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语文生态课堂的提出 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现在人们所说的“生态系统”普遍指生命有机体与环境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过程,把生命的有机体与其周围的环境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其精髓是“普遍联系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认为社会是由人的实践所引起的各种因素相互制约有机联系的整体。人与自然是社会有机体的前提性因素,人与人的关系是社会有机体的基础性构成部分,要使社会有机体良性发展,就必须保持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和谐,这就启示我们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3.
一、深生态理念的特征深生态理念是在肯定人类价值高于自然价值的同时的现代“人类中心论”。深生态理念特点是:A、互相关联的全方位思想,反对人在环境中的随意想象。有机体是生物圈中一个点,有机体离开有机体之间的联系,不能独立生存。B、生物圈中任何生命形式的生存与发展的权利平等。C、提倡生物、生活、经济和文化的多样性和共生性。D、地球上所有物种、群落、民族都是平等的。E、反对污染和资源枯竭,并采取积极  相似文献   

4.
关于挥霍     
这是另一首关于时间的诗吧?不知为什么,把它与前两篇文章参照着读,总觉其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联系,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关于挥霍,巴岱仪讲了一段话:"有机体的存活,受地球表面的能量动作所决定。通常,一个有机体接受的能量都超过维持生命所需。这种过剩的能量如果无法转而供给另外的有机体成长,或者,也不能在自己的成长中被完全吸收,它就  相似文献   

5.
和谐德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和谐德育研究以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从德育要素的整体联系入手,深化多层面教育规律的研究与运用,构建德育过程诸要素之间的和谐关系,增强德育的合力,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及整体素质和谐发展。和谐德育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原理为理论基础,传承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整体和谐"、"和而不同"的思想,借鉴西方文化中"美德乃是一种和谐"、"公正即和谐"的文化思想,吸纳教育学、社会学中的和谐思想。  相似文献   

6.
通常所谓的马克思社会有机体学说是一种理论抽象,分析当代社会发展应当走向理性具体,即基于世界历史语境的"资本社会有机体"学说.资本社会有机体的生成、发展表明,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发展只能是"世界历史性的",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同样如此.资本主义社会的有机性是随着"领域分离"逐步建构起来的,表现为一种整体发展;但资本使这种发展具有对抗性、悖论性.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唯有保留资本社会有机体的文明成果,扬弃其对抗性,才有可能实现全面发展.个人发展在资本社会有机体中表现为"能力的全面性"与"普遍异化"的二律背反.对于当代中国,理性的选择就是以马克思思想为引导,立足现实,借鉴资本社会有机体中人的发展的经验,切实有效地促进入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教育本质上是为人的精神世界服务的.教师为达此目标要积极参与、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物理课中的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两纲"教育)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有机体,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要更新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两纲"教育与教学三维目标的整合,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教育本质上是为人的精神世界服务的。教师为达此目标要积极参与、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物理课中的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两纲"教育)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有机体,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要更新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两纲"教育与教学三维目标的整合,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与自然界的有机体类似,网络是一个文化有机体,它在本质上是"意识形态基因"的表达.在当代,一些西方学者提出"网络意识形态终结论",这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脱离了网络社会发展的现实.事实上,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没有终结.在网络环境下,普遍的社会变迁是意识形态生长的动力,持续的技术创新是意识形态生长的手段,广泛的文化认同是意识形态生长的路径,泛区域的空间延伸是意识形态生长的趋势.遵循这一规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发展,应积极倡导"网络主权论",兼顾网络互动中的依存与发展、网络冲突中的防控与自卫.  相似文献   

