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0 毫秒
1.
“忧世”与“忧生”——中国古代忧患诗歌史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抒情诗以愤忧怨伤情感为主,这一情感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忧世与忧生。忧世是儒家入世的情感,表现为忧君、忧国、忧民三位一体的内容。忧生是道家对生命本体的忧患,表现为生死之忧、生活之忧与生存之忧三大主题。忧世与忧生情感的交融互摄产生两类忧患诗歌,形成抒情诗歌史上两种文学时代。忧世时代诗人们发抒着忧国忧民的怀抱,文学主张是言志、务实,这一时代占据着抒情诗的大部分时空。忧生时代专注于发抒自我情感,文学主张是缘情、表现。两个时代互相交替,以忧世时代为主,忧生时代为辅,形成一部忧患诗歌史  相似文献   

2.
“境界”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品词立论的主要标准。与之相关的概念还有“真”、“隔”、“胸襟”、“气象”等,它们共同构成了以“境界说”为核心的王氏诗歌美学体系。“境界说”本之于其“忧生”与“忧世”并重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其概念多采自传统诗学,而融之以西学精神,是传统诗论精华与西方诗学精神合铸的一块精钢,本质上则仍是中国古典诗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忧生”情怀是王国维的“忧生诗学”建构的原动力,其“忧生诗学”的产生是中西文化、诗学交融化合的产物当代理论界同样处于中西两种文化的碰撞、消解与融会的时代,如何学习王国维中西文化交融的学术态度以及宽广的学术视野,并把人生问题的探问与学术活动或诗学创造相贯通的方法,以化别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建构出有中国特色的诗学理论,这就是王国维“忧生”诗学建构带给我们的启迪。  相似文献   

4.
"忧"是人人生而有之的情感,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忧"被赋予越来越丰富的文化内涵。《论语》中的"忧"分为"非仁者之忧"和"仁者之忧"。"非仁者之忧"是对自身财富性命等产生的忧虑;"仁者之忧"则是一种主动承担起的对"道"的责任感。非仁者终生困扰在个人的忧虑惊惧之中,而仁者则可以抵达一种"不忧"的境界,这种"不忧"是发而皆中节的七情之正,是以道义为乐的自足之心,是浑然与物同体的天地之境。  相似文献   

5.
《短歌行》是曹操的代表诗作,从中可以窥得其文学笔力与思想情感。诗人以“忧”为核心字眼,忧人生短暂,忧贤才难得,忧功业未成,一个“忧”字道出诸多困境,但诗歌整体上并不幽怨愤懑,反而呈现出“忧而慷慨”的感情基调,这与曹操的政治理想和当时的时代精神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6.
白居易青年时代就经常谈论"善病忧生"的话题,这种关切随着涉世日深、病痛坐实而放大,成为其"闲适"思想不可小觑的原因。所谓善病,是诗人表现出来的对身体健康的高度关切,感受病痛并在此基础上萌生的一种感性个体自发的情绪或者意识。忧生与善病同质,常常表现为忧老也即对年华老去的敏感和惊恐,是诗人对生命的珍视和迫切实现个体价值的心理体现。  相似文献   

7.
夏中义站在人本立场,用发生学的研究方法为王国维的文学批评建立了"忧生诗学"的体系。在本体论层面,他以"忧生诗学"贯穿王国维的文学批评;在方法论层面,他既吸收了影响研究的合理内核,又将其上升到发生学研究的层面,分析王国维接受叔本华思想的深层次原因。这种研究理路在某种程度上纠正了把王国维对叔本华的接受视为被动消极接受的弊端。其实,王国维的思想一直纠结在"忧世"和"忧生"之间,到最后终于向二者告别。仅用"忧生诗学"概括王国维的文学批评不能说明其诗学思想的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境界"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品词立论的主要标准.与之相关的概念还有"真"、"隔"、"胸襟"、"气象"等,它们共同构成了以"境界说,,为核心的王氏诗歌美学体系."境界说"本之于其"忧生"与"忧世"并重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其概念多采自传统诗学,而融之以西学精神,是传统诗论精华与西方诗学精神合铸的一块精钢,本质上则仍是中国古典诗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等同于一般教师,他们应该是一个居安思危、忧思难忘的人,一个仰望天空,忧心忡忡的人,忧天、忧国、忧民、忧生、忧教、忧己,在"忧"思中提高思想水平,提升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10.
王国维意境说在意境流变史上有其特殊的意义。首先,王国维将关注个体生命价值的哲学忧生之思注入意境说,蕴含深刻的现代美学内涵。其次,王国维以词话形式兼容西学,造成了王国维意境说术语内涵不明确和研究的多样性。王国维意境说为我们提供了重新认识“意境说”的参照。  相似文献   

11.
人生美学一直是中国现代美学所关注的话题。当代人生美学的研究已经从人生美学的基本理论、审美形态向学科层面推进。在已有的研究中,似乎较少关注自然与人生美学的关系。本文提出人生美学的自然之思,其基本观点是,人生即是"向死之生"的自然过程,人生美学的研究似乎应该首先关注人在这个自然过程中的审美需要。从自然出发来审视人生与自然的审美关系是人生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或者说,人生美学的自然之思的中心问题是建造起审美的自然人生,在顺应天地万物运行规律和社会法则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追求人生的自由和超越,以满足人生的审美需要。  相似文献   

