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文学作品是作者对社会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作者将较为成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形成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从作品本身的形成过程来分析,文学作品具备一个客观的主题,也可以叫作规定性主题,但从读者解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来分析,当作品一旦成为读者的读物时,每一位读者眼中的作品主题就会产生个性化的差异,这就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样的主题可以叫作差异性主题。阅读教学进行文本解读时,文本本身、教师、学生等多元因素的参与,文学作品的规定性主题和差异性主题形成了阅读的多…  相似文献   

2.
文学作品是作者对社会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作者将较为成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形成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从作品本身的形成过程来分析,文学作品具备一个客观的主题,也可以叫作规定性主题,但从读者解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来分析,当作品一旦成为读者的读物时,每一位读者眼中的作品主题就会产生个性化的差异,这就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的主题可以叫作差异性主题。阅读教学解读文本时,文本本身、教师、学生等多元因素的参与,文学作品的规定性主题和差异性主题形成了阅读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安排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文学作品主题的多种解读”这一综合性学习课,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观察语言、文学、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4.
文学作品是作者对社会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作者将较为成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形成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从作品本身的形成过程来分析,文学作品具备一个客观的主题,也可以叫作规定性主题,但从读者解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来分析,当作品一旦成为读者的读物时,每一位读者眼中的作品主题就会产生个性化的差异,这就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下个哈姆莱特”,这样的主题可以叫作差异性主题。阅读教学进行文本解读时,  相似文献   

5.
文学作品特别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可以从生活的历史本质层面和哲学意蕴层面去进行解读分析,其中的文学形象也如此。哈姆莱特这个形象自诞生之日起一直到现在,之所以产生无穷的魅力,就在于他的复杂而深刻,在于他行动上的延宕,在于这个形象所包蕴的历史本质和哲学意蕴的深度。这也是造成“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重要原因之一。关于哈姆莱特的延宕,前人已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做过深入分析。在这儿,我试着从文本的角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王米俊 《西藏教育》2011,(10):22-24
文学作品是以具体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类的内心世界的,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而且越是伟大的小说,越是具有无比的丰富性,读者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对它进行阐释。而由于个人生活环境、人生经历、性格倾向的不同,对作品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阅读小说的过程就是一个再认识、再创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模糊语言的应用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具有美学功能、深化主题、修辞以及提供弹性空间的作用。模糊语言的成功使用可以在塑造文学形象以及文学意境时为读者提供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有句话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有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填补空间的的文学作品,才能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深刻体会到创造性审美的愉悦。因此,对文学作品中模糊性语言的运用和研究不仅可以加深读者对作品的理解,还可以让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更加多元化。  相似文献   

8.
在谈到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时,人们总习惯于认同这样的观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意思是说,每个人因为各自的家庭环境、生活阅历、知识储备、审美修养、人生经验不一样,对同一文学形象的理解和感受就会大不相同。阅读教学,特别是阅读带有文学色彩的课文,虽然不能等同于文学欣赏,但同样也有学生对课文形象的感受问题,而且这种感受也应该是因人而异的。在这里,其实涉及到的是阅读教学中“多元解读”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文学作品的主题是作品形象体系所显示出来的主导情感和主导思想,它是文学作品内容的集中体现,是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核心和主旨。”本文将就主题理解上常见的两个误区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我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往往不是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所能概括的,文学作品本身具有某种特定性和模糊性,是允许读者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却难免为各类因素所影响,诸如各类教辅用书的“明确指导”,在对文本的讲解过程中束缚于某种定式,追求“解答”的统一性、规范性。  相似文献   

11.
一部文学作品问世后,作家的精神创造和情感体验就凝结在其作品之中。读者阅读这一作品时,就应该按照作品词句引导,还原作家心目中的形象、情感体验和思想见解。但事实上,由于时代阻隔、文学修养差异、思想观念的不同等等情况的存在,读者的阅读结果,虽然包含一定的还原成分,但同时又充满着读者个人的再创造。所以,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教材大部分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用语言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它是具体可感的,是通过个别反映一般的,所谓“微尘中见大千,刹那间显始终”。“小处”,如人物的片言只语、一颦一笑、举手投足,小物件,小画面,小情节等,对“大处”作品的主题,至关重要。小处入手,大处着眼,就是要从一些细微末节中看作品的主题、作者的匠心。下面举些例子谈谈。一、表现人物性格作品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作品归根结底是写人的。表现人物特别是主要人物的  相似文献   

