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教师向学生授课、进行学习指导、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体之一。教师教学语言技能的高低,对知识的传授、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直接的影响,也直接制约着教学质量的高低。下面就物理教学语言的运用谈以下几点看法。一、准确的教学语言是物理教学的基本要求在物理教学中,一些物理概念、规律、定律,必须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以保证它们的科学性、严密性和准确性。如在讲初中物理“功”的概念时,要清楚、准确地讲清两点: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二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例题:举重运动员在把杠…  相似文献   

2.
一、讲清概念和定义的区别现行初中物理教材对所有概念并没有都赋之以定义。因此在教学时就要向学生讲明概念和定义之间的区别。例如教材对“速度”的概念只提到“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并且通过“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在数值上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一叙述来加深对“速度”这个概念的本质的理解。对  相似文献   

3.
物体的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也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点,它贯穿于惯性、密度、浮力、物态变化等初中物理知识教学的始终。然而学生在初学时往往对“质量”这一概念难以接受或混淆不清,其原因是:1.学生头脑中已有了用质量来表示产品份势的生活常识。2.对“物质”这个新概念因初次接触而显得模糊,会与“物体”混为一谈。3.对“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这一比较抽象的说法,只会死记硬背,理解不深刻。4.把物体的质量的误认为是物体所受的重力。因此“物体的质量”这节的教学成了教学上的难点。  相似文献   

4.
笔者在初中物理教材中发现,在质量和密度的教学中,现行教材并没有对“物体”和“物质”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而它对于学生在学习“质量”和“密度”中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以致于学生在学习质量和密度时,对物体质量中的“物体”和物质密度中的“物质”总是模棱两可分不大清楚,因而认为物体和物质是一回事,这一错误的认识就使学生在学习质量和密度的概念、意义上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学生会认为:物体质量就是物质质量,物质密度就是物体密度,他们的这一思维势必导致学生在学习、理解“质量”和“密度”的概念上产生错误定势。例如在学完物理第…  相似文献   

5.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具有科学、严密、系统等特点 ,新颖有趣的实验固然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然而物理教学过程多数时间仍是依靠教学语言来进行的 ,因此 ,研究一下物理教师的语言艺术是很有必要的 .1 要符合科学性、思想性所谓科学性 ,就是要用准确无误、合乎逻辑的语言来讲 .例如在讲库仑定律F =kQ1Q2 /r2 时 ,要注意它的适用条件 ,不能说当r→ 0时 ,库仑力无穷大 ,从数学意义上说得通 ,但在物理学上 ,当r→ 0时 ,两电荷就不能看成点电荷了 ,也就不遵循点电荷的库仑定律了 .又如讲电场强度概念时 ,不能说E和F成正比 ,E和 q成反比 .E的大小只取决于电场本身的性质———产生场的场电荷和位置来决定 ,跟这一位置与有无电荷无关 .我们讲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但又不能片面地 ,一味追求似乎什么概念都要严格地科学地定义 ,那就大可不必 .应根据中学生接受能力的实际 ,知识的循序渐进 ,不断完善深化 .例如在讲力的概念时 ,首先只是叙述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后来讲授牛顿第三定律后 ,对力的概念加深了一步 ,指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 ,到了讲授牛顿第二定律后 ,又从力的作用效...  相似文献   

6.
“密度”是初中物理教学中遇到的一个比值定义概念.本文以“密度”教学为例,通过优化课堂实验设计,以对照形式的问题串为导向,结合实验操作,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把物理课堂中“密度”这一个比值概念通过图像研究方法构建给初中学生.  相似文献   

7.
《浮力》这一章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也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难点。这一章不仅涉及到浮力的概念,而且还跟前面学过的密度、压力、压强等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初中二年级学生刚接触物理知识,对物理知识还没有形成知识结构框架,所以在学习《浮力》这章时,许多学生感到问题变化多,理不清思路,解题无从下手。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学好本章的内容呢?一、理解“浮力”的概念理解浮力概念时应注意以下5点:1.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施力物体是液体,受力物体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2“.浸在”的含义。“浸在”应包括完全浸入时的“浸没”和部分浸入时的…  相似文献   

8.
初中物理教学是对学生学习物理的启蒙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三性” :科学性、严谨性和逻辑性 ,将学生稳步引进科学的殿堂。强调科学性。每讲一个问题 ,都要有根有据 ,符合科学原理。如在讨论“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 ,若所用的砝码已生锈 ,测量结果跟所测物体的真实值相比是偏大还是偏小 ?若砝码已经磨损呢 ?”问题时 ,有些教师给学生的解答是“都使测量值大于真实值 ,原因是‘生锈’与‘磨损’后 ,砝码的质量变小了”。这里犯了将“生锈”与“锈蚀”混为一谈的科学错误 ,实际上 ,“生锈”是由于砝码的氧化反应使砝码的质量比…  相似文献   

9.
初中物理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简单的物理现 象,建立和理解基本的物理概念,认识和掌握简单的物理定律,并能运用这些概念和定律解释更多的生产、生活实际现象。尽管课本中的许多知识学生已有一般认识和体验,但大都是感性的、表面的,有的甚至是片面和错识的。同其它许多学科一样,物理概念教学只有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才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扎实而牢固。 在讲力的概念时,为了说明“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道理,我将玩具小汽车用小绳悬挂起来并启动,学生只见小车的轮子在转,车却在空中前进不了,  相似文献   

