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与《忏悔录》类似,《爱弥儿》同样是卢梭本人的一幅自画像。爱弥儿作为一个卢梭想象出来的教育样板,其并不是一个透明的灵魂意象,而是隐藏着大量不容易被发现的幽暗底层。在爱弥儿身上,卢梭有意构造出各种叙事结构,以实现一种既真实又虚构的想象性演练。无论是爱弥儿与卢梭之间表层与潜在的复调关系,亦或卢梭与爱弥儿之间真诚与反叛的变形结构,还是两人之间基于恋母情结与造父意图的政治性血缘,这些都反复提醒我们在研究《爱弥儿》的一开始,不能忽视卢梭自身的人格特点和精神品质。爱弥儿既是卢梭的学生,也是卢梭的孩子,更是卢梭本人的颠倒。也正是在这样一种爱弥儿式卢梭与卢梭式爱弥儿的混合意象中,我们才可能真正捕捉卢梭的教育意图以及整部《爱弥儿》中各种隐遁的计划。  相似文献   

2.
李芳芳 《现代教育》2012,(11):124-124
《爱弥儿》又称《论教育》,是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自然教育论者卢梭的代表著作。书中阐述了卢梭对爱弥儿的教育过程,体现了其自然教育思想。顺着作者的论述,在自然教育氛围中长大的爱弥儿应该是卢梭思想的结晶,但是《爱弥儿》一书中卢梭精心培养的爱弥儿最后却以堕落结局令人颇有些费解。通过研读卢梭的《爱弥儿》以及其它相关著作,可将其原因总结为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3.
《爱弥儿》又称《论教育》,是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自然教育论者卢梭的代表著作。书中阐述了卢梭对爱弥儿的教育过程,体现了其自然教育思想。顺着作者的论述,在自然教育氛围中长大的爱弥儿应该是卢梭思想的结晶,但是  相似文献   

4.
张琳 《今日教育》2022,(2):77-80
<正>《爱弥儿》并不是一部面向大众的教育读本,而是供"精英人士"所探讨的政治方案,卢梭本人对《爱弥儿》的定位,使得我们不得不仔细研究其真正意图。其中,自然教育与公民教育是爱弥儿教育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教育可以分为遵循儿童的天性、走向自然、实现自由三个方面,公民教育可以分为公意与公民教育方案两个部分,自然教育与公民教育共同构成爱弥儿完整的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5.
《爱弥儿》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爱弥儿》,亦有译名作《爱弥尔:论教育》,是让·雅克·卢梭自认为的"我的所有作品中最好、最重要的一部"作品。该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篇关于人类天性的哲学论文,致力于探讨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政治和哲学问题,特别是个人如何在不可避免趋于堕落的社会中保持天性中的善良。在《爱弥儿》中,卢梭通过描写爱弥儿和他的家庭教师的故事,以说明如何教育出一个理  相似文献   

6.
《爱弥儿》作为一部关于人和创造人的教育著作,充斥着浓厚的自然神学色彩。教育的本义是指人的生成,是人在受教育过程中依循上帝造人意志的充分展开。围绕上帝的造人意志,卢梭在《爱弥儿》中构建了两条相互缠绕的论述路线:一是以生物形态学的方法描摹人的长大,二是以自然神意论的方式设计人的原型。前者充满一种有机论色彩,凸显教育中人的生长和涌现;后者体现一种目的论特征,规定教育中人的出生和样态。这两条相互缠绕的论述路线,构成了整个爱弥儿自然教育方案的神学底色。《爱弥儿》不是一本纯粹的教育小说,而是卢梭有意筹划的生物学神学论纲,是卢梭仿制上帝如何造人的一部新《圣经》。  相似文献   

7.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之间似乎存在某种矛盾和紧张关系。《社会契约论》以"社会"为取向,否定人的"自然状态";《爱弥儿》以"个人"为取向,强调"自然教育"。然而根据卢梭本人的教育意图,二者实际上是一以贯之的。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表面上是对"自然状态"的否定,其实是对"自然状态"的模仿:以"道法自然"的方式建立公民社会。并且,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着重阐述了对一般公民的教育(大众教育)。《爱弥儿》并非《社会契约论》的对立面,它阐述的是对公民社会的立法家的教育(精英教育)。正因为立法家对于社会的作用高于一般公民,所以《爱弥儿》的重要性高于《社会契约论》。  相似文献   

