基督教思想与儒家思想的适应、沟通工作,虽然这主要是出于传教的目的,但实际上对于异质文化间的交往是有启迪意义的.作为此类著作的代表,利玛窦的<天主实义>、<畸人十篇>等,都引起了足够的重视.但方济各会利安当的<天儒印>还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这是一部典型的适应儒家的著作,它从基督教教理的角度出发,对<四书>中有关"天"、"诚"等范畴作了全面的阐释.其结论未必正确,但对今天的跨文化交流,颇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诸葛亮从理论和实践上创造了一套选人用人的宝贵经验。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也创立了一套崭新的人才理论,形成了新的人才观。比较研究邓小平与诸葛亮的人才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网络思想混乱是一个应该正视的事实,正规思想、教育要逐步参与网络思想的发展,网络思想发展的根本问题是要让网络思想有灵魂;马克思、朱熹是对中国发展有决定性意义的思想家,复兴马克思、朱熹思想研究对网络思想发展有决定意义;要实行网络宪法,结合网民和学者,复兴对马克思、朱熹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