13.
笔者以为,文学作品教学与非文学作品教学有许多共通之处,当以“文本”为依托、“语言”为核心、“理解”为基础、“能力”为目标,换言之,要紧扣文本,揣摩语言,理解内容,发展能力。但“以艺术形象的方式对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的整体作审美反映”㈨是文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主要区别,可见文学的特点在于形象和审美,故文学作品的教学又必须通过对形象的感悟(体验)、鉴赏(品味)和探究(发现)等方式,以达到培养和提升学  相似文献   

14.
流浪形象向来为文学艺术所青睐,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塑造了众多流浪形象的经历,使人们多角度多方位地了解了社会,加深了对社会人生的认识。经久不衰的“流浪”的文学样式,注定要成为人类文学基本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在文学鉴赏和一般的作品解读中,人们都承认“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就是说承认读者对于同一个人物可以有不同的形象投影和感情体认。但是对于作品的主题,正统的看法是应该大体趋于一致。如果引入西方现代文论来看对主题的理解,就会发现人们对同一作品的理解往往有着较大的有时甚至是本质上的差别。这个问题可以从纵横两个向度来考察。纵向看,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阐释权利”,从而产生不同的阐释。横向看,  相似文献   

16.
一、多元解读是文学作品教学的本质回归文学是属于语言的艺术,它以涵蕴无限的语言使文本构成一个富有审美魅力的诱导空间。文本也因此为读者提供了无限的再创造的可能,召唤并激发读者在其可能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所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可以说是对“多元解读”的最通俗的最恰当的注解。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部文学作品的理解必定是多元的,多元性是文学作品的必然属性。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文学作品只有通过读者阅读之后才能获得艺术生命,才能实  相似文献   

17.
一、运用多元解读。训练发散思维。2000年全国高考作文材料说“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很多”,这正如古人所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作品主题的理解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正是文学作品多解性和丰富性的表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运用多元解读,拓展思路,从而培养创新能力。如欣赏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李尔王》,可以借鉴余秋雨先生对作品的多重解读:一是大众化解读,即尽管是悲剧,但毕竟正义战胜了邪恶;二是问题解读,英明的李尔王为什么不把王位传给讲真话的女儿,却传给了讲假话的女儿?三是人性解读.人性只有到了最低位或最原始的时候才能回归吗?又如对《祝福》、《孔乙己》、《装在套子里的人》及《边城》的多元解读。  相似文献   

18.
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一直是文学评论家们分析的热点。不同的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有不同的形象,但是大部分文学作品中的女性都处在男权社会的控制下。通过对《伊芙琳》和《痛苦的事件》中的两位女性形象的分析,结合菲勒斯中心主义和女权主义作家波伏娃的“第二性”观点,揭示女主人公伊芙琳和爱米丽·西尼考在男权社会中的生存困境及附属地位,并探讨其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读与哈姆雷特是怎样的关系?笔浅谈三点。 一、一千个读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为什么“一千个读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呢?原因有二:首先是作品本身的丰富性。这里主要是指学作品,那些用形象来说明道理的作品,形象大于思维。一个形象、一个故事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看可以说明不同的道理。如,李商隐的《锦瑟》一诗,至今诸家看法不一:有人说是咏物诗,有人说是爱情诗。可以说各有道理,难下定论。《教参》上也是这样处理的。这不是一个是非选择题。再举一例,《水浒传》的思想内涵极其丰富,是“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的壮举,抑或是“招安”、“投降”。一句话:作品本身的丰富性已为读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可能与基础。  相似文献   

20.
《荒原》中的女性形象有三个来源:传统文化、现当代文学作品、现实生活。这些女性形象及其话语互相并置、相互呼应,给《荒原》搭起了一个框架结构,充分展现了诗歌主题;同时反映了T.S.艾略特对女性有歧视和对女性形象有扭曲的倾向,也展现了被“非个性化“理论掩盖了的诗人面对无法企及的最高实现的痛楚;更体现了诗人所采用的一种拯救“无序“为“有序“(order)的曲折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