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编工业企业会计学》一书中的第一篇“企业会计准则与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和第三篇“成本和费用”不作为考试内容,本篇文章也不涉及此两篇的内容.另外《企业财务学》一书中加一段内容:  相似文献   

2.
古代学问家刘勰在他的代表作《文心雕龙》一书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这个“章”是“句”与“篇”中间的桥梁,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段”。显而易见,读文章不弄懂“段”的意思是不成的。书要一句一句地读,也要一段一段地去领会,才能进而理解全篇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第五册当代女作家叶文玲写的一篇散文,《我的“长生果”》,内容无可非议,的确是一篇情文并茂的好文章。但笔者认为文章以“我的‘长生果’”为题,把“书”比作人类文明的“长生果”是值得商榷的。《现代汉语词典》对“长生果”的解释是:〈方〉落花生。《现代汉语词典》对“落花生”的解释是:①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  相似文献   

4.
我院刘玉敏副院长撰写的《就业 创业 成功教育》一书于2002年8月由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 该书为“21世纪高职高专通用教程”,22万字。教育部原副部长、国家总督学柳斌为该书题词:“面向就业创业,点击成功人生”。全书由“就业篇”、“创业篇”、“成功篇”三大板块构成。“就业篇”内容有:就业观念、就业途径、求职技巧、劳动关系等四章;“创业篇”内容有:创业概述、创业素质、创业准备、创建小企业等四章;“成功篇”内容有:成功的内涵、成功的误区、成功的潜能、成功的行动等四章。  相似文献   

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大家放开喉咙读”的书和先生自己“大声朗读”的书中,有这样一些句子比较难理解:一、“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一句见于《论语·述而》篇。岳麓书社1987年出版的《四书集注》是这样标点的:(子曰)“仁远乎哉?我欲  相似文献   

6.
《最大的“书”》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小品文,语言生动活泼。它以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和川川的对话为主线,向小读者描绘了“书”中的字、画以及“书”的作用。前不久参加教研活动,笔者听到了《最大的“书”》的两个不同教学案例。[案例1]师:岩石是最大的书,那是一本怎样的书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看小朋友们读懂了什么知识。生:我读懂了岩石是一层一层的,我们的书是一页一页的,很像。师:你读得真认真,而且读懂了岩石的形状像书。(板书“形状”)其他小朋友还读懂了什么知识啊?生:我读懂了岩石跟我们的书一样都有图画。师:有些什么画啊?生:岩石…  相似文献   

7.
我国图书的历史久远、丰富,从殷商时代的甲骨书算起,到现在长达三千四、五百年,在世界文化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图书”一词的含义刘国钧教授在《中国书的故事》中解释说:“用文字、图画或其他符号,在一定材料上记录知识、表达思想并制成卷册的著作物”。我们也可以说,图书是知识的载体,是有意识地传播知识的工具。在我国古籍中早有“书”的名称。如殷周之际的《易·系辞》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春秋时的《左传·昭公六年》说:“叔向使诏子产书”。战国时的《周礼·地官大司徒》篇说:“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西汉时的《史记·礼书》司马贞索隐说:“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说:“黄帝之史仓  相似文献   

8.
同龄人     
早晨,我刚睁开惺忪的双眼,就被妈妈一把拉了起来。我无精打采地说:“这么早,有什么事呀?”妈妈像老师似地说:“今天,我带你去买书,而且还要以《买书》为题,写一篇作文。”母命难违,我只得穿好衣服跟着妈妈到新华书店去买书。走进新华书店,里面的书真不少,只不过想到回家后还得写一篇作文,对这些书也就没了兴趣。妈妈倒  相似文献   

9.
王勃的《滕王阁序》是一篇美。然而,对这篇“序”究竟是“书序”、“赠序”还是其他什么类型的体,似乎认识不同。有人认为是“赠序”,有人认为是“书序”。这可有必要翻翻古书,辨明泾渭。  相似文献   

10.
《项脊轩志》一文中的“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中“借书满架”一词,课文未加注释,确为一大憾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提供的“译文”,将其译作“借来的图书堆满了书架”,似乎不妥。“借书满架”当如何理解呢?河南人民出版社《高中语文备课资料》第五册(1991年1月第一版,1996年3月第一次印刷)对原教材《文学评论两篇》(现已删除)的“课文说明”后有如下“补充注释”:借,《说文解字段注》:“古多作籍”。《辞海》、《中华大字典》均有“籍,荐也”的义项。《尔雅·释诂》:“荐,陈也。”借书即荐书,荐书即把书陈列出来。全句就是陈列的书堆满了书架。这样理解,似与归有光的门弟相符。  相似文献   

11.
《论语·述而篇》有一章记述孔子晚而学《易》的言论,书云:“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这一章对研究孔子的生平和思  相似文献   

