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研究目的:对中国女子皮艇队第17届亚运会赛前7周的“微缩大周期”训练结构特征进行系统分析,为总结高水平运动队微缩大周期训练模式特征提供实证依据。研究方法:跟踪测试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等。结论:7周“微缩大周期”整体训练量呈现“前高后低”的“赛前减量”特点,但水上训练减量的时间点比陆上训练更加推迟;有氧能力训练量呈现“前高后低”以及逐渐增加训练课次而缩短单次课训练距离的特征;耐酸能力训练呈现先逐渐上升,再逐渐下降的趋势;速度能力训练量呈现逐渐上升再波浪下降的趋势;有氧能力、混氧能力和速度能力主要通过单人艇进行训练,耐酸能力主要是通过双人艇和四人艇来进行等。  相似文献   

2.
跟踪记录了我国皮划艇激流回旋队备战2008年奥运会的3名重点运动员2007—2008年冬训6个月的训练内容和训练负荷,并进行了4次耐力测试和2次力量测试。测试结果反映3名重点运动员有氧耐力能力和力量能力得到提高,负荷分析结果显示此冬训期间重视了低强度有氧耐力训练,有效实现了传统力量训练和核心力量训练的互补性和独立发展性。  相似文献   

3.
足球运动员耐力训练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秦志辉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1):136-137,144
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并结合多年的足球教学与训练中的总结,对我国足球运动员耐力训练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研究表明:足球运动员耐力训练应从有氧耐力训练入手,无氧耐力训练应建立在良好发展的有氧耐力过程的基础上;应根据足球运动能量供给的比例、不同训练周期或训练阶段的任务确定有氧与无氧耐力训练的比重;足球运动员耐力训练的方式应更接近于足球比赛实战的情景;通过对12min 跑的跑距和血乳酸值的分析综合进行评价才能更客观地反映足球运动员的有氧耐力水平.  相似文献   

4.
我国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赛前生理生化指标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备战2008年奥运会的国家女子自由式摔跤队39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运动员赛前训练过程中血乳酸、血尿、血氨、睾酮及皮质醇等生理生化指标的测试和分析,全面把握和概括运动员赛前训练负荷内容及结构的特点。结果表明:赛前训练常用的实战和模拟实战训练强度是增强专项有氧耐力的有效强度;教学比赛的强度是有效的耐乳酸训练的有效强度;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的一个完整赛前训练在4~6周之间;赛前训练负荷安排总体上呈现训练强度增加,训练量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全球视角分析儿童青少年有氧耐力的变化趋势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提高儿童青少年的有氧耐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Web of Science、PubMed、ESBCO、中国知网(CNKI)4个数据库检索,检索截止日期为2020年4月30日。结果:30篇有氧耐力相关研究被纳入分析,共纳入了15个国家6 613 795名5~19岁的儿童青少年。53年来,有35 324名儿童青少年的有氧耐力呈现上升趋势,6 566 338名呈现下降的趋势,12 133名不变。我国儿童青少年有氧耐力:1985—1989年,所有年龄段儿童青少年的有氧耐力呈现小幅上升的趋势;1989—2009年,所有年龄段儿童青少年的有氧耐力开始较大幅度下降;2009—2014年,大部分年龄段呈现出止跌回升的趋势。结论:儿童青少年有氧耐力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提示需要定期监控儿童青少年的有氧耐力,并采取积极主动的干预措施以及政策方针。同时,应注重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的协同发展,有效提高儿童青少年的有氧耐力。  相似文献   