10.
学校是社会的有机体,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缩影,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和谐校园的主体,和谐师生关系与教师个体内心的和谐、同事之间和谐、学生之间的和谐、特别是与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有着内在的联系。研究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但有着鲜明的时代的政治意义,对于学校在内涵发展之路上阔步前进也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正>生态学(ecology)一词源于希腊文,其义是关于居住环境的科学。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卡尔(Ernst Haeckel)给生态学下了定义,即"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同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教学就是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教学不得不考虑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课堂的作用也在于通过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实现学生的发展。而生命个体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2.
生物学文摘     
●生态是什么生态学是研究生命有机体之间以及生命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的最基本任务是研究、认识生命物质与其环境所形成的结构以及这种结构所表现出功能关系的规律。经典生态学主要研究各类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生存条件,以及它们与生存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性,并从个体、种群、  相似文献   

13.
论生存教育对生命价值的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是由生命、生存、生活构成的有机体,在这个有机体内,生存是沟通生命与生活的纽带.教育的主旨就是要促进人的生命、生存与生活的共同发展、和谐发展.现代教育中生命价值的失落,很大原因是沟通生命与生活的中介被打破.生存教育通过教育来调整人的生存方式,化解生存困境,把握生存规律,实现生存价值,从而最终实现教育的生命价值回归.  相似文献   

14.
生存教育与教育的生命价值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家荣 《邯郸学院学报》2009,19(2):88-90,96
人是由生命、生存、生活构成的有机体,在这个仃机体内,生存是沟通生命与生活的纽带.教育的本旨就是促进人的生命、生存与生活的共同发展、和谐发展.现代教育中生命价值的失落,很大原因是因为沟通生命与生活的中介被打破.实施生存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来调整人的生存方式,化解生存困境,把握生存规律,实现生存价值,从而最终实现教育的生命价值回归.  相似文献   

15.
班级的应有内涵包括实体场域、功能主体、文化组织、学研机构等等,这样的主体富有生命,承载文化进化的任务,显露为功能性存在。把班级看做一个有机体,主体之间的关系阐明与关系建构是保障有机体有序高效运行的关键,对制度进行系统建设就是有机体内外部各单元、各结构优化的过程。在生态学视角下班级制度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有:班级内部的文化、组织、环境、活动四个方面,班级外部支持的环境,主体生命的自主优化与发展,系统评价的考评与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一、背景概述国家提出要建设"和谐社会",教育部提出建设"和谐校园",《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为学生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与健康和谐的生命环境,《上海市学校德育"十一五"发展规划》把推进中小学"温馨教室"列为"人生指导工程"中重点实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固义傩戏产生于明代中期,作为农耕文化的遗存,承载着中国文化追求和谐的价值观念。固义傩戏在自然系统、人际关系系统、有机体系统三个层面,同时取得了和谐均衡,达到了"致中和"的境界。固义傩戏不仅促成了当地村民的人格养成,而且对于社会而言,也是一种整合的力量,具有岁时"通过"与环境"重组"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欣 《教育艺术》2008,(12):58-59
民生、和谐、发展是三个密切相关的范畴。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实现和谐的基础。和谐是发展的必要条件。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更是系统的。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联系和谐与否决定了事物发展的状况,其中民生问题的解决是实现和谐与促进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张铭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14,(1):F0002-F0002,F0003
正贝尔纳(Claude Bernard,1813-1878)法国生理学家,"内环境"概念的提出者。他认为生命有机体(主要指多细胞动物)有两个环境:一个是体外环境(外界环境),一个是体内环境(内环境)。细胞周围的体液(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等)为细胞提供了一个较为恒定和适宜的生活环境,使细胞不与外界环境直接发生联系,而是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内环境之中。在此基础上美国生理学家坎农(Walter Bradford Cannon,1871-1945)提出了"稳态"的概念,认为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美国数学家维纳提出稳态是通过负反馈调节而维持其动态平衡的。从此,负反馈成为生理调节和调节控制的  相似文献   

20.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成长."教育是为人的生命(尤其是精神生命)的发展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学校将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每一个学生,以"人"为本,以"生命"为本,以"学生的和谐发展为本",让我们的教育洋溢着生命的温暖,创设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促进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