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士绅集团在传统社会中具有鲜明的特性、独特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他们作为君权政治体系支持者、官僚系统输入者、地方政务协助者和基层稳定维护者,是专制王权体系的中坚力量。然而,面对晚清"几千年未有之变局",士绅集团走向分化。他们由"旧绅"变为"新绅",由士绅变为权绅,由缙绅变为绅商,由乡绅变为城绅,由"明绅"变为"劣绅",最终蜕变为反对专制王权的强大力量,挖空了王权政治的统治根基。  相似文献   

2.
徽州绅商早在明清时期已经形成,这是商、绅合流的产物。徽商通过捐纳或捐输等途径转变为绅商,并由此在地方获得权威和民众认可,而近代的绅商,往往借助商会等组织提升自己的权威。徽州绅商推动了明清徽州士绅社会的建构,特殊的绅商身份也有助于商业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但是,这一特殊的身份又强化了徽商的封建性,从而阻碍了徽商向近代的转型。  相似文献   

3.
“翼教”派略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史学界对“翼教”派的评论多持贬议,认为“翼教”派士绅顽固守旧,反对变革,与维新派之争完全是权利、利益之争。实际上,“翼教”派与维新派之争主要是学风、学理之争。“翼教”派士绅是不反对变革的,问题在于如何变,变到何种程度。对此,他们只主张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坚决反对学习西政、西教,不愿推进社会意识形态的重建,仍继续着洋务派的旧梦,这可以说是“翼教”派变革思想的致命缺陷。  相似文献   

4.
北洋时期无锡的绅权得以扩张,地方精英们借助自治组织与商会等公法团体掌管了地方管理大权,成为社会权力群体。当时中国基层社会的管治模式已由传统的政府为主、绅士为辅,变为绅商为主、政府为辅。绅权的扩张给了地方精英们更大的施政平台,但也给全国政权的稳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北洋时期始终未能解决政权、绅权与民权的平衡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以推翻君主专制体制、创立民主共和国为目标,与君主专制共生的绅权,本应成为革命的对象。然而,一方面,清末新政与宪政的推行,使士绅群体发生分化,新一代士绅因时适变,逐渐取代老一辈守旧士绅,在全国、省级以及州县地方的各级政治舞台中显露头角,或者成为活跃于通都大邑的立宪派名流,或者成为在州县经办新政与地方自治的开明士绅,在各级地方社会,他们远比革命派具有更广泛与更深的社会根基;另一方面,由于革命派自身的局限以及内忧外患的威胁,他们亦宁可与在革命中随机应变的士绅妥协,以谋求迅速稳定社会秩序。因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士绅不仅度过了武昌起义后席卷全国的革命风暴  相似文献   

6.
杨涛 《文教资料》2008,(34):66-67
张之洞在清末于广东最早铸造银元,最初以七钱二分重为单位并在"庚子之变"前坚持此议."庚子之变"后张之洞却主张铸一两单位银元,坚决反对户部与绅商七钱二分为单位的主张.这一变化的原因既有反对西方侵略的进步意义,也有维护地方与个人政治、经济利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保浙会是戊戌时期的一个重要学会,是由陈虬等在京参加会试的浙江举子倡议设立,但由于福建道监察御史黄桂鋆的弹劾及浙江举子孙灏的攻诘,被迫解散。以往学者普遍认为保浙会为保国会的分会,系在康有为的影响下创办。事实上,保浙会的创办一方面是由于江浙地方绅商的鼓动,另一方面与陈虬的维新变法主张密切相关。保浙会名称虽与保国会相似,却并无隶属关系,且与保国会在内容与主张方面有较大差异。进而言之,陈虬等江浙地方士绅的变法维新主张与康、梁一派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8.
李道平是清代湖北安陆著名学者、士绅,除从事学术研究外,他曾赈济本地灾民、修复儒学机构、修撰地方史料,举办、参与了多项地方事业。在这些地方事业中,李道平常常发挥主导或骨干作用,得到了士绅阶层的广泛参与,使得他们履行了道德追求、巩固了之间的交谊、加强了心理认同并深化了地域归属感,形成了颇有影响的基层文化交际网络。因学术及地方事业的突出贡献,经地方士绅提名和多级政府审核,李道平最终在去世后得以入祀湖北乡贤祠。其入祀过程体现了清代士绅阶层在地方权力运行中的影响,以及中央政府对基层政权控制的加强。  相似文献   

9.
殷芬 《当代教育科学》2007,(5):64-66,73
1980年代起,法国政府陆续将一部分教育权力下放给地方各级政府.中央政府保留了课程权、教师培养和雇佣权、评价权,地方拥有组织教学和选择教学法的权力。法国各界对分权的反应不一.当分权影响自身利益时,纷纷抵制分权,但法国政府对分权的决心并未受到影响.因此法国的教育系统震荡在分权与集权之间。  相似文献   

10.
1917年夏,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场北洋军阀内部的权力之争,总统黎元洪与国务总理段祺瑞之间矛盾激化,形成“府院之争”,导致张勋复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那么“府院之争”是怎样演变的呢?美国与日本在其中又分别扮演了什么角色呢?府院之争的发生,虽然是当时各派政治力量的分化、组合的结果,但就个人来说,是黎元洪与段祺瑞之间权力斗争的结果;就集团利益来说,是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之间的争权夺利。其实黎元洪与段祺瑞之间的权力冲突由来已久。早在袁世凯时期,黎元洪与段祺瑞之间就已构恶了。当时黎元洪是中华…  相似文献   