6.
军事五项女子4 km越野单项是以有氧代谢为主,高度体现混氧代谢供能的特征;机能特征主要表现为比赛强度对运动员不造成运动性疲劳,可安排高于比赛强度和运动量的训练;训练学特征主要表现为越野能力及训练在军事五项处于核心地位,越野变速跑能力是越野专项能力构成的核心,训练着重提高有氧能力、混氧能力、绝对速度和专项耐力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针对体操重点运动员何可欣冬训减控体重的阶段训练需求,通过不同训练方式的尝试,寻求符合个性化特点的减控重辅助手段,最终达到身体素质提高的有力方面大于体重增长带来的不利影响的目的。方法:围绕何可欣冬训三个阶段进行体重控制。第一阶段:正常专项训练外辅以最大脂肪氧化强度的有氧运动及针对性的力量训练,同时定期进行机能监测并适当补充运动补剂。第二阶段:以局部力量耐力循环训练为主进行辅助训练。第三阶段:采用太空舱运动跑台训练,进一步减小体脂百分率,控制肌肉的快速增长。三个阶段运动员均保持限制性饮食。结果:第一阶段经过膳食控制和有氧训练,何可欣体重、体脂肪率、脂肪重量均有所下降,基本达到了预期减重效果。第二阶段,经过春节假期,运动员体重、核心力量均出现一定增长,力量训练和饮食失控是运动员体重增长的主要原因。第三阶段,运动员肌肉总量、脂肪量均有一定的下降,但核心力量仍高于干预前,基本满足教练组的训练实践需求。结论:以限制性饮食和符合运动员个性要求的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为干预手段,对生长发育期的体操运动员体重控制有一定的辅助作用;生长发育期的体操运动员,在关注体重控制的同时,应适度加强身体素质薄弱环节的训练,使身体素质的增强优于体重的增长;生长发育期的女性体操运动员的身体成分和肌肉力量水平对训练实践有着重要意义,其测试与评估体系有待进一步研究加强。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现场调研、录像分析以及专家访谈等方法,重点从技术和体能两个方面对国家网球队训练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研究认为,技术上需加强对网球运动员各种"组合链"技术转变能力的培养,应从技术的衔接和串编能力来进行训练;力量训练应处理好核心力量与传统力量训练的比例关系,重视关节养护性力量训练;灵敏、协调与技术动作存在极大的关联,主张在扩大灵敏协调性训练比例的同时,还应注重极限强度下的技巧性训练;另外,针对网球项目的有氧与无氧比例问题,应实现有氧训练的基础性训练作用,突出无氧训练的高强度性(即体现"两极化"模式),合理搭配两者的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9.
利用“脉搏转折点”测定无氧阈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大吸氧量早已被人们认为是评定中长跑运动员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近来有人建议用有氧阈和无氧阈作为评定持续运动能力的指标,并作为开运动处方的依据.根据skinner的假定模式,在进行逐级增加运动强度的运动试验时,会出现三个不同的时相,时相Ⅰ为有氧阶段;时相Ⅱ为从有氧到无氧过渡阶段;时相Ⅲ为无氧阶段及两个阈值,即有氧阈和无氧阈.各时相的特点如下:有些调查研究者建议,以不伴随血乳酸浓度逐渐上升的最高运动强度来预测耐力运动员的训练水平,比用VO_2max要  相似文献   

