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近几年来,一种新的语言现象“X体”在网络上流行开来,由此产生了一系列“X体”类新词,如凡客体、淘宝体、TVB体、甄嬛体、梨花体、蓝精灵体等.本文就以“X体”类新词为研究对象,从内部构成、语义类型、相关的社会文化心理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与探讨.研究结果表明:“X体”类新词在构成上以“2+1”这种双音节语素加类后缓的格式为构成新词的主要形式,其中,“X体”类新词中的“体”有词缀化倾向,这种类词缀的产生,丰富了汉语的构词法.从社会文化心理角度看,“X体”类新词多用来表达人们的负面情感.  相似文献   

2.
“学X”类网络新词是基于互联网而产生的一种网络流行语,在网络上统称为学习外号,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类,目前网络上出现的该类词只有17个。在对“学X”类网络新词细致描写的基础上,分析其概念义、风格义、感情义和反射义,着重分析该类词感情义的转变。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隐喻理论和转喻理论来解释其产生的认知机制,并从语言使用者的心理、语言的类推作用和网络媒介的推动作用三个方面探寻这类词流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一种新的语言现象"X体"在网络上流行开来,由此产生了一系列"X体"类新词,如凡客体、淘宝体、TVB体、甄嬛体、梨花体、蓝精灵体等。本文就以"X体"类新词为研究对象,从内部构成、语义类型、相关的社会文化心理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与探讨。研究结果表明:"X体"类新词在构成上以"2+1"这种双音节语素加类后缀的格式为构成新词的主要形式,其中,"X体"类新词中的"体"有词缀化倾向,这种类词缀的产生,丰富了汉语的构词法。从社会文化心理角度看,"X体"类新词多用来表达人们的负面情感。  相似文献   

4.
合音现象是一种常见的语流音变,由于快读、连读或者其他原因两个音节或者多个音节合读为一个音节。合音现象在古代汉语时期就已经存在,在现代汉语方言中仍有许多这种现象的存在,本文将对汉语方言中的这一现象进行整理。  相似文献   

5.
王雅琪 《考试周刊》2014,(85):12-13
近年来,"被自愿""被就业"等一类新词频频在新闻报道及网络中出现。本文从认知及语用的角度,分别运用关联理论及概念整合理论分析新"被+X"语言的产生原因和其语义构建和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6.
语言演变到今天,一些从未见容于语法著作的新词也从一些文人的笔下冒出来了。例如 AABB 式的词,以前限于大多数双音节形容词或某些双音节动词,前者如“高高大大”、“马马虎虎”等,后者如“来来往往”、“吵吵嚷嚷”等。而且,并非所有的双音节形容词都能构成  相似文献   

