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5 毫秒
1.
滕州市地处山东省南部,泰沂山区的东南边缘,属黄淮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地貌具有低山、丘陵、平原、滨湖洼地并存的特点,形成从东北向西南倾斜的地势,山丘区面积约占总面积32%,平原面积约占总面积58%,滨湖洼地面积约占总面积10%。不仅是我国著名的能源基地、建材之乡,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蔬菜生产基地,在保证区域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建设及可  相似文献   

2.
荒漠化是全球性的一个环境问题。植被与土壤是土地荒漠化研究的主体,综合分析植被与土壤特征及其空间分布,对于研究干旱区、半干旱区荒漠化发生、发展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2013年8月蒙古高原乌兰巴托-丰镇草地样带植被与土壤调查数据,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蒙古高原乌兰巴托-丰镇草地样带上,植被覆盖度、植物种类数量、土壤有机质、土壤速效钾、土壤砂粒百分比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规律,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形态;土壤相对干旱、土壤盐渍化程度轻,蒙古国境内土壤以中性为主,中国内蒙古境内土壤以碱性为主;蒙古国境内的草地样方出现灌丛的现象比中国内蒙古境内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蒙古国草地退化相对严重;蒙古国境内土壤全氮极贫乏、中国内蒙古境内土壤全氮相对丰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内蒙古境内相对发达的农业开发和人类活动影响。研究成果可为区域植被恢复和荒漠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资料支撑。  相似文献   

3.
编者按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据新华网2019年6月17日报道,全球荒漠化面积已达3 60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面积的1/4。更为严峻的是,荒漠化土地面积仍以每年5万—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在不断扩大。根据我国第5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14年,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1.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20%;沙化土地面积172.1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93%。荒漠化作为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我国经过长期积极的探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不断加大荒漠化防治力度,全国荒漠化扩展的态势已得到有效遏制,实现了2个监测期的"双减"(面积减少、程度减轻)。但由于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的基数较大,形势不容乐观,防治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盆地生态用地分类及其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芳  张红旗 《资源科学》2016,38(5):825-836
西北干旱区生态用地能有效防治和减缓土地荒漠化的发生、发展,对维护绿洲稳定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塔里木盆地为例,构建西北干旱区生态用地分类系统,研发基于多源数据、适合大尺度的生态用地提取技术,获得1980s末、2000年和2010年三期生态用地空间分布图,分析了不同类型生态用地的规模、空间分布及时空动态特征。研究表明:①2010年塔里木盆地生态用地面积为10.77万km2,其中人工绿洲型、荒漠植被型、天然绿洲型、盐碱型和湿地型生态用地面积分别占到生态用地总面积的11.23%、59.61%、14.67%、9.66%和4.92%,且具有明显的流域分布特征:塔里木河干流、克里雅河诸小河、车尔臣河诸小河、和田河流域和开都-孔雀河流域(开-孔河流域)的荒漠植被型生态用地和天然绿洲型生态用地占主体,其余流域的人工绿洲型生态用地和盐碱型生态用地面积比例较高;②1980s末-2010年期间生态用地净减少9769.05km2,荒漠植被型生态用地和天然绿洲型生态用地分别减少1.19万km2和1612.65km2,其它类型生态用地增加;③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流域以生态用地转为荒漠为主,占转移面积的55%以上,而绿洲农业发达的流域以人工绿洲型生态用地转为耕地为主,占转移面积的50%以上;④1980s末-2000年和2000-2010年两个时段变化特征因生态用地类型和流域而异。人类活动是区域生态用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人工绿洲的扩张和生态用地的荒漠化是生态用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实施“退耕还林,促进生态建设”的几点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地域辽阔 ,资源丰富的地区 ,她地处祖国的北疆 ,是横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的一道天然生态屏障。内蒙古的生态环境状况不仅关系到我们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而且直接影响京津和“三北”地区的生态效益。多年来 ,由于大面积地开垦耕地 ,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目前 ,荒漠化土地已占全区总面积的 6 0 %左右 ,并且每年仍以 6 6 .7万公顷的速度推进。为此 ,在西部地区实施以天然林保护、荒山荒地造林种草、陡坡地有计划地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程 ,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做出…  相似文献   

