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尹桂明 《贵州教育》2008,(18):16-17
"言""语"是教师教书育人必不可少的工具,犹如盲人的拐棍.作为班主任,更应该让自己的言语"花"起来、"巧"起来.因为只有美丽、丰富、巧妙的言语学生才更乐意倾听,乐意接受,并乐意付诸行动.只有这样,做班主任的我们才能更快地走近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健康、幸福地成长!我们才能快乐地完成神圣的班主任工作职责.那么,如何去做一名"花"言"巧"语的班主任呢?下面是我与学生沟通的一些经验体会,供大家参考,同时也期待看到更多的班主任工作经验介绍.……  相似文献   

2.
西周、春秋时期,与言相关的教育有言教育和言礼教育。言教育培养学生直接陈述自己观点的能力。言礼则是西周、春秋时期的一种政治外交活动。言礼教育建立在言教育的基础上,是对诗书运用于社会实践而进行的教育。这两种教育都贯穿广义的诗、书教育,到了孔子,这两种教育便融于对《诗》《书》《礼》《乐》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说"言"道"语"     
语言是人类用来传情达意的工具,如果没有语言,这个世界是不可想象的.即使在神话世界里,语言也是不可缺少的.在<西游记>中,吴承恩在叙述石猴(即孙悟空)出世后,就假定"禽有禽言,兽有兽语",使石猴得以与众猴沟通,顺利登上了"美猴王"的宝座.语言是如此重要,那么何谓"语",何谓"言"?"语""言"并举,为什么就能指代人类的交际工具?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教育改革的方法论.在实践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失败后,陶行知意识到,任何一种教育有其生活基础,教育改革并不是一种教育与另一种教育之间的对抗,而是一种生活向另一种生活的转型.要改变一种教育,其实就是要改变这种教育所赖下生存的生活基础.当代中国教育改革所面临的困难,根本上是因为应试教育有其生活基础,即以跳过现在的生活为目的的应试教育,其实质是应试的生活在左右教育.素质教育需要借鉴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重建教育改革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5.
"心灵施暴"一词是近几年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所谓"心灵施暴"就是教师使教育对象受到心灵伤害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  相似文献   

6.
六朝文论吸收先秦哲学和魏晋玄学中"言意之辨"的思想,使言意问题成为一个重要的诗学论题.文论家们深刻认识到文学创作中的言不尽意,但没有从形而上的理论层次去论证言能否迭意的功能和机制,没有围绕言不尽意的问题做本体论探讨,而是立足于创作经验,形象地讨论创作心理中言意的顺滞状态,从而揭示文学创作的思维特征.  相似文献   

7.
从"言(象)意说"和"能指"、"所指"理论看中西绘画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从比较中西两套艺术话语系统这一角度阐释中西古典绘画题材的差异.中国古代的山水画较发达,西方则更擅长叙事性绘画,如历史画、宗教画.中国的"言(象)意说"和西方的"能指"、"所指"理论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相同点是它们都体现了"图像"与"话语"的关系;不同点体现在四个方面整体结构、两对范畴的含义、每对范畴的关系和侧重点不同.不仅"言"、"象"、"意"这三个范畴及其关系在<易传>中得到了明确的阐释,并且其整个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易经>体现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息息相关;"能指"、"所指"理论所体现出来的对文本深层结构阐释的嗜好,与西方人重视文学叙事性的传统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8.
"言""意"共生,"言"为根本,是主体;"意"为手段,而非目的.教师需要帮助学生通过言语形式理解文本意境,在"言""意"共舞下,漫步课堂,提升素养.  相似文献   

9.
中国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诗教"具有较强的教育功能,而如今,诗歌不受重视,诗情消融,应试教育只重视用理性的逻辑的方式把握世界,使学生功利化,成为缺少情感、理想、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人.进行诗教,就是要弥补人性发展在这一方面的严重缺损,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助于塑造中学生的健全人格和美的心灵.  相似文献   

