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大地震.这对曾经"带着镣铐跳舞"的中国新闻人,无疑也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媒体大检阅.国内媒体在这次特大灾难报道中把蓄积了几十年的新闻理想释放得淋漓尽致,及时、准确、全面地报道了地震灾区的真实情况,赢得了国内外广泛赞誉.其间,中国新闻人也用实践谱写了一曲中国媒体新闻创新的交响乐章.  相似文献   

2.
侯森 《记者摇篮》2009,(6):20-20
虽然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已经发生一年了,但回想灾难发生之后,媒体速度之快,报道之全面,内容之深刻,是历次灾难报道中没有过的。但是,在众多报道中,一些媒体和记者违背新闻伦理、缺乏人文关怀的现象仍然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是建国以来破坏程度最大、受灾范围最广的一次灾难。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媒体在第一时间进行全景式、不间断的报道.在报道的时效性、报道视野与主题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汶川大地震的报道实践对进一步做好突发性事件、灾难报道做出有益的探索,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4.
任冬梅 《今传媒》2009,(9):95-96
灾难性事件作为突发性新闻,其社会关注度极高,也是各家媒体竞相报道的重点."5·12"汶川大地震更是对国内媒体灾难报道的一次考验.灾难报道极易对受害人及相关人员造成伤害和二次伤害,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此,灾难新闻的报道应该"以人为本",体现出应有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5.
人文关怀视野下的灾难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国内各媒体都第一时间公布了灾情的发生、发展状况以及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奋力救灾的感人场景,在客观、及时报道新闻的同时,还广泛宣传了灾害常识和自救方法,体现出强烈的人文主义关怀精神.唐山大地震时的那种"三多三少"的倾向得到改变,由于传统的灾难报道观念的束缚,我国的新闻媒体在灾难新闻的报道上往往存在这样的倾向,即多正面报道,少侧面报道;多报道领导,少报道群众;多关注群体,少关注个体.新闻中虽然也能看到党中央和各级领导对灾区人民的关怀,但这种关怀是一种政治关怀和物质关怀.考察这次地震灾难报道,人文主义关怀精神一直渗透在各媒体的报道之中.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我国新闻界"报喜不报忧"的思维定势,让几乎所有主流媒体对灾难报道讳莫如深,即使面对灾难新闻,也多着眼于"灾难不是新闻,抗灾救灾才是新闻"①这种有救少灾的原则进行报道和处理。然而,这次汶川大地震,媒体没有刻意用大量篇幅来唱英雄主义赞歌,反而更多地以被救者为  相似文献   

7.
“5.12”汶川大地震检验了中国政府的执政能力,也检验了中国媒体的公共责任和舆论传播水平。在这场与大自然的生死抗争中,广播作为现代媒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显示了巨大的传播优势和存在价值。面对灾难,主流媒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及时、准确、全面地报道权威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不仅是关乎民众生命与财产的巨大灾难事件,而且是重大的突发新闻事件,它不仅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与危机管理能力,同时也挑战了媒体的报道速度与能力.这场大灾难的报道在报道理念上有所突破,既体现了"抗震救灾"的传统宣传理念,又强化了凸显事实的新闻理念和以人为本的危机公关理念.  相似文献   

9.
日本3.11大地震因其震级高、次生灾害多,影响力大,成为我国各级媒体争相报道的一个新闻事件。中国电视媒体在经历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多次灾难报道的锤炼后,对灾难新闻的报道能力如何?本文通过对央视《东方时空》一个月间的样本进行新闻叙事学的内容分析,归纳出其"平台、悬念、责任"的电视灾难新闻报道理念,"日本3.11地震——一场全人类的灾难"、"日  相似文献   

10.
李红红 《新闻世界》2009,(4):99-100
灾难新闻可直观地理解为是对天灾或人祸的报道。而如何将灾难新闻做得具有美学高度一直是新闻界探讨并不断实践的重要课题。“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国内媒体的报道得到了空前的高度认可,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本文以5·12汶川大地震为例,就灾难新闻的视觉传播美学意义进行探讨并对如何实现灾难新闻视觉传播的“美”给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新闻图片的悲剧处理——汶川大地震图片报道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灾难性事件几乎涵盖了新闻价值的所有要素:突发性、显著性、异常性、重要性、接近性、人情味等。在灾难报道中,新闻图片的选择与使用体现着一份报纸的风格与办报理念,醒目地传递出该报的采编策划能力、议程设置倾向、媒介伦理把握及审美趣味和人文关怀的深度。本文从新闻图片入手,分析报纸对今年汶川大地震的新闻图片报道。选取地震后  相似文献   