6.
巩倩  吴建国  王立 《科技通报》2022,(5):98-106
准确识别气候变化及变率和人类活动对荒漠化的影响,对科学防治荒漠化有重要意义。以125篇公开发表的涉及气候变化及变率和人类活动对我国荒漠化影响的文献为样本,在SPSS软件中以卡方统计检验和Cramer’s V系数法,分析了荒漠化成因结论与分析方法、地理空间范围和时段长度的相关性。我国荒漠化大多由气候变化及变率和人类活动,以及人类活动主导引起,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在125篇文献中,荒漠化成因是由气候变化及变率所主导的文献占24.0%、由人类活动主导的文献占37.6%、由气候变化及变率和人类活动共同导致的文献占38.4%。分析气候变化及变率和人类活动对我国荒漠化影响中,以描述性分析法、小尺度和41~50 a和1~10 a时段长度为主;荒漠化成因结论与分析方法、地理空间范围和时段长度间存在显著的中度关联性(P<0.05)。评估气候变化及变率和人类活动对荒漠化影响,需要考虑分析方法、地理空间范围和研究的时段长度对荒漠化成因结论的影响。未来需要发展研究方法、多时空尺度开展气候变化及变率和人类活动对我国荒漠化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据大连市甘井子区土地生态环境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生态环境敏感性理论,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影响因素,选取土地利用类型、水环境和海水入侵作为土地生态敏感性评价因子,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通过Arc GIS软件的多因子矢量叠加的方法对大连市甘井子区土地生态敏感性进行评价。按敏感度高低将大连甘井子区分为高敏感区、中敏感区、低敏感区和非敏感区,其中不敏感区不敏感占全区的17.18%,低敏感区占全区的16.77%;中敏感区占全区的43.32%,高敏感区占全区的22.66%;地域分异规律上,敏感性程度由沿海地区向中心递减。最后针对不同土地生态敏感性分区因地制宜的提出用地策略。  相似文献   

8.
林瑒焱  徐昔保 《资源科学》2022,44(4):847-859
合理的生态保护空间管控可以有效权衡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重要生态保护空间是区域中最具有保护价值的优质生态产品区,对维持区域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快速城市化的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区,利用CASA、RUSLE等生态模型、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等价值估算方法,估算分析长三角2000—2017年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时空变化格局,采用STARS突变检验,结合自然保护区,尝试提出基于GEP的区域重要生态保护空间识别方法,结果表明:①长三角地区GEP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从2000年4.61万亿元增长到2017年7.12万亿元,分别为同年GDP的2.06、0.36倍。②三大生态系统服务中,调节服务占比最大,分别占2000年和2017年GEP总值的89.1%、64.9%;供给服务和文化服务2000年占GEP总值比例分别为9.60%、1.33%,2017年分别提升至20.83%、14.31%。③GEP空间分布呈南高北低,平原和沿海区域的单位面积GEP偏低,而山地丘陵地区较高。④长三角地区重要生态保护空间占国土空间面积的12%,其中,江苏、安徽、浙江和上海分别占国土空间面积的11%、12%、13%、13%,与生态保护红线具有较好的空间耦合。  相似文献   

9.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是当代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就我国而言,植被减少、土地退化、水生态平衡失调、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和农村生态环境等问题相当突出。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8%,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  相似文献   

10.
环渤海地区生态脆弱性评价及其空间自相关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卢亚灵  颜磊  许学工 《资源科学》2010,32(2):303-308
基于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概念框架,建立了环渤海地区五省市生态脆弱性评价的指标体系。考虑到指标体系中各评价因子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所以首先在ArcGIS9.2平台上,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剔除各因子的相关性,并对该区的生态脆弱性进行了评价,然后对脆弱性进行了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生态环境好的、相对不脆弱区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等植被状况好、人类活动少的地区;重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农牧交错带、海陆过渡带和城市周围等生态系统不稳定、人类活动剧烈的地区;脆弱区的空间聚集程度呈现出较高的正相关;不同地区之间脆弱性高相关区域主要分布在南部的低脆弱地区,脆弱性低相关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重脆弱区。  相似文献   

