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政治意义上讲,全国“两会”是国内政治,但从新闻传播意义上讲,全国“两会”早就打破国界,走向了国际。这不仅是国内传播,也是国际传播,而且是国际传播的重要舞台。在信息传播全球化的今天,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已经同步化,对内传播与对外传播的界限模糊化。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呈现全球传播视角,进而探询在全球传播时代对外传播过程中媒介“传播主体”的维度认知,在分析全球传播特性及其产生的对外传播形成的可能性障碍基础上,来理解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呈现全球传播如何影响媒介“传播主体”维度,并进而分析媒介“传播主体”身份构建与角色扮演难题,以期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寻找更为稳妥有效的方式参与国际对话与交流.  相似文献   

4.
2011年10月27日至28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承办的全国第二届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在南京举行.本届研讨会主题为“世界新格局与中国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会议共设“新媒体与对外传播”、“媒体国际传播发展战略”、“公共外交与国际传播”、“党和军队国际形象传播”、“新技术应用与传播”五场分论坛.本文就研讨会的一些独到观点和看法以及会议达成的共识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涂晶 《新闻世界》2012,(5):235-236
每年“两会”外交部新闻发布会历年来都是中外媒体关注的焦点,它不仅就我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国际问题发布.新闻和阐述立场,还是塑造我国形象的重要平台。本文着重分析了杨洁篪外长今年“两会”外交部新闻发布会上发言的风格和特点。  相似文献   

6.
2016年全国“两会”(以下简称“两会”)报道中,新媒体在报道中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方面均有较大提高,体现出全媒体融合报道,深度互动的特点。本文对今年“两会”新闻报道中新媒体报道所呈现出的新特点进行梳理,对新媒体传播对传统媒体和地方媒体的变革进行分析,并对不足之处提出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文化典籍大国,但远未成为文化典籍传播强国, “互联网+”时代为中国文化典籍出版与对外传播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模式.了解“互联网+”时代文化典籍出版与对外传播的特点,继而探讨互联网对中国文化典籍出版与对外传播带来的影响,析出“互联网+”时代中国文化典籍出版与对外传播策略,最大范围内实现对外传播效果,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以文化典籍为载体,传播中国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我是中新社记者,“两会”期间主要搞对外报道。会前,我看到,在北京饭店,来自港澳地区的记者包了十六、十七两层楼,这些记者所在的报社都派出二三名干将前来采访,不仅每个房间都配备了文传机,有的还带来了图片传真机。 240多名海外记者前来报道“两会”,一方面扩大了“两会”的影响,宣传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也给国内的对外宣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我们的对外报道稿件不能在这种竞争下挤入港台海外报刊,海外舆论完全没有我们的声音的话,  相似文献   

9.
对出版行业参政议政的“两会”话题进行了梳理,使读者对近几年业内上升到“两会”层面的问题有了总体的认识.总结了2009-2011年“两会”出版业提案的热点,包括文化产业发展、阅读节、城市居民阅读生活、“农家书屋”、出版体制改革、《著作权法》修订、传播传统文化等.呼吁“两会”代表继续关注文化产业投入、阅读推广,加大对出版业...  相似文献   

10.
今年的“两会”是在中国作为“全球金融风暴中一个崛起大国的角色担当”这样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召开的,由此受到了中外媒体的广泛关注。据报道,有3000多名中外记者云集“两会”,其中海外媒体记者就有800多人。报道涉及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对外关系等各个方面。与中外记者直接联系的“两会”发言人及“两会”上的新闻发布无疑是传媒竞争焦点中的焦点。  相似文献   

