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概念隐喻理论对"隐喻式语言"的诗歌翻译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古代诗歌中一个意象本质上就是一个概念隐喻,古诗概念隐喻英译过程中,译者应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努力实现汉语概念隐喻和英语概念隐喻的"映射对等。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对英汉两首诗歌的译文的分析,所分析的英语和汉语诗歌都是属于同一诗歌类型,即意象主义诗歌。通过对英汉诗歌译文的对比和分析,找出此类诗歌翻译的特点。这对我们诗歌翻译,无论是汉语诗歌英译,还是英语诗歌汉译,都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诗歌英译,在翻译中要算一个特别项目,它除须具备一般散文的翻译技巧外,还因古代诗歌的特殊性而应有表现其特色的技能。譬如:古代诗歌的平仄和押韵,英诗的节奏和韵脚,这是诗歌所独有的突出音乐效果的手段,我国古代诗歌有律诗、绝句、古诗等不同,英诗也分无韵、有韵和自由体诗;他如我国古代诗歌有四言,五言,七言,英诗分音步诗行,等等,这些都是在英汉两种文字的诗歌中相似而不相等的因素。在译诗时,译者都须要给予适当的照顾。如何把它们照顾得面面俱到,是翻译的  相似文献   

4.
史艳华 《考试周刊》2013,(88):26-27
汉语古典籍的英译目前已成为较热门的学科,本文意在对古典籍诗歌的英译情况进行简要概述,介绍中国古典诗歌,如《诗经》等的翻译简史及其在英国、美国等英语国家的译介出版情况.  相似文献   

5.
汉诗的英译,多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而归化的汉诗英译,则会使外国读者产生错觉:他们以为中国的古诗与西方的现代诗在艺术形式上没有差别。为改善这一情况,笔者认为,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则更能反映中国古诗的状貌,更有助于将中国古代诗歌的诗体移植到英语世界里去;同时,也可让西方读者了解到汉语诗歌语言简洁生动、意象并置的诸多优点。  相似文献   

6.
中国格律体古诗的英译.不但涉及两种语言形式上的转换,更重要的是两种文学系统,或者说两种文化模式之间进行转换。中国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精华,国内外翻译名家都竞相将中国古诗的名篇译为英文,其中包括提出了著名的诗歌翻译理论——“三美”理论的诗歌翻译大家许渊冲教授。以许渊冲的英译诗《兰亭诗》(之三)为研究对象,对该诗所体现的“三美”理论进行探析。在翻译实践中,应采取“扬弃”的态度,继承和发展许渊冲教授的诗歌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7.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一种独具魅力的形式。中国古代诗词因其深刻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学魅力给广大中外译者出了难题。诗歌最注重情感传递,古典诗词英译时,最值得注意的也正是情感的传递。本文旨在通过一篇广泛流传的译文来研究汉诗英译中的情感移植。  相似文献   

8.
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手段,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作为“隐喻式语言”的诗歌自然离不开隐喻,隐喻翻译是诗歌翻译的关键。结合认知的观点,认为诗歌中的隐喻既有同质性的一面,又有异质性的一面,提出了中国诗歌隐喻的英译实践可归结为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选择。分析一些古诗名句的译文表明,归化翻译策略中的意译法、换喻法与异化翻译策略中的明喻法、直译加解释的方法,是英译中国诗歌隐喻较为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商丘文化词汇丰富多彩,在对这些文化词汇的英译中,译者首先要有文化意识,要在汉语、英语的文化语境中进行翻译。用目的论翻译理论对商丘市文化词汇的英译进行指导分析,是一种积极的尝试。具体说来,就是用目的论三原则分析了“玄鸟生商”之英译、微子启的英译、中国古代纪年的英译,并认为译者要采取相应灵活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使得文化词汇的译介既能保留源语文化的文化特点又能形神兼备地在目的语文化中产生相同效果的文化共鸣,从而实现两种文化有效的交流目的。  相似文献   