10.
初中物理课本中的物理概念与日常语言中所用的普通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差别,是物理语言的一个显著特点。这大致有三种情况:l.物理中的意义与日常语言中的意义完全不同。例如质量,在日常语言中,人们常说“教学质量”,“产品质量”,这里质量是指产品或者工程的优劣程度。而在初中物理中,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2.把日常生活中的概念加以推广或者严格的定义,使之成为物理中的概念,这是科学上常用的方法。学生从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力”这个概念了。例如说“这个人真有力,能拉动两千斤重的车  相似文献   

11.
这里为何不再提“温度”杨森林(江苏省南通市港闸中学,226003)“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物理概念.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一册“物体的质量”一节中,关于“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的阐述是:“不论它们的状态、形状、位置怎...  相似文献   

12.
物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一方面要靠其自觉地学习,有意识地去提高;另一方面要在教学实践中提高。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点自己对提高物理课教学能力的见解。一、提高语言和板书能力语言是教师对物理概念、规律及其本质进行系统、全面、深刻的阐释。在物理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应该做到:(1)准确精炼。作为物理教师应具有明确、精炼的物理专业语言,能体现物理学科本身的特点,能传授给学生准确的概念和规律。如讲惯性时,只能说物体“具有”惯性,而不能说物体“受到”惯性;讲牛顿第一定律时应注意定律中的“一切”“或”等字眼的准确性。(2)…  相似文献   

13.
“密度”是新编初中物理课本中代替“比重”的一个新概念,是用来表征物质组成的紧密与松散程度的物理量。同比重相比,具有更普遍、更一般的意义,无论在中学物理、普通物理、近代物理和工程技术中都将用到它。因此,它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密度又是一个比比重抽象难讲的概念,其原因有二:(1)密度是与质量有联系的量,而质量对初中学生来说又比重量要抽象一些,平时生活中常讲到重量,有时甚至把质量误认为是重量;(2)近廿多年来,中学物理课本中只讲比重,不介绍密度,致使不少青年教师对此概念亦感到陌生。在教学中如何采用启发式,突出重点,给学生讲清  相似文献   

14.
课本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主要依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严格按照课本进行教学,是很容易明白的道理。物理科的课堂教学虽有它一定的特点和规律,但是,和其它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一样,课堂上决不能抛开课本另讲一套。对于物理学科来说,所谓严格按照课本进行教学,首先要求教学内容和讲解系统要“紧扣课本”。比如中学物理中有许多概念,往往由于条件不足,课本上没有严格的定义,如初中物理中的功、电压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主要是根据课本将概念讲解清楚,使学生理解,如果硬要离开课本,给这些概念下定义,其结果不是叙述不确切,就是歪曲概念的科学性,给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物理造成困难。中学物理课本中也  相似文献   

15.
“惯性”是“力和运动状态变化”一章教学的重点之一,对于初中学生来讲,惯性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因此,惯性又是教学的难点。 一、教学难点的形成原因 1.教材叙述的语句比较哲理,例如“把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一切物体不管是否受力,也不管它是否运动和怎样运动,都具有惯性。”“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初中学生一时不易看懂、不易理解。 2.学生虽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种种“惯性现象”,但因为尚未学习有关物理知识,故根本不知道这就是物体具有惯性的表现。非但如此,反而由于对生活经验的误解及误传而形成种种似是而非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讨论教学工作时,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教师在课堂上要把问题“讲深讲透”,要让学生把问题“理解深透”。能“深”能“透”,当然是好事,但其结果总是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因为它违反了教学的客观规律。一些物理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往往要随知识的积累而逐步形成。比如对力的认识吧,一开始,只能随学生日常生活的经验出发,提出“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待学生  相似文献   

17.
热量内能能量广西合山电厂学校周学能热量、内能、能量这三个概念是初中物理中常常出现且学生必须分清的几个概念.新编初中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材对热量的定义是:“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对内能的定义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  相似文献   

18.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几个物理概念的教学,不同的教师存在不同的理解,因而教学后的命题、对学生试卷的批改、评分标准的确立等过程中产生意见分歧,我们通过学习和思考,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1 对“光源”的认识课本中对“光源”的定义是:“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并在定义前例举“如太阳、电灯、蜡烛的光焰等都能够发光”,故都是光源。我们注意到定义是“能”发光的物体为光源,并非正在发光的物体为光源,并且例举中也提到“电灯”是光源,不必考虑电灯是否正在发光。在教学中即可认定电灯是光源,而不必考虑是否有“通了电的”或是“开关闭合的”条件,其次,书本中特别提出烛焰是光源,因为蜡烛的火焰能发光,是光源,而蜡  相似文献   

19.
惯性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关于惯性的概念,尽管学生在初中课本中已接触过,许多学生都能熟背惯性定义,也能举出一些惯性现象的实例,但并未真正确切理解惯性所表达的物理意义,因而时常产生一些错误认识。例如认为:“只有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才有惯性”;“惯性是一种力”;“物体速度越快,改变它的运动状态就越难,它的惯性就越大”;“物体不受外力或所受合力为零时才有惯性”。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惯性概念,我在惯性教学上做了一些探索。   一、揭示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教材从牛顿第一定律引出惯性概…  相似文献   

20.
初中物理热学部分的“温度”、“热量”“热能”等概念,是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不少学生,以为“热传递中传递的是温度”,以为“温度高的物体热量就多”,以为“物体温度升高后热量就增加”,等等。总之,他们把温度、热量、热能当成是差不多的概念,搞不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对这些概念的叙述,帮助他们正确理解、掌握概念的本质特征。课本说:“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来表示。”(初中物理第二册第33页)这就是说,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物体在任何情况下总有个冷热程度,因此都有相应的温度。温度是个状态物理量。热量则不同。课本说:“物体吸收或者放出热的多少叫做热量。”(同上书第58页)这就是说,热量是物体在吸热或放热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物体如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