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本文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综观中国传统形式美学,提出其突出的三个特征:主观性,整体性,含蓄性。并且结合若干美学大家的理论主张,综合分析形成上述特点的原因,同时指出中国传统美学里严格地讲并不存在与西方“形式”同义的概念,只有中国传统美学里的“道”才是能与西方美学的“形式”相提并论的同一层次的概念。  相似文献   

2.
诠释与界说——中国现代随笔概念的历史性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把中国现代随笔概念置放在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中考察,注意辨析西方“essay”与中国古代随笔概念之间的异同,指出中国现代学者在“五四”后既直接承续西方“essay”的精神余脉,同时又为西方强势话语阻断的中国传统意义上的“随笔”名称重新正名,使之充当起知识生产和社会批判的重要角色,因而传统的文类被赋予了新的理念。  相似文献   

3.
不同的文化对“龙”这一概念的理解是不同的。在西方文化中,“龙”是一种身上长翅,口中喷火,面目狰狞的怪物,是邪恶和暴力的标志。在汉文化中,“龙”代表着中华民族,是权威、力量、才华、财富、繁荣、吉祥等的象征。汉语中有关“龙”的词语应有尽有。为什么汉语中会有如此之多与“龙”相关的词语?这些概念又是如何建构的?本文试图运用“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对“龙”一词在汉语中的概念作一些探析。  相似文献   

4.
一、知识结构与学习价值 (一)知识范围与结构古代中西方的传统文化主题和古代中国与西方传统文化的内容有关,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以及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和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等内容。  相似文献   

5.
自从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斐在1956年的《农民社会与文化》一书中提出“大传统”和“小传统”这一对概念后,“大传统”与“小传统”这一人类学术语对中国当下的学术格局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体现了当代中国学术发展的学科互渗.葛兆光先生《中国思想史》第一卷的理论思路即按照大传统与小传统的互动关系来展开.葛兆光早年研究道家与禅宗,侧重上层文人士大夫,随着研究深入,视野开拓,目光也就转向了民间文化.道教与佛教不只在上层精英文化中传播,更在基层民间代代传承.而过去的研究者只看到从精英到民间的过程,强调大传统对小传统的渗透.而自从接受人类学的概念后,葛兆光承认大传统与小传统问题是他在整理中国思想史过程中思考得最多的一个问题.人类学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学分制的再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中国学分制的再考察杜作润笔者曾写过一篇稿子①,提出“教育量制”的概念,并推荐使用“中国学分制”的术语。我将中国学分制比作“中国西洋参”,意在说明它应该是在中国社会文化教育的传统土壤上培育出来的一种良好的西方教学管理制度。它首先应具有近现代西方教育...  相似文献   

7.
对实现中国社会学崛起这一目的而言,只有重新认识西方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学的关系,明辨何者为源何者为流,才能找到实现中国社会学崛起的路径.中国社会学应以“群学”所代表的本土社会学传统资源为“源”,将本土学术传统之“流”与近代以来传入的西方社会学之“流”展开流与流之间的会通,立足于中华复兴的现代社会实践,进行概念提炼和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8.
在晚清,使“天下”转为“国家”和“民族”的过程构成了近代中国思想史的大部分篇章。与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一样,青年陈独秀最初主张以思想文化的启蒙来解决中国问题;而在构建“国家”(state)、“国家主义”或“民族主义”(nationalism)、“爱国主义”(patriotism)等思想概念中,却接受和消化了西方词汇及其概念思想,并渐渐从一位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变成坚定的共产主义者,最终形成以“马克思的阶级战争说”解决中国问题的主张。研究陈独秀的早期思想,特别是晚清来自西方政治词汇及其概念系统对其早期思想形成之影响,对于全面把握陈的早期思想和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发展历史,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现代性理念贯穿于中国民俗学产生和发展的整个进程之中,现代性的解构因素使得传统的“民”与“俗”的概念在现代社会面临巨大的挑战。面对这种挑战,其拯救之途也许在于重新定位现代性语境下的“民”与“俗”的概念,“重回民间”和“再民间化”,尊重并确立民俗文化在当代中国和谐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受西方语言学理论的影响,现代语言学研究中各种“本位”说接连出现,从“词本位”、“句本位”、“词组本位”到“小句本位”.“字本位”的提出者,企图换一种眼光,结合汉语特点,从汉语本身出发为汉语研究找出一条新路.它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了中国语言学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吸收了西方语言学的立论精神,试图实现中西语言学的结合和现代语言学与汉语传统研究的结合.本文回顾了语言学界和对外汉语教学界”字本位”理论的阐释和研究,对运用“字本位”理论指导对外汉字教学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近代以前,汉语“文学”一词的基本含义是学问和学术。近代以后,西方现代文学观念进入中国,但汉语中表示此概念的“文学”一词可能并非直接来自英语,而是来自日语,准确地说,是“来自西洋,路过日本”,日语用汉字“文学”翻译英语literature,汉语由日语直接借用。但日语只是借用了古汉语“文学”一词的语言形式,其意义与该词固有含义无关,故现代汉语“文学”一词实为外来词。汉语中接近西方现代文学观念的词语是“文章”或“文”而非“文学”,因此,现代汉语“文学”一词实乃一错位译名。  相似文献   