11.
海南省外来旅游者生态足迹测评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符国基 《资源科学》2006,28(5):145-151
旅游生态足迹方法是评价旅游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新方法。介绍了旅游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对海南省外来旅游者生态足迹进行了测评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海南省外来旅游者人均生态足迹和总生态足迹分别为0.1149hm2和147.63×104hm2,分别是海南省本底人均生态足迹和本底总生态足迹的5.7%和9.0%,对海南省人均生态赤字和总生态赤字的贡献分别为16.9%和24.4%;在旅游活动各要素中,交通生态足迹所占比例最大,为64.3%,乘坐小汽车的旅游者仅占总数的12.5%,但却占着交通生态足迹的56.9%;在旅游者生态足迹类型中,化石能源用地所占比例最大,为77.4%。单位旅游生态足迹产值为940美元/hm2,是海南省本底单位生态足迹产值的1.56倍,但仅占全球平均水平的85%。单位旅游娱乐生态足迹产值高,而旅游交通、饮食的生态足迹产值低。由此表明,旅游活动是一种对自然资源高需求和高消耗的综合性生活方式,是影响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旅游交通是旅游活动生态占用的主要因素,通方式决定着旅游交通生态足迹的大小。旅游业比当地各行业平均水平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环境保护与林业经济发展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大江中上游防护林和沿海防护林等一系列大型林业工程,开展长江、黄河等江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以改善荒漠化为目的加大治理力度,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使我国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不能忽视的是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仍然存在,生态环境很脆弱,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本文分析了林业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并且就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林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作深入探究论述。  相似文献   

13.
GIS支持下陕北黄土高原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晶  任志远 《资源科学》2008,30(5):732-736
生态安全是建立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它是指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不因生存空间和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而受到威胁的状态。在生态服务价值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根据陕北黄土高原的特点,通过对人口压力和生态服务价值做回归分析,再计算生态服务价值随人口压力增长的拐点,得到生态安全的闫值,判定生态不安全区,进一步通过马氏距离法,做相似性判定,而得到整个陕北黄土高原每一个自然生态单元的生态安全状态。其结果表明:2000年陕北黄土高原生态安全状况不客乐观,生态不安全指数水平为0.68,该区整体上处于生态欠安全水平,故需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从空间分布来看,陕北黄土高原的安全生态状况存在着南北高、中部低的趋势。在各个县中,生态不安全等级最低的是黄龙县,生态安全状况较好;而延川属于整个研究区中最不安全地区,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通过对研究区三类不同地貌类型区进行生态安全评价,其结果为:南部低山丘陵区〉北部风沙过渡区〉中部黄土丘陵区。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水旱灾害生态风险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谢辉  王磊  苗长虹  闵祥鹏  李亚婷 《资源科学》2013,35(11):2308-2317
水旱灾害是河南省发生频率最高、危害和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在USEPA生态风险评价框架和国内风险评价研究的基础上,以水旱两种自然灾害为风险源,6种景观生态系统为风险受体,利用AHP法和GIS技术,通过构建河南省水旱灾害生态风险综合评价模型,计算每个风险小区内的综合生态风险值,最后获得5个级别的综合评价图。结果表明:在行政区划范围内,高风险区占6.64%,主要位于漯河市、许昌市和郑州市的大部分地区;低风险区占19.91%,主要分布在三门峡市、南阳市的西北地区、信阳市的南部地区、济源市的北部地区和洛阳市的西南地区。作为面向新世纪的现代防灾减灾非工程措施,本文对水旱灾害生态风险的综合评价研究可为灾害风险管理和防灾减灾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针对草原的严重退化,近年来启动了生态恢复工程。鄂尔多斯市大部地区干旱少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是西北、华北地区主要沙源地,被国家列为改善全国生态环境最具影响,对实现全国近期生态环境建设目标最为重要的地区之一[4]。笔者在1990年、2000年和2012年3期的遥感影像的基础上获取土地荒漠化现状、动态数据,监测工程实施现状和评价工程效益。结果显示鄂尔多斯市荒漠化在工程实施后表现出局部好转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世界上沙漠及荒漠化的面积,已占据地球陆地面积的1/3,且还以每年6万平方公里的速度递增。据统计1999年我国沙漠及荒漠化的土地面积已达260多万平方公里,占整个国土面积27.32%,已远远超过全国现有的耕地面积。沙漠地区的年降水量一般都在400毫米以下,通常人们将降水量低于200毫米的沙质地带称为沙漠。荒漠化是干旱地区自然环境与人为活动相互作用下生态破坏的产物。发生沙漠化区域的环境退化,首先反映为土地生物的生产量急剧下降,以致最后完全丧失土地滋生的潜力而变为不毛之地。荒漠化范围的扩大,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全世…  相似文献   