11.
清末地方官制改革与辛亥革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方官制改革是清末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使清朝地方官制发生了较大改观,成为向近代化转型的开始,但是,由于改革又是对中央与地方利益的调整,所以,其影响早已超出了单纯机构和职能调整的范畴,引发出新的问题,改革中对地方督抚现有权力的触动,形成了中央与地方的尖锐矛盾,改革对地方士绅的吸纳,助长了士绅的参政和地方意识,其结果是造成督抚与士绅在心理上对清政府的背离,它扩大了辛亥革命的基础,也有利于辛亥革命的发生和成果的稳定,但另一方面,地方官制改革时期所扩张的地方主义势力,也带到革命后的地方政权之中,从而给南京临时政府内部带来了不稳定因素,成为辛亥革命胜利成果得而复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中,士绅是官民之间的桥梁,充当着十分重要而突出的角色。他们的地方社会担负着很多职责,其中重要的是“视自己家乡的福利增进和利益保护为已任”。具体一点就是美国名学费正清所指出的:中国帝国时期,士绅要人们的现是承办地方的公共工程和慈善事业。其中,士绅对发展教育是犹为关注的。晚清时期的士绅就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兴起办学热潮,对此,已有人论及。本拟对抗战时期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中开明士绅对发展教育所做的贡献,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清代江西宾兴组织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嘉庆、道光时期,各地兴起了资助士子参加科举考试的组织,即通称的"宾兴组织"。江西宾兴组织颇为发达,其资产的来源一般有官拨产业、士绅捐资、商人捐资、大众派捐等形式。但宾兴资产多用于增殖,即以生息银钱资助士子,其方式主要有置产收租、发典生息两种。地方士绅在宾兴组织的设立和管理中起着主导作用。宾兴组织的涌现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社会结构和社会控制方式出现的某些变化。  相似文献   

14.
晚近以来,苏北在整个国家区域地理中逐渐处于被边缘的地位。辛亥革命前后,苏北士绅策划"光复"、响应起义、参与地方秩序重建的努力,为苏北各地的独立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社会资源。苏北士绅在辛亥革命中表现出的守旧与革新是中国近代士绅心路历程与人生抉择的缩影。  相似文献   

15.
太平军兴后,为筹措军费,胡林翼百计罗掘,对湖北的盐税、厘金等财源进行整顿,其中绩效最著者当属厘金。胡林翼整顿厘金因何绩效显著?《清史稿》称时东南各省皆抽厘助饷,惟湖北多用士人司榷,核实无弊,研究者多认为由于士绅较胥吏廉洁,使贪污舞弊现象减少。地方士绅参与税赋征收并非始于胡林翼抚鄂之时,有清一代,各地均有劣绅勾结胥吏把持征榷的情况。士绅并不比胥吏更具同情心,尽管胡林翼对厘金局员多加限制,各地不法事件仍时有发生,核实无弊显系溢美之词。胡林翼去世后,湖北政治局面虽动荡不宁,厘金收入却保持稳中有升的趋势,可见收数增减并不简单取决于局员操守清浊。用士人司榷的本质在于,对比由吏部任命的州县官员,没有实职的士绅既易驾驭,亦可随意改委,更有利于督抚向下掌控财权。胡林翼通过设局委绅,将抽厘之权由州县收归督抚,破除了官、吏、绅利益一体化,改变了过往钱粮征解过程中因层层递解而被挪用侵蚀的局面。对于湖北各地出现的绅权扩张倾向,胡林翼采取了坚决抵制的态度,厘局中士绅的权限被严加监控,不过是充当督抚属员。其后,各地督抚亦如胡林翼,向下揽权,紧握以厘金为代表的大宗财源,构成了督抚专权的财政基础,改变了清代以中央为主导的财权结构。  相似文献   

16.
金树仁统治时期,他应哈密维吾尔族人民"改土归流"的请求,及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未加缜密调查,遽行改革,举措失当,引发哈密事变。此次改革的原因看似表面,但其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中央与地方的权利之争。  相似文献   

17.
美国总统与国会之间的战争权力之争在建国伊始就已拉开序幕,国会在争夺战中鲜有作为,而总统多主动出击,战争权不断扩张.经过两次世界大战,总统战争权急剧膨胀.而国会在一战结束后竭力限制总统战争权扩大,二战结束后却将战争权拱手相让,以至20世纪70年代总统战争权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相似文献   

18.
居于乡村社会的士绅将地方社会救济视为自己的职责。他们不仅捐助灾荒、战乱,而且救济婚丧等一切地方事务。在参与方式上,他们或襄助官府救助,或以个人力量直接救助灾民。但总体上看,士绅对乡民的救助力度远远小于官方的赈恤。从时效性来看,士绅的救助因为减少了官府的申报等中间环节,无疑效果更为积极。最后,在清朝后期,士绅对地方社会的救助远远多于清前期,这也与中后期国家财政紧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尽管过度竞争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总体而言,其在实践中主要表现在竞争过度和竞争无序两个方面。过度竞争现象的形成既与地方政府作为利益主体、经济主体与管理主体的身份与角色密切相关,也与现阶段政绩考核制度缺陷的存在及地方政府所拥有的经济调控权的扩大有着极大关系。为改变此状况,现阶段有必要改革和完善权力运作机制,科学、合理地界定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权力界限;同时建立和实施有效的"利益分享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以及建立与完善科学而规范的政绩考核制度。  相似文献   

20.
贾勇宏 《教育科学》2008,24(2):29-33
教育政策的执行是政策推行者与接受者之间利益博弈的过程。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特点使村民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与冲突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利益不同,地方政府与村民作为两个独立的利益主体以"讨价还价"形式出现的政策博弈就在所难免。协调双方利益冲突的关键是要适度满足村民的正当利益,实现利益均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