10.
"三言"、"二拍"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媒妁形象,如媒婆、牙婆、虔婆、马泊六、尼姑、收生婆等.这些媒妁为贪不义之财,往往不是连哄带骗为人撮成不谐的婚姻,就是不择手段为男女私情牵线搭桥.对于她们的所作所为,时人深恶痛绝,但又不愿正视"男女无媒不交"的婚姻弊害,所以只能借骂媒妁来发泄其通婚时受骗上当的怨气.  相似文献   

11.
《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课题给我们以新思维,其研究主题和核心是尊重人、尊重劳动,崇尚真理和智慧。它是与我们应试教育的"教育观"或"育人观"的一种鲜明对比;是对应试教育理念、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的挑战;它重在使学生思考。  相似文献   

12.
中学文言文教学,"文"与"言"的关系历来为广大教师所关注,不少文章对此进行了讨论.所谓"文"是指字词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蕴等人文因素;所谓"言"是指字词句本身的意义或作用.教学中教师对二者关系的处理往往把握不当.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在最近由该校举办的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高级研讨班上明确指出:"文言文教学要回归到思想上,但一定要从语言出发."依笔者理解,简言之就是"文"为归宿,从"言"出发.  相似文献   

13.
我校对学生进行"尊重自然"教育,首先从"体验"入手,让"环保意识"不再只是一个生僻的字眼,帮助学生在一次次参与体验环保的过程中,走进环保,感悟环保.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使环保意识植根于学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14.
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工作中的难题.在教学中创造情景激发兴趣,唤醒他们的思维;呵护其脆弱的心灵,使其找回自尊;给其机会展现特长,使其找回自信;在作业批阅中及时鼓励,发现问题及时矫正;在丰富的课外活动中,激发其求知欲望,使其找到成功的感觉.  相似文献   

15.
戴丽丽 《家教世界》2012,(14):26-27
教育可以是唤醒、期待,也可以是激励、引导、,但教育首先是一种呵护。真正良好的教育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中,最能使人心灵产震撼的是教育的细节。本文就笔者的亲身经历浅谈教育的呵护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要"拥护"先呵护;二、要"缓解"先细节;三、要"言动"先心动。  相似文献   

16.
一个健全的女性形象,应是"母性"、"妻性"以及自身"人性"的统一.然而在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性禁忌与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在男性权威文化笼罩下女性形象经常是分裂纯粹的单一品性.在明代人文主义思潮渐渐萌发的情势下,冯梦龙编著的"三言"中"母亲"与"妓女"这原本两极的原型在新的人文主义、人道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发生了置换、变形以至统一和融合,从而使"三言"具有崭新的人性光辉.  相似文献   

17.
冯梦龙是中国第一位通俗文学的编辑家、研究家与理论家.其代表作"三言"不仅在 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中也有重要价值.明清传教士是中西文化交 流史上最重要的使者之一,在大力推动"西学东渐"的同时,也积极促进"中学西传".本文运用传播学理论探讨明清传教士译介"三言"的背景、过程以及传播效果,揭示"三 言"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8.
马晓霞 《教师》2020,(12):22-23
新时期,语文教学应挣脱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全面落实"言意统一"、会"意"品"言"的教学观念,使语文课堂回归课本,指导学生阅读,感受课文情感内涵和语言的使用。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会、理解语文知识,实现"言意统一",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从品味语言中实现言意转换内涵、从亲近生活中丰富言意转换广度、从关注布局谋篇上实现言意兼得是对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9.
当前语文教育存在着取"言"舍"意"或重"意"轻"言"的失衡做法,必将导致"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两败俱伤。其实,"言""意"互转和融合是语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基本规律,是语文学习的本质特征和客观要求,将有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此,语文教育必须通过传授语文知识、丰富生活体验、展示学习过程、适时介入言语、开展综合实践等策略实现"言""意"互转,优化"言""意"融合。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从制度层面、决策层面上看名不符实,且偏离其属性甚远.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是:从内涵上发展必须回归高等职业教育"高等"的属性、"职业"的属性,使其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多层次性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学位(职业准入资格证书)功能;从外延上发展必须回归高等职业教育的"大众(普及)"属性,使其规模盖过全日制非职业类型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