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我国正处在转型期,这种情势之下,新闻评论显示出了它的优势。因为当一件热点新闻被多种媒体关注之后,作为新闻事实本身,已经没有太多的东西可挖掘,这时读者更希望媒体对新闻进行更深层面的剖析、诠释和评论。新闻评论在我国最早起源于报纸。上个世纪初,中国新闻史上出现过一次时评热潮。1904年在上海创刊的《时报》,首立"时评"栏目,使时评这一文体风靡一时,《中国日报》、《民报》、《神州日报》等一批在近代史上颇有影响的报纸,  相似文献   

2.
正时评是《大连日报》一直高度重视并着力推进的内容。从"今日观点"专栏到设置专门的时评版,从由专门编辑负责征稿、审稿,到召开策划会广泛征集、确认选题,在多途径强力推动下,《大连日报》的时评已经建立起完整成熟的发稿流程,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时评风格和特点。2012年,"今日观点"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新闻栏目。2013年,该报时评员的作品获评中国新闻奖。《大连日报》在地方党报如何做好时评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时评的题材选择时评,有"因时而评"、"合时而著"之意。从大的方面来说,既包括取材于新闻的评论,也就是时事评论;也包括作者就  相似文献   

3.
时评浅论     
岳巍 《新闻前哨》2005,(7):28-29
一、新闻时评在国内的兴起,除了舆论环境相对宽松、民众的表达欲望日趋强烈等现实因素外,还有着新闻规律内在的要求评论是新闻传媒的旗帜。作为评论的轻骑兵,目前,新闻时评正处于勃兴之状,其生命力之强,作者参与热情之高,媒体之重视,完全可以用“风靡”来形容。一时间,新闻时评大有成为新闻新的生长点之势。实际上,新闻时评绝非今天才有。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上海新闻界电邀邵飘萍回国。他于当月下旬匆忙返回祖国,参加反袁护国斗争,为《申报》、《时事新报》、《时报》执笔,发表了著名的时评《预吊登极》:  相似文献   

4.
从《冰点时评》看时评写作特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林嘉  梁伟 《新闻记者》2003,(11):12-14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这句话来形容眼下的时评专栏,可谓再贴切不过了。大小报纸纷纷开辟以“时评”为名的评论专栏。其中办得较为出色、影响较大的包括:《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文汇报》的《文汇时评》、《南方周末》的《方舟时评》等。这些时评栏目深受欢迎,一改以往新闻评论少有读者问津的局面,从而发挥了新闻评论在反映和引导舆论方面应有的威力。如果要探讨这股时评热潮,我们就无法绕开《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专栏。《冰点时评》是这股时评热潮的开先河者,后来许多报纸的时评专栏大都以之为模本,从栏目…  相似文献   

5.
严格地说,新闻时评就是作者对当前发生的新闻事实或者新闻中表现出来的甚至隐藏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或作者由此新闻归纳、整理出新的观点。简单地说,它就是作者就一件事情、一个问题或者针对几件事情、几个问题进行的评说,它是过去常说的新闻评论的分支或延伸。近几年,新闻时评作为一种新兴的新闻文体,备受国内诸媒体的追捧。有人甚至评价说,新闻时评的出现乃至当前的中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因此,《江城日报·星期天》作为一张以报道社会新闻为主的综合性周报,  相似文献   

6.
正评论是报纸的旗帜和眼睛,眼下几乎每家报纸都开设有新闻时评类版面。纵观这些时评版面,大多数言论是些"大路货"、"别人嚼过的馍",还有的是"烫剩饭",常常是"千报一声",读者不仅不爱看,而且有意见。《汴梁晚报》在刚开始创办时评版时,也没能跳出这个怪圈。2012年6月4日,《汴梁晚报》对时评版动了一次"大手术",正式创办《锐声音》版(2013年1月改为《汴梁·声音》版)。经过一年多的运作,《汴梁晚报》时评版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之路,围绕大局,踏准新闻节拍;紧扣热点,强化民生视角;深度评析,突出本地声音。牢牢把握住了正确导向,提高了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实现了新闻与评论  相似文献   

7.
时评,顾名思义,就是因时而评、合时而著的新闻评论。如果把时评的蓬勃发展以版面化和显要化作为显性标志的话,时评的快速成长期是近十年的事。1998年11月初《中国青年报》《冰点时评》问世时,就有人预言:中国媒体的竞争已经进入观点为王的时代。果不其然,2002年《南方都市报》拿出几个版面做时评版,因其影响力与操作思路方面创举而成为时评界的翘楚。从彼时始,时评在一些纸媒体上风生水起、攻城略地,刚开始这个模式很多人是质疑的,说这不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但目前看来,这  相似文献   

8.
一个栏目的产生,总有一定的机缘。对《人民时评》专栏而言,这个机缘就是2005年年初人民日报的编采分开,更进一步说,是人民日报这些年为落实“三贴近”不断推进的新闻业务改革。说这样的话好像有些自重其事。但这确实是人民日报能够开辟这样一个新闻专栏以及《人民时评》能够“高开好走”的背景和动因。自2005年4月在五版视点新闻版推出《人民时评》迄今已刊发了133期。回头看看,时评的发展,尚未辱没“改革”之名。在不久前的《人民时评》作者研讨会上,大家认为,《人民时评》是人民日报贯彻落实“三贴近”,释放新闻生产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实…  相似文献   