11.
李琳  周翔 《青年记者》2017,(9):43-44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倡议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引起巨大反响.由于国际关系背后的力量角逐和利益纠葛,中国在实施“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必须面对国际社会制造的话语困境,并力争“一带一路”话语主导权.话语的国际传播是实现国际话语权的必要手段,当前,中国的英文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进行了广泛报道与解读.针对“一带一路”对外报道,许多研究非常关注新媒体的传播和融合媒体问题,但是当前中国的对外传播最重要的仍然是理念问题而不完全是具体的传播方式和渠道的问题.①随着地方政府在对外交往中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框架中,地方政府成为推动对外合作更为直接、更具先锋开拓作用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吴姗 《新闻前哨》2010,(5):80-82
本文以新华视点“两会微博”为例,分析当前主流媒体如何运用新兴的传播手段改进“两会”报道,探讨时下流行的沟通工具“微博”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助推主流媒体打破僵局.活跃“两会”报道,希冀对国内其他媒体进行相关新闻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对外传播“金鸽奖”是浙江省唯一的对外传播政府奖。它不仅是了解浙江对外传播状况的一个平台,更是我国对外传播领域评价体系的组成部分,引领着浙江省对外传播事业的导向。  相似文献   

14.
“内外有别”是我国对外传播的重要原则之一,在我国对外新闻传播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从根本上界定了我国对外传播的特点和工作方法.建国后,“内外有别”的对外传播原则受到国际国内环境不同程度的影响,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5.
寿川 《新闻战线》2015,(7):36-37
今年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的亮点之一,是设立“中央厨房统筹组”,负责两会期间全媒体平台机制的试运行,实现新闻稿件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传播。实践证明,“中央厨房”不仅创新了策采编发的新闻报道工作机制,体现出两会报道进一步“融起来”的探索与努力,而且在内容创新、表达创新上“试水”成功,以《书话两会》为代表的“新闻美味”展示了“中央厨房”的精彩厨艺,为人民日报两会报道注入了新活力。  相似文献   

16.
王海峰 《青年记者》2016,(26):53-54
在跨文化传播背景下,我国英语新闻媒体需要以提升对外传播效果为出发点,体现出对受众群体文化需求的尊重,并体现出自身所具有的文化特色,即实现文化共性与文化个性的平衡. 英语新闻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漠视文化”现象 我国英语新闻对外传播属于跨文化传播的范畴,因此,重视文化差异、尊重文化差异是提高英语新闻对外传播效果的关键.与此同时,英语新闻也应当强调国内外受众的接受,从而确保英语新闻对外传播能够获得国际舆论支持并实现对外传播效果的提升.然而,我国英语新闻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漠视文化”现象,这种现象表现为缺乏对受众文化差异的考虑以及欠缺针对性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制约英语新闻跨文化传播效果提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对1949-2007年《人民日报》“两会”报道进行系统探讨,从其内容、形式的基本特征出发,梳理其发展变化的历史脉络,描述其现状,分析《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的时代特色和变化,并从政治、体制和社会等方面追索其变化缘由。本文力求对《人民日报》“两会”报道做出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评析,并以此为切入点考察党报新闻改革的面貌与效果,从微观角度勾勒我国政治传播的典型图景。  相似文献   

18.
“两会”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由于很多重大的法律法规,很多关乎国计民生的问题都在“两会”上被提出,被关注,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两会”。但由于人数所限,大多数公民还不能亲自到“两会”会场,这样,他们更加渴望了解会议动态,希望将自己的声音传到会场上去。  相似文献   

19.
政府对外传播的硬环境包括政府在内外互动过程中所面对的硬性背景、硬性关系与硬性牵扯、硬性压力和阻力等.硬环境是相对于软环境而言的.它对于传播主体,同样具有多重功能,可能是助力,也可能是阻力.无论环境对传播活动的作用是正面的、积极的,还是负面的、消极的,环境总是自然而然地释放能量.本文结合实证,从“相互依赖”与“交叉依赖”视角,分析了硬环境对政府对外传播的制约与传播主体对硬环境的利用.  相似文献   

20.
王成龙 《新闻世界》2011,(12):218-219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盛,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同时,我国对外传播与西方国家仍有着较大差距。本文尝试将“两级传播”理论运用到对外传播领域,以期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对外报道水平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