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文从清末立宪思潮与清政府预备立宪活动的历史背景出发,认为立宪思潮及清政府预备立宪活动是地方自治思潮得以高涨的重要条件。揭示了当时地方自治思潮高涨的诸多表现;概括了地方自治思潮高涨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2.
在清末,随着清政府对地方社会生活领域控制和民间结社限制的放松,在一些政治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市民社会化的趋势。此后,清政府在推行新政“立宪”的过程中又启动了地方自治运动,促使地方控制政策发生了新的变迁。  相似文献   

3.
清末新政时期,县以下实行“城镇乡”地方自治.对于“城自治”区域的划分,《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虽然规定“凡府厅州县治城厢地方为城”,但对于何者为“厢”,厢区应该如何划分,却并未予以详细说明,最终致使一些县在城厢自治区域的划分上费尽周折.清末武阳“城自治”区域划分过程的艰难与反复,即充分展示了城乡双方所能够利用的各种制度空间及其背后运作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4.
清末地方自治思潮是清政府力图挽救风雨飘摇状态的一种尝试.虽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却未能挽救苟延残喘的清政府.但是其中的很多思想和教训却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政治进程,供后世借鉴学习.  相似文献   

5.
清末东三省谘议局与地方公署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庚子之变”后 ,清政府为维持其统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统称为清末“新政”。宪政改革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从清末宪政改革的成果看 ,主要是在中央成立了资政院 ,在各省成立了谘议局。中央资政院、各省谘议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立法机构的雏形已经产生。这一新的立法机构诞生后能否行使自己的权力 ,能否对作为执法机构的地方公署起到监督作用 ,能否对宪政改革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关系到清末政治改革的深度和广度。为充分了解清末东三省谘议局与地方公署的关系 ,本文拟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探讨。(一 )关于清末谘议局与地方公署的关系 ,…  相似文献   

6.
商人之所以成为近代南浔地方自治建设的最积极的推动力量,既因为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在客观上促使商人成为南浔地方政治生活的主角,进而使其获得了推动南浔地方自治建设所需的路径依赖,又因为近代上海地方自治运动对商人推动近代南浔地方自治建设产生了直接的辐射效应,还因为清政府倡办地方自治为商人推动近代南浔地方自治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在商人的积极推动下,近代南浔地方自治建设具有三个特点:以兴办地方公益和公共设施为主要内容;地方自治的正式领导机构随着清末民初宏观政治形势的演变而演变;以商人社团为地方自治的非正式领导机构。  相似文献   

7.
袁世凯与清末天津地方自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期间 ,积极在天津举办地方自治。天津地方自治的兴办 ,对清末全国各地自治的开办与宪政风气的养成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清末地方自治是清末预备立宪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晚清的地方自治活动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并随着清末预备立宪活动而得以推行,虽然它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是清末地方自治的首创意义以及它在推行中所面对的种种困境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反思。  相似文献   

9.
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是清末地方自治整体的一部分,在当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试图以"双轨制"为视角,通过对"挑战—回应"范式的质疑,尽可能避开宏观层面的叙述,从微观角度探讨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缘起。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的地方自治观与南京政府之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行政建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体制建构,构成它所承载的政体的底层结构。清末民初以来,地方自治成为一个“举国耳熟能详”的政治思潮,无论是主张改良还是革命的政治家,都不约而同地主张建立地方自治制度,以解决中国基层社会控制与管理的难题。孙中山也不例外,地方自治构成其革命程序论的重要内容。孙中山本入虽来不及将其付诸实施,但从20年代末以来取得全国政权的南京国民党政权,施行了他的训政主张。自称是孙中山学说忠实执行者的国民党政权,以孙的《建国大纲》等著作为理论依据建构了一系列地方自治法规与制度…  相似文献   

11.
清末的经济政策与措施徐卫国甲午战后,内外交困的清朝政府曾被迫调整其经济政策与措施,本文是对这一过程的初步考察。一、清政府的反省与经济政策的变化1.“图强”“求富”举措的落空与民间的不满和要求甲午战前数十年间,清政府为挽救其统治危机而推行“自强新政”,...  相似文献   

12.
清末地方自治与近代义务教育的兴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义务教育是在清末地方自治的推动下兴起的.清末地方自治不仅承担了义务教育的宣传、发动,组织和实施工作,而且,在它的影响下,义务教育经费的筹集逐渐走向了制度化,私塾改良工程启动,单级教授法也被引入各地义务教育中.以上因素清末义务教育规模在短短几年内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袁世凯与天津地方自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自治思潮在近代从西方传入我国,并于清末付诸实施,其中,袁世凯是积极的参与者,袁世凯在天津推行地方自治,就其成效而论,居全国之道,直隶成为当时的模范省,与之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地方自治是晚清宪政的重要内容 ,曾在清末民初社会乃至以后的中国历史上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张謇始终是一位脚踏实地的实干家 ,办实业、办教育是如此 ,参加立宪运动和倡议地方自治也是如此。张謇的地方自治思想及在江苏的地方自治实践具有历史进步性。  相似文献   

15.
近代义务教育是在清末地方自治的推动下兴起的。清末地方自治不仅承担了义务教育的宣传、发动,组织和实施工作,而且,在它的影响下,义务教育经费的筹集逐渐走向了制度化,私塾改良工程启动,单级教授法也被引入各地义务教育中。以上因素使清末义务教育规模在短短几年内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城镇乡议事会、城镇董事会及乡董为《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所规定的城镇乡地方自治机构,其由选举产生,并体现出了现代民主的进步特征。但清政府对其实施严格的监督和控制,使其具有浓重的官治色彩,并且清政府始终未能把其纳入国家行政体系,从根本上说,城镇乡地方自治机构只不过是公益性的自治组织。  相似文献   

17.
地方自治是晚清宪政的重要内容,曾在清末民初社会乃至以后的中国历史上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张謇始终是一位脚踏实地的实干家,办实业,办教育是如此,参加立宪运行和介议地方自治也是如此,张謇的地方自治思想及在江苏的地方自治实践具有历史进步性。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初河南一度掀起地方自治热潮,从设立地方自治筹办处、训练自治人才到两级地方自治的展开,进行了一次失败的政治试验,而地方自治之所以无法顺利推展,既有制度不良的原因,也有经费等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清末上海地方自治与合法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地方自治是清末地方政治实践的一个亮点。民间士绅的自治诉求得到了官方的回应,二者合为一流,成为自治最初的合法性来源。自治实践和选举模式将普通民众纳入自治范围中,从而得到他们的有力支持,成为上海自治合法性的后续资源。正是由于具有深厚的合法性支撑,才使上海自治获得了制衡官方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
清末民初河南地方自治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民初河南一度掀起地方自治热潮,从设立地方自治筹办处、训练自治人才到两级地方自治的展开,进行了一次失败的政治试验,而地方自治之所以无法顺利推展,既有制度不良的原因,也有经费等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