9.
肖余恨 《青年记者》2003,(11):14-15
时评之“红”近两年,一种新闻文体迅速窜红,成了“热得快”,那就是新闻时评。新闻时评现正处勃兴之状,其生命力之强,作者参与热情之高,媒体之重视,完全可以用“风靡”来形容。一时间,新闻时评大有成为新闻新的生长点之势,有的媒体如《南方都市报》则以高质量的新闻时评有力地提升了自己的影响力,跻身主流媒体之列。  相似文献   

10.
《今传媒》2011,(3):81
<正>本刊讯:国内第一本当代评论史专著《解码新时评》日前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作者陈栋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现任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科技信息研究所研究员、武汉黄鹤楼漫天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编辑,黄鹤楼学院兼职教授。本书深入研究中国新闻时评的发展及其与中国社会变革的互动关系,研究核心问题有两个:中国新闻时评发展史的概况如何,在运作上有哪些经验与教训?新闻时评与民主进程、公民写作与公共领域建构的内在联系如何?该书以新闻人的敏锐  相似文献   

11.
徐杨  赵明 《新闻世界》2012,(2):42-43
本文通过分析《生财有道》的各期节目,提出了该栏目在经济新闻故事化中的一些值得借鉴之处,包括:以平民化视角将硬新闻软化;以人物为中心,增强感染力;用镜头表现故事,故事中传达信息。同时也指出了该节目存在的问题:理性引导力度不够,过于突出人物性格,故事有模式化倾向、缺乏连续性,以期能够促进该节目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2.
汪群 《新闻实践》2012,(7):61-61
评论是报纸的旗帜。一篇好的时评,需要作者具备较强的鉴别力和敏锐性,体现出政策水平、思想深度和理性思考,也是对作者判断和分析新闻能力的一种检验。  相似文献   

13.
自本刊今年第五期推出“如何搞好媒体时评专版(专栏)”专题研讨后,又陆续收到省内外学界、业界的一些来稿。这些来稿分别从理论和实践的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媒体时评如何创新。媒体时评如何贴近读者、走平民化之路等方面问题做了进一步深入、细致的探讨与分析。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朱文慧总结出新时期媒体新闻评论具有小型化、版面化、开放化和新闻化等四方面特点;湖北大学新闻与传播系魏明革提出新闻评论写作必须具有平民化意识,并提出实现新闻评论写作平民化的途径。本刊现刊发这两篇论文。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位地市党报新闻评论的老作者、老编者,我认为《新闻记者》今年第2期李天伦《时评本地化漫谈——〈南方都市报〉社评的启迪》一文的见解颇有独到之处,它对于在报纸中占绝大多数地方报纸时评的改进和提高,是一个很有针对性、现实性的好建议。实际上,我国报纸的社论时评也具  相似文献   

15.
为适应媒体和受众对新闻评论稿件的强烈需求,新华社通稿线路第一个言论专栏——《新华时评》应运而生。《新华时评》创办5年来,在通讯社新闻言论专栏的实践中大胆探索,在新闻性、时效性、思想性、针对性四个方面,显现出自己的鲜明特点。紧扣事件做文章——《新华时评》强烈的新闻性新闻性是《新华时评》稿的第一要素,也是《新华时评》专栏选稿的第一原则。《新华时评》的稿件要求缘事而发、寓理于事,这里的“事”就是要求《新华时评》要紧扣新闻事件。缘事而发,就是要求新闻评论要以新闻事实为由头,有感而发;寓理于事,就是要摆事实讲道理,保…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都市类报纸的时评方兴未艾,在这“热”的背后,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及都市类报纸的新闻时评“讲时效性选题缺乏判断”、“追求眼球效应忽视理性思考”、“一味夸夸奇谈而不讲专业深度”。本文主要从常识的生成与公共性的角度,对当今的都市类报纸的时评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田勇 《新闻实践》2004,(11):35-36
基于互联网互动性之上的网络新闻评论,已是当前新闻网站的关注点和生长点--仅仅依靠即时新闻已经不能满足网民的需要,新闻正向专题化评论化的方向发展。人民网的《强国论坛》和"人民时评"、新华网的《发展论坛》和"焦点网谈"等,在新闻媒体和网民中已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网络评论中最具互联网特征的无疑是网民的交互性评论,这是新闻网站吸引网民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18.
贺小玲 《今传媒》2012,(11):51-53
新闻评论于报纸,譬如新闻节目于电视,是媒体水平和专业精神的体现。在新媒介环境下,报纸新闻评论越来越重视时效性。而媒体对时效性的理解往往局限于时间性。时间性重于理性,则造成了报纸新闻评论质量整体下降。"青年话题"和"人民时评"分别是《中国青年报》和《人民日报》的评论版和评论专栏,通过对它们的调查能管窥报纸新闻评论时效性的现状,也能提醒报纸媒体正确理解时效性,扬长避短,抓住新闻评论的本质意义,树立专业形象。  相似文献   

19.
《大河报》时评版的属性是新闻评论,关注的对象主要是当日全国各地媒体刊发的重大或有特点的新闻,以满足读者即时解读重要新闻的需求。其中的"今日评论"是时评版的头题,是该版最重要的一个栏目,相当于《大河报》的"社论",不但反映了该报对时事变化的敏感度和报纸对新闻事件的关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国都市类报纸的时评方兴未艾,在这“热”的背后,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及都市类报纸的新闻时评“讲时效性选题缺乏判断”、“追求眼球效应忽视理性思考”、“一味夸夸奇谈而不讲专业深度”.本文主要从常识的生成与公共性的角度,对当今的都市类报纸的时评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