8.
从卢梭《爱弥儿》中审视生存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梭的教育巨著《爱弥儿》从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出发,对爱弥儿进行一切与生存有关的教育.生存教育成为《爱弥儿》一书中一以贯之的思想理念。本文从对卢梭《爱弥儿》中的生存教育思想的分析入手,审视我国生存教育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9.
卢梭《爱弥儿》中的教育思想使人受益匪浅,但凡事物均有双面性,卢梭不是现代教育的践行者,他的《爱弥儿》更不能穿越时空成为现代教育的模板。《爱弥儿》中许多的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但有些思想存在超现实倾向,过分美化的教育思想无益于教学的改善,本文分析了卢梭《爱弥儿》中教育思想的非现实特性,指出盲目追求会对当前教育产生过犹不及的效果,最终通过分析得出了一些教育启示。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卢梭《爱弥儿》一书中关于贫富阶级受教育的权利、男女的地位、爱弥儿和父母以及和爱人之间的关系、爱弥儿受教育的环境及进程的诠释,说明了卢梭平等自由的思想在其教育著作《爱弥儿》中存在一定的出入,折射出卢梭教育思想中也存在着不平等和不自由的观念。  相似文献   

11.
试论卢梭的现代民族国家教育思想———兼论卢梭的双重教育目的论朱旭东一、引言从卢梭全部著作的整体观上来看,《爱弥儿》是一部研究人的著作。人的研究本来是哲学中的重要问题。在认识论中,在文化哲学中都把人作为研究的重要对象。然而卢梭带给人类的独特魅力就在于,...  相似文献   

12.
《考试》2008,(5)
卢梭的《爱弥儿——论教育》是一部讨论教育问题的哲理小说。他从自然哲学观出发,通过教育爱弥儿的过程,提出适应儿童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强调教育应顺应儿童天性,即根据儿童的年龄、个性及性别实施相应的教育,以达到培养自然人的目标。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对我国的学前教育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卢梭的教育小说<爱弥儿>从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出发,爱弥儿必须接受知识教育与劳动教育.文章着重讨论劳动是"社会的人不可或免的责任",劳动在发展智力与道德品质、培养劳动观念、锻炼身体方面的价值;分析了爱弥儿选择职业的标准,劳动的主要内容及劳动教育实施的要求.卢梭的劳动教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早期萌芽.  相似文献   

14.
引言 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后仅仅五年,夏多布里昂就动笔写作比较古希腊革命与这场现代大革命的专著,他对《爱弥儿》①的评介简厄得仅两句话,其间的逻辑关联却令人咂舌:一部教育论著竟然会引领一场改变全球各族人民生活方式的大革命.谈教育的书真的能有如此能量?如果夏多布里昂的说法不错,我们就得问,卢梭写作《爱弥儿》有自觉且明确的革命意图吗?如果的确有,他又是怎样以论教育的方式实现这一意图的呢?  相似文献   

15.
顾燕 《教育文汇》2010,(9):47-48
卢梭的《爱弥儿》是一本值得揣摩的书。《爱弥儿》构思奇巧,通过叙述爱弥儿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提出应在不同年龄阶段对孩子进行不同的教育,系统地阐述了卢梭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卢梭的教育小说《爱弥儿》从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出发,爱弥儿必须接受知识教育与劳动教育。章着重讨论劳动是“社会的人不可或免的责任”,劳动在发展智力与道德品质、培养劳动观念、锻炼身体方面的价值;分析了爱弥儿选择职业的标准,劳动的主要内容及劳动教育实施的要求。卢梭的劳动教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早期萌芽。  相似文献   

17.
1907年留学日本的鲁迅在《河南》杂志连续发表了《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破恶声论》5篇论文,第一次系统地向世人昭示了他求索“改造国民精神”以“昌大宗邦”之道的致思宗趣.文章认为上述5篇论文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意趣相融、理致一贯、以人的“个性自由”为精神主脉的思想整体.这些思想,构成鲁迅独特的历史文化观和人生价值观,表达了鲁迅对既关乎全民族每一个个我生命存在之意义,也关联着整个民族存亡之道的现实而终极、终极而现实的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让·雅克·卢梭瑞士日内瓦出生,法国十八世纪启蒙运动时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主要著述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忏悔录》和《爱弥儿》等。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无论从教育思想史的角度,还是从教育实践的影响来看,不仅仅给予他同时代的人们,而且更重要的是给后代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际工作者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虽然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后果,但正如卢梭的《爱弥儿》早已被研究者公认为教育史上的少数几本名著一样,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在西方世界,占据有显著的历史地位。就此而论,卢梭的价值是不朽的。为着进一步了解和研究卢梭的教育思想,本文试图从逻辑的结构上,在三个方面,展开对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渊源和背景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正>上下两册,全套定价:73元▼卢梭系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和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孟德斯鸠、伏尔泰并称"启蒙三剑客"。他在教育上进行了"哥白尼式的大革命"。▼《爱弥儿——论教育》是卢梭构思二十载、撰写三载的不朽力作,与柏拉图的《理想国》、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并称为西方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三大教育名著。  相似文献   

20.
钟明 《文教资料》2010,(20):124-125
思想巨人卢梭在其发表《爱弥儿》一书中,系统论述了"自然教育思想",可将这一重要思想应用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其不仅仅启迪着过去,更是这个新时代的精神旗帜,从而成为解答中国现实教育问题的一把思想钥匙,成为教育工作者在新的历史时期积累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