7.
杨伯峻先生《文言语法》中提出所谓“兼词”,即“以一个字,却同时起两个不同的词性的作用”。“一身而二任。”提出“兼词”之说,这对古汉语研究是一大贡献,但他又说兼词中有的是合音词,即合二字之音为一字之音。急读之,是一个音节,即一字,缓读之,则为两个音节,即两字。所以,合音词可兼二字之用,可看作两个词。而另一部分却不是合音词。于是现在有些语法书就据此解释说:(这另一部分)虽然也是一个音节作两个词用,却只能说是合义而非合音词。①这种说法值得研究。因为,从兼词的形成上看,就是由两个音节“急读”为一个音节的,因而,它仍可照“缓读”的办法加以还原,来作为两个音节(两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网络商业领域以及网络流行语中出现了大量类似于“深邃棕”“地狱紫”“原谅绿”等的新兴颜色词。本文从结构类型及特点、语义特征、原因分析、生命力展望等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与传统颜色词相比,其在音节上呈现三音节词占优势、多音节化发展的特点;结构类型以偏正型结构占绝对优势,兼有联合型结构;构词成分呈现现代化、都市化和商业化的特点;具有语义构造主观性、语义指向多样性、语义内涵内隐性的语义特征。在语言内部和社会环境外部两重原因作用下产生,未来将以“修饰语+颜色语素”为模因公式持续更迭、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9.
语言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社会的进步反映在语言上便是新词新语的出现。网络新词“给力”的流行不仅与网络发展相关,也符合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本文试图对“给力”一词的来源以及语义加以分析,探求其流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网络新词是指"网络用语",即多在网络上流行的非正式语言。网络新词的产生多来源于人们对生活的经验与感悟,与人们的认知活动密切相关,因而被大众所接受。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以Lakoff和Johnson的认知隐喻理论为基础,研究网络新词中的认知隐喻现象,旨在阐释隐喻与词语发展的关系,不仅加深了对认知隐喻概念的理解,也加强了对网络新词的认知。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社会的变迁影响着语言的发展,而语言的变化又反映着社会的发展,二者处于“共变”之中。语言系统中,词汇是最活跃的变化因素,它能迅捷、灵敏地反映社会文化的发展,汉语新词语“XX体”词族的出现反映着当代社会中网络文体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语言及语言功能的关注。在社会语言学视角下,对已出现的“XX体”类新词的产生机制以及产生原因、社会语言学功能等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揭示语言与社会的共变规律。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是“这”、“那”与时间词“早晚”及其合音字“咱(昝 、偺、 喒)”组合发展较为成熟、使用较为广泛的时期。因而。以这一时期山东方言材料为基础。对“这”、“那”与时间词“!早晚”及其合音字“咱(昝 、偺、 喒)”的组合形式进行共时的描述和历时的比较。指出其在语义表达方面存在的差异。并从使用频率、语境、语用及相关语言现象等方面进行多角度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X男、X女类词汇是近年在网络上流行的新词,这类词符合时代特征,简洁、形象、动感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状态,并具有不可忽视的修辞作用,为语言发展注入很多活力.其产生及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在享受网络新词所带来的新奇感觉的同时,也要注意其规范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三言式新词"高富帅"是近几年风靡起来的新兴词语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个。本文旨在以"高富帅"一词为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系统分析三言式新词从产生到后来的发展变化所经历的原型提取、范畴化、隐喻和转喻等认知过程,从而揭示网络新兴词汇背后所体现的当代人的社会、文化以及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5.
摘要:中式英语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表达中套用汉语规则和习惯而产生的不符合英语语言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产生中式英语的原因有很多,如环境、文化等。本文从“中式英语”的定义和主要表现出发,从认知心理学和认知模式两个的产生角度来阐述“中式英语”的产生原因。最后从认知的角度提出相关的能尽量克服“中式英语”产生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模因”是文化信息单位,是对人类认知活动中模仿现象的一种说明。“语言模因论”将进化论的思雏方式用于语言分析,为语言研究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研究思路。语言是不断发展的,这种发展表现在词汇方面以新词语的增加最为突出。进入21世纪,应运而生的网络新词给汉语词汇注入新鲜的活力。这些网络新词的结构类型众多,与普通话词汇比较其情况十分复杂,语义也非常丰富,形成了自己较为独特的模式。它的形成与传播可利用“模因论”来解释。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科技等的不断发展,语言也在发展。网络新词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体现。当代人们为了交际的便利性,在网络交流中不断地产出如谐音代替原本词汇的网络新词。此外,还有更多的网络新词被年轻的网民们接受、推崇。本文以网络新词"不要不要的"为例,分析其语义及产生的原因。我们认为,"不要不要的"一词的本质是指某事的程度;人们认知中的隐喻机制促使该词汇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上不断涌现出大量新词。从语言的认知心理角度入手,进一步探讨新词的产生机制后发现,隐喻和转喻作为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对新词语的产生起了很大的作用。除此之外,网络新词的产生,还受到语言类推机制的影响,有时也是这几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从“亲”在网络中产生的新语言现象出发,通过对照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常规用法来说明在新的语言环境中,“亲”所增加的新的语法功能和词汇意义,并从信息传递模式的角度探讨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余哲 《文学教育(上)》2009,(14):124-125
近年来网络报刊媒体上悄然出现了一批“宅”类新词的新义新用法。针对这一语言现象,本文从“宅”的意义变化、“宅”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宅”类新词出现及广泛使用的原因三方面对“宅”字进行初步地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