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对此,笔者的理解是:了解“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三民主义等思想产生的原因、内容及演变进程;着重理解维新思想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变法”(下称本课),是人教版必修3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的第1课,主要介绍19世纪中后期中国思想领域的变迁,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并向近代化迈进的重要阶段。所谓思想解放,“是指从封建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中解脱出来,用资本主义的新思想、新观念批判、取代旧思想、  相似文献   

3.
魏源及其《海国图志》是中国近代思想史开篇不可旁绕的章节,旧人教版教材与新版教材《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对此均有介绍,但具体表述有较大不同。主要区别是:旧人教版重点阐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并作出重要结论:"这就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而新版教材只是提及"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已,没有予以重点阐释,也没有提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4.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第一课,如何使学生认识到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本课的难点之一,于是作者在公开课中尝试开展小组合作探究。  相似文献   

5.
林桂平 《历史学习》2005,(10):12-17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必修(Ⅲ)中的第三个专题,该专题的内容标准是“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的相关知识点是近年来高考文综和历史单科试卷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我们需要对现有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历程从鸦片战争后至新中…  相似文献   

6.
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基于与西方人打交道的经历萌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魏源在《道光洋艘征抚记》中将林则徐的思想主张概括为"师敌之长技以制敌",是对林则徐积极购置西式枪炮以抗击西方侵略思想主张的提炼和升华。其后,魏源又在《海国图志》中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成为近代知识分子自觉的思想观念和行动旗帜。  相似文献   

7.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人教版必修3的第16课,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三民主义思想”共同构筑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知识脉络,而思想解放运动发展至新文化运动阶段,其注重反思的特点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掌握林则徐和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新思潮萌发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的发展和传播、维新思想的基本主张、三民主义的内容和历史作用、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评价、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的情况及影响。主要考点包括:新思想的萌发、维新思想的发展和传播、新文化运动、20世纪三大思想理论成果之一——三民主义。  相似文献   

9.
"中体西用"是高中历史必修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重要内容。人教版必修Ⅲ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对该思想的叙述相对简单,在评价其影响时存在着简单化的倾向:"魏源‘师夷长技’的唯一目的是‘制夷’,即抵抗外国侵略者。洋务派‘师夷长技’的目的,首先是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其次是在与列强保持‘和好’条件下,徐图自强。""(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随着近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变化,近代中国思想经历了由“蔑夷”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演变,思想的变化在推进中国从古代到近代的转变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当今社会,我们研究近代中国思想变化轨迹对于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不仅涉及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还涉及三民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近代部分,在“关注民族命运”这条主线下整合内容、梳理思路,关键在于突出不同时期先进的中国人对救国救民道路的不懈探索,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  相似文献   

12.
刘艳 《华章》2010,(25)
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图强道路的总的指导思想,对我国近代思想启蒙产生重要作用,也对当时日本明治维新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一思想至今仍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所启示,再次分析其思想精髓,特点,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将对我国的建设和改革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近代初期 ,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设想 ,可分四个方面内容 :1.在虎门外建西式造船厂、火器局 ,仿造洋式舰炮 ;2 .组建用洋式舰炮装备的新式水师 ;3.仿西洋养兵练兵之法 ,整饬水师 ;4.鼓励沿海商民设厂造船械及其它民用工业品。“师夷长技以制夷”暗合了中国近代历史的两大主题——反抗外来侵略(“制夷”)、实现现代化 (“师夷长技”) ,因而也就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救国方案、第一个现代化方案。本文肯定了魏源可贵的探索精神 ,同时指出了其设想因时代局限性而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教材分析和教学思路】本课为历史(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专题的重要内容之一,岳麓版教材将其归入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列在该单元之首。有关“西学东渐”这一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专题纵览】中国近代前期的思想领域先后出现过许多社会进步思潮,有地主阶级的新思想、洋务思想,有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革命思想和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等,其产生和发展都是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实现的。19世纪四五十年代至六七十年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方面,即所谓的“器物”层次。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太平天国后期领导人洪仁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的新方案;洋务派为解决内忧外患,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技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相似文献   

16.
冯桂芬是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人物。他的思想沿着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路线发展,对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开启作用。  相似文献   

17.
陈荣春 《考试》2010,(12):35-38
一、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 1.近代科技发展 (1)鸦片战争前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掀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在实践中,仿造西方战舰,提出建设新式海军的主张。  相似文献   

18.
徐瑾 《现代语文》2008,(6):14-15
一、京师同文馆的历程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大门被西方列强强行打开。清政府陷于内外交困的境地,一些有识之士逐步认识到,西方的科技比枪炮厉害,油然而生“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想法,试图利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于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京师同文馆登上了近代历史的舞台。京师同文馆亦称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用以培养“译员”、“通事”的外国语学校。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史的模式化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归纳思想观点的思维模式普通高中历史教材中的中国近代史部分涉及许多近代人物的思想及主张,如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康、梁的维新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等。有些思想主张教材上有明确的表述,有些派别的思想主张,教材上并无明确的表述,如维新思想等,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思维模式来归纳概括。这种模式为“派别 手段 目的”。按这种模  相似文献   

20.
【目标导学】掌握林则徐和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新思潮萌发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的发展和传播、维新思想的基本主张、三民主义的内容和历史作用、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评价、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情况及影响。主要考点包括:新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