12.
1994年陈思和先生提出“民间”概念,“民间”这一概念波及整个思想与文化界,并成为许多研究者讨论的热点。重新审视这一概念时,我们发现“民间”与“广场”的提出,不过是概念的创新,是话语权力的又一次扩张,概念叙述的又一次狂欢。中国的文学需要自身的发展,而不是理论性的高唱。  相似文献   

13.
教育部新颁布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汉语课标》)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界定:“汉语是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课程”,并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强调指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应“充分体现第二语言教学特点”。可见,第二语言教学理念是《汉语课标》的核心概念。我们有必要对此“理念”认真加以研究,不断提高认识,才能在汉语教学中真正做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4.
论契约性民间法的向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契约性民间法作为市民社会的基础性规范,是隐含于市民社会经济生活背后的“法”的现实表现形式,它不仅是市民社会整合手段的操作机制,而且推动西方社会逐步走向文明与法治,契约性民间法与市民社会的法治向度具有深层逻辑关联。对于正在置身于法治建设进程的中国,研究并揭示民间法对于市民社会进而法治的建设性向度,认为促进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契约式沟通”,乃是构建中国市民社会进而法治框架的根本之举。  相似文献   

15.
书院院训——现代校训的古代先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学校特别是书院已存在校训的原型,“校训”名称近代从日本引进。“校训”名称与我国古代书院“校训”原型相结合,完成了校训概念和原型的名实统一;“校训”名称与教会大学的“motto”(校训)相对应,完成了“motto”(校训)概念的中国化和本土化。日本“校訓”概念和西方教会大学校训实体双重影响,催生了我国近代大学校训的破土发芽,使得中国古代校训原型得以明确化、概念化。  相似文献   

16.
人们一般认为,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在反思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之后,这一思想逐渐得到了全世界的响应。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其向联合国提交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OurCommonFuiture》中明确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92年6月巴西“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RioDeclarationOn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又称《地球宪章》)的发表,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由理论推向实践。1994年3月,我国国务院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了中国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  相似文献   

17.
透视历史的方法──读杨义的《中国历朝小说与文化》黎湘萍如果说“文化”是由时尚、民间传统和知识(思想)传统三种基本因素构成的一个“同心圆”,那么“小说”正是以形象的方式将三者融为一体的独特的文化载体,因为它反映了流行的文化,更体现着民间的传统和知识(思...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凯洛夫为代表的传统教学论一直是中国主流教学理论与实践发展建构的基本理论框架。近年来,西方各种课程理论越来越为中国学者所理解与接受。其中,泰勒的课程理论被公认为是西方课程探究的主要范式,被誉为“西方现代课程理论的基石”。这两种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不同,涉及的意识形态来源各异,肩负的教育使命亦迥异,因而对“课程”、“教学”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理论诠释。对这两种理论进行比较,藉此对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进行初步的梳理、整合与重建。  相似文献   

19.
梁宗岱主编的《大公报·文艺·诗特刊》(1935年11月-1937年7月)是1930年代平津文坛上一份重要的诗歌专刊。该刊有意提倡和试验“发见新音节和创造新格律”,反映了当时中国新诗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与1920年代的“新格律诗”不同,他们意在打破中国新诗惟“自由体”独尊的局面,通过发起对诗歌“格律”和“音乐性”问题的讨论和创作实践,重树一种汉语现代诗的写作策略,发现、认识并运用现代汉语自身特有的音乐性,以期形成一种兼顾现代汉语语言特征、旧诗传统、西方“纯诗”理想三者统一的“新诗”观念。  相似文献   

20.
金平傣族是一个跨中越边境而居的特殊族群(ethnic group),其民间信仇表现出十分丰富多彩的特征。本文通过对该族群民间信仰情况的深入调查和描述,试图揭示出其中灵魂多元化的信仰、“神异性权威”(charisma)和“传统型权威”(tradition)两重性民间权威等多层面的社会文化内涵。由于存在着稳定的结构、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及存活的反思性空间,代表着所谓“小传统”的那些活生生的民间仪式及其活动,将会在金平傣族社会中持续不断地展演下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