10.
优秀男子赛艇运动员的训练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赛艇训练周期中的训练特点,对中国国家队15名男子公开级赛艇运动员,在整个赛艇训练周期内记录每周训练计划,对评价赛艇运动员的某些专项运动能力指标如乳酸阈功率(AT4)、测功仪2 000 m最大做功成绩及水上2 000 m模拟划的成绩进行了规律性的多次测试.结果表明: 1)男子公开级赛艇运动员各训练周期的运动量和强度等级的分配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冬训后正常训练达到172 km/周,有氧训练比例平均是89.65%.2)在整个训练周期内,乳酸阈功率明显提高,测功仪2 000 m最大做功成绩不是一个渐进的上升过程,而是一个曲折反复的上升过程,水上2 000 m模拟划成绩变化由于受到风向影响缺乏规律性.乳酸阈功率(AT4)、测功仪2 000 m最大做功成绩多次测试结果表明,通过一个训练周期训练,运动员训练效果和专项运动能力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国际上有关有氧耐力训练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热点,对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收录的2005-2014年有关有氧耐力训练的1 319篇文献,采用文献资料法、文献计量学方法和专家访谈法探测现阶段国际有氧耐力训练研究现状与热点.结果显示:国际上有关有氧耐力训练的研究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发文量最多的国家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法国,占相关文献发文总量的48.44%;研究机构以各级各类大学为主,尤其是瑞士的苏黎世大学.有关耐力运动员心脏的论文是本领域的热点文献;运动成绩、骨骼肌、神经、力量、新陈代谢、运动员心脏、疲劳是研究热点,其中运动成绩是人们尤为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女子400m栏运动员宋英兰力量训练尝试,表明力量训练在准备期中,占总训练量的40—50%较为合理;一般力量、最大力量、快速力量、速度力量耐力、专项力量分阶段进行,有机结合;完成动作的速率在力量训练中尤为值得重视和认真对待;力量训练要科学组合,避免训练方法单调,破坏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针对性的四周有氧耐力训练,观察游泳运动员阶段训练前后个体乳酸阈和机能变化状况。方法:8名男子自由泳运动员作为受试通过7×200 m递增负荷试验测试个体乳酸阈,据此安排四周针对性的有氧耐力训练,阶段训练后测试个体乳酸阈。结果:1)个体乳酸阈值由(3.79±0.42)mmol/L上升至(3.92±0.61)mmol/L,个体乳酸阈对应的泳速由(1.48±0.08)m/s提高至(1.50±0.03)m/s,差异具显著性(p<0.05)。2)血乳酸—泳速曲线发生明显右移。结论:游泳运动员在四周有氧耐力训练后个体乳酸阈值升高,机体有氧代谢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14.
力量和耐力组合训练生物分子适应机制及现实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力量训练和耐力训练对人体表型的影响不同。长期力量训练能促进肌肉激活和肥大,提高肌肉最大收缩能力,耐力训练则增加线粒体的密度和肌纤维氧化能力,从而整体提高最大摄氧量。但是,在同时提高外周肌肉肥大和肌肉有氧氧化功率时(力量和耐力组合训练),可能会抑制肌肉肥大。动物实验表明,这些潜在分子干扰机制涉及与力量训练相关的雷帕霉素复合物1(mTORC1)信号通路以及耐力训练相关的5’-AMP依赖的蛋白激酶(5’-AMPK)和Ca2+/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信号通路。由于力量和耐力组合训练的变量较多,目前对于人体实验是否存在信号途径间的干扰现象还未得到证实,但从组合训练实践看,高水平运动员在训练后期更倾向于避免同时发展外周的局部肌肉肥大和有氧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我国优秀短道速度滑冰运动员有氧和无氧耐力素质能力的现状和特征,及其在训练中的主要体现。方法:以22名我国优秀短道速滑运动员为测试对象,在训练周期开始阶段及年度训练强度课及比赛后,采用气体代谢和血乳酸测试方法对运动员进行无氧阈、最大摄氧量和最大乳酸耐受值等指标测量。结果:无氧阈时期的心率值男女队员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与参照值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无氧阈时期的摄氧量值男女及与参照值比较未出现差异;最大摄氧量值低于国内外优秀耐力运动员,与国内同项目研究结果无差异;最大乳酸耐受力值较高,男女无差异,高于参照值(p<0.05),训练中主要以速度耐力滑和速度强度滑为主。结论:我国优秀短道运动员的无氧阈(VT)值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是最大摄氧量能力并不突出;优秀短道运动员具有较高的无氧糖酵解能力,训练中主要是以冰上速度耐力和速度强度训练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采用调查、文献资料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国家帆板队大周期体能训练计划进行研究,旨在为帆板教练员和运动员体能训练提供参考。研究表明国际帆板运动竞赛规则发生变化对运动员体能提出新的挑战;训练负荷应以帆板所需的专项负荷变化为依据,体能大周期训练计划的5个阶段性计划依次为适应性训练→增肌训练→功能性力量训练→水上专项力量耐力训练→体能状态调整训练;有氧是体能的基础,有氧练习需要定量化;帆板体能训练需结合水上专项技术特点,注重核心力量训练、有氧训练、小关节力量训练尤其是足部趾关节的力量;无氧训练每周不超过2次。  相似文献   

17.
优秀中长跑运动员的速度特点及其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问法和优秀中长跑运动员的数据统计,对当今中长速度特点及其训练进行研究得出:1)运动员的全程速度明显提高,呈现两头快,中间稍慢的速度特点;2)重视运动员的起始速度与最后冲刺速度的训练;3)通过增加无氧乳酸训练、混氧训练来提高运动员的途中跑速度和骨肉代谢能力;4)重视运动员的力量耐力训练;5)重视运动员的营养与恢复。  相似文献   

18.
“木桶模型”和“积木模型”是竞技能力结构的“双子模型”,通过对12名达到运动健将水平的男子中跑运动员的训练和竞赛进行研究,指出建立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模型,构建男子中跑专项主导竞速能力,高度重视多种竞速能力的协调发展和互补作用;提高个体乳酸阈水平,利用血乳酸控制专项速度能力训练,提高血乳酸的产生能力和耐受能力;建立运动员全程速度结构和适宜节奏的概念,充分发挥已经获得的专项速度竞技能力,建立起合理的全程速度训练新理念;在一定有氧耐力训练的基础上,应不断增加混氧、无氧代谢供能能力的训练(组合训练)。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对军事五项队员进行了系统的血红蛋白、血尿素测定,并在专项训练周期前后采用跑台进行有氧能力测定。结果表明,血红蛋白的升降值与训练量、强度相关;军事五项运动员血尿素安静值男子显著高于女子(P<0.05),专项考核后恢复值男女均偏高;专项能力训练提高有氧能力明显,其中男子上升显著(P<0.05)。从而提示了血红蛋白、血尿素可作为评定运动员机能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20.
散打运动中的耐力和有氧训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7场市级以上比赛和近500人次运动成绩的询问、调查、观察基础上,分析了耐力及有氧训练在散打运动中的作用和对运动成绩的影响,指出尽管散打运动以无氧供能为主,但有氧耐力和有氧训练的加强,不仅能提高散打运动水平,在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而且还能有效防止运动伤害。因此应重视散打运动中的有氧耐力和有氧训练,并对此提出了具体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