17.
一、我国当前严峻的生态环境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实行粗放型和非可持续发展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再加上体制、管理、资金等方面的问题,我国生态环境的恶化目前已相当严重,头上还戴着五顶并不光彩的帽子:(1)世界水土流失大国,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38.2%,年流失量50亿吨,占世界的四分之一以上;(2)世界荒漠化大国,荒漠面积占27.3%,且每年还在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发展;(3)世界缺水大国,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量的四分之一,640个城市中有300个缺水;(4)世界污染大国,大气、水及固体废弃物的污染程度都很严重,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5)世界酸雨大国,酸雨面积占国土的40%,是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对此,我国农业经济学家郭书田不无感慨地说:生态"赤字”比财政赤字更可怕!  相似文献   

18.
关中—天水经济区生态环境建设新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中—天水经济区是我国新确立的重要的区域经济发展区,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对经济区的发展乃至整个中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从生态文化环境保护入手,探讨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必然性和重要性。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经济增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两大核心内容,但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在关中—天水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做到生态保护和经济的同步发展,通过完善生态立法、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区域生态空间结构与发展格局,走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之路。  相似文献   

19.
盖美  岳鹏  杨苘菲 《资源科学》2022,44(8):1645-1662
海洋环境保护是助推海洋可持续发展、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任务和使命。本文基于熵权TOPSIS法对环渤海地区海洋生态环境质量进行测算,借助重心模型刻画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对环渤海地区海洋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得出以下结论:①环渤海地区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整体呈上升趋势,偶有波动;但空间异质性显著,南部经济区较高,西部经济区较低。海洋生态环境质量重心整体呈向西再向北迁移的趋势,各经济区内部重心移动差异性明显。②从地区整体效应来看,对海洋生态环境直接贡献强度排序为:环境规制>生活水平>科技水平>科技投入>0>碳排放量>农业污染>工业化水平>劳动力结构>废水排放,对其他地区的溢出效应影响排序为环境规制>0>碳排放量>劳动力结构>工业化水平>废水排放。③分区域来看,各影响因素在不同经济区的作用效果不同,西部经济区产业结构、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环境规制、生活水平提升海洋生态环境水平;南部经济区经济发展、科技水平、科技产出、生态优化、环境规制对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效果明显;北部经济区生态优化和环境规制推动地区海洋生态环境发展。研究为环渤海地区沿岸省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以TM/ETM+影像数据为基础,利用动态度、栅格运算等方法,对该区2005年和2009年两期的草原荒漠化状况及其空间动态变化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表明:2005年锡林郭勒盟荒漠化面积11 535 334.06 hm2,占研究区面积的57%,其中轻度荒漠化面积7 688 099.10hm2,占荒漠化面积的38%,中度荒漠化面积2 799 820.00 hm2,占荒漠化面积的14%,重度荒漠化面积1 047 414.97hm2,占风蚀荒漠化面积的5%。2009年锡林郭勒盟荒漠化面积11 524 991.95 hm2,占研究区面积的58%左右,其中轻度荒漠化面积7 818 600.93 hm2,占荒漠化类型的39%,中度荒漠化面积2 779 988.65hm2,占荒漠化类型的14%,重度荒漠化面积926 402.37 hm2,占荒漠化类型的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