12.
鲁迅祭神     
鲁迅先生年轻的时候,祭过两个特殊的神,这就是“书神”与“笔神”。1901年2月18日是除夕,他以“戛剑生”的笔名写下一篇《祭书神文》: 今之夕兮除夕,香烟絪媪兮烛焰赤。钱神醉兮钱奴忙,君独何为兮守残籍?华筵开兮腊酒香,更点点兮夜  相似文献   

13.
一、范文:《答司马议谏书》、《与朱元思书》、《报刘一丈书》。阅读提示:这三篇文章前两篇为书信体散文,后一篇为骈体文,又是写景文。《答司马谏议书》是以驳论为主的文章,文中有破有立,阐述自己的观点,答复批驳对方的指责。《报刘一丈书》是以叙议给合的写法,回答对方的“上下相学”的要求,用白描的手法漫画式  相似文献   

14.
双刃剑     
咦?封面上花花绿绿的是什么书?数学书、语文书、英语书……不是,那是一本课外书。一妈妈走过来:这是什么书?语文书吗?课外书!!!没收。脸上立即出现妈妈的“铁沙掌”。泪如泉涌。二班主任走过来:在看什么书?数学书吗?课外书!!!收好。眼睛瞪得差点掉出来。罚抄公式两遍。委屈至极。三朋友走过来:这么认真?英语书吗?课外书!!!无聊。用他天下无敌的唇枪向我展开舌战:初三了,还看这种书,趁早考“农业大学”吧!可怜之至。四课外书呢?垃圾堆里。为什么呢?众人反对。我的见解:课外书是一把双刃剑。简评:这是一篇以“课外书”为话题的课堂作文,全文语…  相似文献   

15.
《文心雕龙·书记》篇作为“论文叙笔”之末,包括“书”“记”在内等二十六种文体。其中“书”的范畴,“书用识哉”泛指公书笔札,这是由“书”体本身的行为功能,及政务应用文体本身的发展所决定的。而“书”的内涵,“书者,舒也”,则是指代书信,是刘勰对于书信体本身特点的归纳。刘勰对“书”有广义和狭义的释名,以此对《书记》篇中“书”的概念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6.
问题解答     
问:“齐民要术”是怎样的一部书?答:“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作者贾思勰,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他大概是山东益都或其附近人,做过后魏青州商阳郡太守,到过今河南、河北、山西等省。本书大约在后魏末或东魏初写成。书中所说的主要是淮河以北的农业。全书分做十卷:卷一有耕田、收种、种谷三篇;卷二,谷类、豆、麦、麻、瓜、瓠、芋等十三篇;卷三,蔬菜十二篇及苴蓿、杂说各一篇;卷四,果树等十四篇;卷五,桑、榆竹、木及染料怍物等十一篇;卷六,畜牧及养鱼六篇;卷七至卷九,酿造和食品二  相似文献   

17.
一篇《报任安书》(节选),太史公以“书”为托,明死生之理,写文学之要,抒哀痛之情,表激昂之义,成为《史记》先声夺人的序曲,成为一部大典和谐美妙的伴音,成为一个灵魂浸润的圣土,成为一种人性彰显的标尺。开篇,择任安来“书”之精要,引出报“书”之由。任安之“书”:一“教”一“望”。“教”,即“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望”,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太史公紧扣此两点,分别予以“略陈固陋”。  相似文献   

18.
读到曹洪顺的《语文教学法漫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出版,以下简称《漫论》)一书,十分高兴,《漫论》的出版,是语文教学法界的一件好事,书中所阐述的有关学科理论建设的见解,有一定的创造性,对推动本学科教学和科研,将起到一定的作用。《漫论》收录作者近年来研究语文教学法的论文29篇,分为“历史借鉴篇”、“学科研究篇“、“专著评论篇”三部分。这些论文,内容广泛、深刻,有见  相似文献   

19.
一、释课题,明了书信功用 师: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短小精美的文言文《与朱元思书》.“书”是什么意思? 生:信. 师:对.汉语中有一些固定的词语,如“鸿雁传书”“柳毅传书”“飞鸽传书”中的“书”,都作“信”来理解.我们学过的一些诗句如“乡书何处达”“家书抵万金”中的“书”也作“信”解. 题目《与朱元思书》就是—— 生: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  相似文献   

20.
一、教学设想《上枢密韩太尉书》是苏辙散文创作的精品 ,是一篇文气说理俱佳的古文。学习这样的文章 ,重点应放在“读”上 ,通过“读”去感受文章气势的豪迈 ,通过“读”去体会苏辙说理的精妙。学生以“读”为主 ,教师就应在“导”上做文章 ,在“导读”上下工夫。二、导读设计(一 )引导学生体会 :这是一篇成功的自我推荐信1.解读题目 ,明确写信的背景和目的。明确 :“枢密”即“枢密使”,是枢密院的长官 ,掌管军事大权。“太尉”本为秦时官名 ,是最高军事长官 ,宋代的枢密使就相当于秦时的太尉。“韩太尉”指的就是枢密使韩琦。“书”即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