12.
用"人生美学"来概括朱光潜的美学思想特征,有机整合了朱光潜将的美感心理研究、诗论研究、谈美与后期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等几个板块,是一个重要突破,也对认识中国美学的民族特色起到了深化作用。但要准确理解朱光潜的"人生美学",还必须到中国传统的人生境界与人生美学思想中进行探源性研究,才能更加全面与深入。  相似文献   

13.
崔颢的《黄鹤楼》是精美绝伦而又通俗易诵的唐诗经典之一。《黄鹤楼》传诵之初,李白登斯楼尝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叹。一首《黄鹤楼》竟让绝代诗仙称首,实在是一个奇迹。于是唐代以来的接受者围绕《黄鹤楼》及其影响,展开了热烈争论。一部《黄鹤楼》的接受史也因此可以一分为三:一是由《黄鹤楼》的影响史引发的"影响的焦虑";二是"崔颢体"的提出及美学阐释;三是崔李"优劣论"中表现的"批评的焦虑"。从"影响的焦虑"到"批评的焦虑",是《黄鹤楼》和《凤凰台》接受史最显著的特点,也是文学经典接受史中较普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自然”是中国诗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中国诗学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在诗人的生活状态中,“自然”揭示了诗人所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在诗歌创作和审美中,“自然”是诗人创作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和遵循的最高法则,是审美主体对生命的体认。梳理整个中国古代诗学体系,我们可以说,“自然”是中国诗学的基始范畴。  相似文献   

15.
文艺美学的研究和中西文艺美学的比较研究应该在整体性研究的基础上走向具体艺术门类的深入研究。文艺美学以艺术中的具体审美经验为研究的出发点和学科的逻辑支撑点,这是它与哲学美学、艺术哲学研究范式的根本差异,它也不同于文艺社会学与文艺心理学。文艺美学在中国和西方都是事实性的存在,这种事实性的存在本身表现出中西文艺美学切实的相关性。全球化的文化语境动摇了欧洲文化中心论和西方文化中心论的根基,使得比较文学、比较美学的研究发生了从西方中心化向世界范围的国际化的逐步位移。在中西文艺美学比较研究中,我们应追求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的文艺美学的互见、互识、互证、通达、会通。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美育思想溯源于西方的美学理论,尤以德国古典美学为主要理论来源。其在对康德、席勒等美学家思想的援引中,又根植于中华传统的文化与特定的历史场域,在承继间发生了内向性的思想转化与变异,以此呈现为启蒙民思的功利性、润泽人心的人本主义以及高扬的实践性所融汇成的理性特质。同时,"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争鸣纠结,"美育"与"宗教"的替代与主从成了内在的问题之域,也彰显了美育思想融汇交错中的焦虑性。中国现代美育思想具有思想承转间的时代语境性,对建构适用本土语境的中华美学理论具有可资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跨文化学作为研究本文化与异文化间相互接触的规律的学问,需要将文化异忧作为动力性要素加以考虑。文化异忧是伴随文化共同性好尚达于绝境时生起的对文化异质性的深度忧虑,包含异质性因素、本文化与异文化间差异、本文化内部正统文化转化为反面等层面。跨文化学的文化异忧可以简括为若干定律:忧异律,是指对文化异质性因素的忧虑已成为主体规范之一;忧己律,是对文化异质性因素的忧虑终究会被主体自觉地内化为对自身的身心状况的调养;先忧律,是个体将有关文化异质性因素的忧虑以及对自我修为的忧虑都置于优先地位,并且置于全天下之先;忧奇律,是对于文化异质性中的奇特因素的忧虑,包括对同一文化内和对异文化中的奇特因素的忧虑。文化异忧已经产生众多的中外文学艺术文本。主动地将各种异文化要素转化为积极的变革力量,是本文化通向文化复兴目标的智慧之道。  相似文献   

18.
翻译与美学联姻是翻译研究的一种方向。不同的宇宙观和不同的美学追求产生了不同的美学观:中国美学讲究"模糊",西方美学崇尚"明晰"。汉英散文翻译可从结构、意境和联想三方面体现汉英语言各自的美。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忧患意识是继承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忧患意识传统,反思历史,把握国情和纵观国际局势的产物。忧国是共产党人应有的历史责任感,忧民是共产党人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忧党是共产党人应有的政治责任感。邓小平忧患意识对于我们今天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燚 《天中学刊》2013,(6):8-13
刘成纪是一位年富力强又著述颇丰的美学家,具有广博的知识背景和扎实的理论功底,在美学研究方面多有创获。他早期主要专注于艺术与生命的审美流变,对庄子美学思想以及道禅与中国诗学精神有所阐发,后又转而研究自然美的难题,提出了物象美学的概念,建构新自然美学。另外,他对中原文化及其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也进行了重新审定。近年来,其研究视角转向先秦两汉美学与艺术,试图重建中国美学史和艺术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