10.
秦思 《中学生英语》2023,(4):95-107
20世纪70年代迄今,美国出版多部中国禅诗英译选集及禅宗隐逸诗僧诗作单行本,英译中国禅宗诗歌逐渐形成中国古典诗词在美译介一个醒目的翻译诗学特征与诗歌翻译次场域。禅诗翻译既是翻译文学,也是诗歌文学和宗教文学。本文试图从禅诗英译发生时美国的宗教、文学、以及诗歌翻译三个方面回溯与梳理禅诗英译次场域形成的历史脉络,再现禅诗英译在美的滥觞与发展。归根结底,禅诗翻译的形成与建立,源自宗教、文学与翻译场域的历史互动与对话融合。  相似文献   

11.
古典诗歌中修辞格的翻译历来是汉诗英译中的一大难题。特别是那些基于汉英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应表达方式的修辞手段,更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契机。本文以《红楼梦·金陵判词》的修辞翻译为例,就四种英译里译者主体性的具体表现展开探讨,以期对古典诗歌中修辞格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2.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现代诗人,不仅创作了许多诗歌,还翻译了诸多诗歌。从通俗性、艺术性以及意向剖析三方面研究陶行知先生的英译作品。  相似文献   

13.
埃兹拉·庞德作为美国意象主义诗歌的公认领袖,他英译的中国古典诗歌在英语诗歌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的诗学在很大程度上被称作翻译诗学.本文通过对庞德的诗学观点和翻译理论的解析和对《长干行》的译例分析,阐述庞德运用创新手法对中国古典诗歌进行创意翻译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14.
现代符号学的开创者之一的美国哲学家莫里斯把语言符号的意义分为三大类: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这三大意义用于诗歌翻译实践中,有助于更立体、宏观地阐释原诗,对诗歌英译有符号学指导意义。文章以符号学理论为基础,从诗歌翻译的准确性、形式美及“意”美为参考点,对孟浩然《宿建德江》的二十种译文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5.
诗歌翻译一直是翻译研究中的一大难点,英汉诗歌在韵律和意象选择上大不相同,所以译者在翻译时的取舍也尤为关键。过去对诗歌翻译评价标准仅仅是将原文与译文进行对比,而功能对等理论把读者反应纳入研究范畴,不仅给诗歌翻译打开了新的视野,在引导翻译研究时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探讨在诗歌英译时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诗歌的美在很大程度上与模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诗歌的英译中离不开模糊性美学。在英译《红楼梦》中对诗歌的翻译能够直接体现出各国不同的审美联想、审美情感、审美理解等方面。文学作品翻译能够折射出不同国家审美的差异,文章以《红楼梦》诗歌的翻译为研究对象进行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蔡廷干是独立完成中国古典诗歌英译集的第一人,是华人独立英译中国古典诗歌的先驱。研究其翻译策略与译诗目的及其翻译得失,对于学者间总结经验、以更好地向西方社会传播中国经典文学具有重要意义。李白诗歌作为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杰出代表,不管是译者对其诗歌的选择还是具体译文,都必然体现出译者的翻译思想与翻译目的。文章主要通过《独坐敬亭山》译文的具体评析对此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8.
翻译是一种艺术活动,译学与美学有着不解之缘,诗歌的翻译活动是翻译美学的体现。文学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叛逆”,而诗歌翻译更具“创造性叛逆”特征。通过《枫桥夜泊》的英译,分析创造性叛逆和诗歌翻译美学的关系,可知创造性叛逆的翻译最能体现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译者在创造性叛逆中充分再现了诗歌之美。  相似文献   

19.
<诗经·蒹葭>是一首感人的古老情歌.情文并茂,音韵和谐.多位名家曾将它译戍英语.本文选取两个有代表性的英译,并试图从音、形、义"三美"理论对它们进行对比分析,认为体现原文的"三美"是诗歌翻译的最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20.
对于翻译以及译者的研究由来已久,在诗歌翻译领域,受传统翻译理论家和学者更多关注的常为翻译客体或主体采用的翻译策略,而对于诗歌译者地位的研究为数不多,本文将从阐释学角度,通过对诗经《关雎》五个英译版本的分析,对诗歌译者的地位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