12.
灾难新闻可直观地理解为是对天灾或人祸的报道。而如何将灾难新闻做得具有美学高度一直是新闻界探讨并不断实践的重要课题。“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国内媒体的报道得到了空前的高度认可,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本文以5·12汶川大地震为例,就灾难新闻的视觉传播美学意义进行探讨并对如何实现灾难新闻视觉传播的“美”给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上海外滩发生踩踏事故后,各方媒体对事故进行了较为及时、全面的报道,有效地发挥了传播信息的作用。然而,在新闻伦理方面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在灾难报道中,媒体从业人员要遵守新闻伦理规范,既要保证新闻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又要尊重受害者隐私,以人为本,避免对其家属造成二次伤害。  相似文献   

14.
作为“人”的记者:灾难情境中的新闻伦理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雄 《视听界》2008,(4):31-35
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给中国的记者们设置了一个令人压抑的灾难性采访——报道情境。地震不仅震撼着全体国人的心,也震撼着我们对媒体。记者.新闻伦理等基础问题的认知。记者是特殊的职业工作者,他们担负着向全国人民报道地震全过程的重担;与此同时。记者和他们的报道对象一样,也是有血有肉的人。这样,一系列问题便浮现出来:记者如何在灾难性情境中从事新闻报道?当“记者”和“人”的身份发生冲突时,如何权衡和取舍?汶川大地震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新闻伦理在特殊情境中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新闻价值和新闻伦理冲突的表现 资讯时代,媒体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媒体为了在竞争中获胜,个个都"削尖脑袋"去"出新".所以,对于灾难事件的报道已不满足于"正常化",而是走向挖掘灾难事件中的"非常态"和边缘新闻的极端,陷入灾难性新闻报道的误区:  相似文献   

16.
韩亚空难发生后,包括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在内的各种媒体各展所长,及时、快速、多样地发挥了信息传播的功能,然而,在新闻职业伦理和素养方面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国外一些媒体和从业人员缺少自律、对他国灾难幸灾乐祸、国内一些媒体和从业人员在空难报道中存在价值观偏颇等人文素养欠缺,以及少数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和新媒体则表现出人为地将灾难神秘化、灵异化等科学素养欠缺等问题。在灾难报道中,媒体和从业人员有必要准确把握灾难报道的根本目的,强化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7.
日前,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梁衡针对汶川地震对媒体带来什么样的启示撰文说:"5·12"汶川大地震后,国内外只有一个呼声:抗震救灾。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各种报道,传递灾情也汇聚人心,让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众志成城、万众一心。  相似文献   

18.
汶川地震的讯息,在第一时间被及时传播出去,使更多的人与灾区同胞血脉相连.同呼吸.共命运,更凝聚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关注和支援.对此.各路媒体功不可没.但是.在整个救灾报道过程中.一些媒体不时萌发的"造新闻"恶习,却也造就了诸多"新闻败笔".令人甚感不适.  相似文献   

19.
当祖国遭受一场人间灾难时,四方媒体也纷纷出动.从四川卫视、央视到东方卫视、湖南卫视、重庆卫视等几乎所有内地电视台都进行了汶川大地震现场电视直播,当然,港澳台电视机构也不例外.其规模之大、节目策划之快、持续时间之长都是破天荒的,同时.汶川大地震直播也宣告了我国电视新闻直播报道策划新时代的到来.然而,在众多汶川大地震直播节目中,哪个电视台新闻报道策划得最为精良、社会传播效果最好、收视率最高呢?本文拟从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策划的角度给它们一些品评和甄别,孰优孰劣,自见分晓.  相似文献   

20.
新闻消费主义与新闻专业主义的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中。新闻消费主义与新闻专业主义之间的冲突似乎越来越激烈,这一点在汶川大地震的灾难报道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新闻报道形式软化、新闻报道内容的雷同昭示了新闻消费主义对新闻专业主义的消解。当然,这两种理念并不是完全不可调和。我们可以通过制订法律规范媒体的行为和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来缓解两者之间的矛盾冲突.找到两者的平衡点.使得两者在彼此的对峙抗争和渗透融合的过程之中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