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问是教师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也是讲读教学中实行启发式教学的主要形式。可以说,讲读教学的每一步深入,几乎都离不开提问而单独进行。准确而精当的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它比直接的讲解要好。讲读课文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实施启发提问,一定要把握两点:一是知道问什么;二是懂得怎样问。教学中该问什么?叶圣陶先生曾经作过回答:“我之意见,教师引导学生用心阅读,宜揣摩何处  相似文献   

2.
一、抓课题变通处设问 围绕题目设计提问,能使学生立即产生急切阅读课文的欲望,能大致把握课文的内容,符合“讲读课文要从整体人手的原则”。例如,教学独幕剧《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可以围绕题目设计这样的问题:“你们知道公仪休吗?他拒收了什么礼物?他为什么要拒收礼物呢?”这样的设问.一方面能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从整体人手,使学生一开始就初步掌握了课文内容,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一、抓课题变通处设问 围绕题目设计提问,能使学生立即产生急切阅读课文的欲望,能大致把握课文的内容,符合"讲读课文要从整体入手的原则".例如,教学独幕剧<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可以围绕题目设计这样的问题:"你们知道公仪休吗?他拒收了什么礼物?他为什么要拒收礼物呢?"这样的设问,一方面能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从整体入手,使学生一开始就初步掌握了课文内容,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1995年3至6月,我在全省各地听了40多节阅读课。讲课的老师大都“从整体入手”,上课就问:“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应该分为几段?”然后,逐句逐段地提问、回答,偶尔也作一些讲解。教师所提的问题大都要求复述课文思想内容,学生多是以读代答。这样讲读课文,教师费尽心思设计提问,还要用一些话语将其串连起来,教得颇不轻松;学生被动读书,被动答问,学得索然无味。长此下去,“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阅读教学目标能达到吗?  相似文献   

5.
在执教《鲁本的秘密》(小学语文第十册》一文后,对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进行了反思。新课标指出:“要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这是学生形成自学能力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掌握两种读书方法。1 .指导学生学会围绕课题提问。围绕课题提问是学习课文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整体感知课文的一种重要方法。因此我让学生围绕课题《鲁本的秘密》提问,指导学生从课文的内容、作者的写法、表达的思想感情方面进行提问,学生纷纷提出:“鲁本的秘密是什么?”“鲁本怎么会产生这个秘密的?”“…  相似文献   

6.
《劳动最有滋味》是七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此课继续承担落实“练习给课文分段”的任务。根据课文特点、训练重点、课后思考练习 ,遵循“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的原则 ,教学时可采取“抓整体 ,做细究 ,重梳理”的思路。即抓好整体感知与回归整体两大环节 ,展示学习全过程 ;注重训练点 ,做好品词析句 ,细读深究 ,把握好引导体会的认知过程 ;梳理所得 ,落实叶圣陶先生“课文是个例子”的思想 ,让学生有所得。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一、整体感知 ,理清文路。1 揭题。板书 ,齐读 ,思考 :读课题你觉得课文会讲些什么内容?你是怎样认识“劳动…  相似文献   

7.
课时教学要点: 第一课时: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抓住课文中心,讲读二、三段,认识“实在的事物”与“联想”的联系; 第三课时:研究文章的组织结构,重点讲读第四段,表情朗读。教学过程:(一、三课时略) 第二课时一、轻读课文。讨论: 1.你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感受? (开拓学生的思路,从不同角度去感知课文内容。这是教学过程中的第二次反馈。)  相似文献   

8.
(一)《马背上的小红军》是部编六年制第八册第六组课文中的讲读课文。这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是“一边读一边想”。怎样帮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读得细一些,想得深一些,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中心和人物的形象呢?我抓了三个方面:一、想词语,抓主线,初步感知内容。帮助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思维,是边读边想的好方法。教学时,当学生明确了陈赓同志是:“深情”地谈起往事时,我点拨提示:什么叫深  相似文献   

9.
课文整体感知的对象最常见的有以下三种:  一、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旨  (一)张志公先生归纳了整体感知课文大意的两项内容:  1、“文章主要谈了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情 ?”  2、“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为了什么目的而写的 ?”这是从阅读写作对象和写作意图两个方面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已经涉及课文的主旨。解决这类问题有时还需要文体性和背景性的知识为前提。初中语文课本中鲁迅的文章以及外国文学作品,尤其需要这种前提知识。  (二)整体感知课文的第一要务是对课文主旨的感知。所谓主旨,是指全篇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  相似文献   

10.
吕虹 《辽宁教育》2010,(3):34-35
传统语文教学要求阅读教学中要注重“读中整体感知”。“整体感知课文”即不离开“篇”的整体意思和主旨来分析课文,要始终把“篇”作为感知课文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杜绝繁琐分析的有效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点深刻地阐明了阅读课文首先要着眼于整体,立足于全局,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就是从整体上把握全文。那么,我们通过哪些途径带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呢?我认为,要以“读”为手段,找准文本的特点,带课题疑惑感知、看课文插图感知、循文章主角感知、抓文本主旨感知。  相似文献   

11.
《中国石》是一篇阅读课文。本组教材训练的重声、是通过理清课文的条理,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讲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理清课文的条理,重火了解“中国石”的样子,并透过边防战士对“中国石”的爱,体会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过程如下:一、揭示课题。1.板书课题。2.读题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3.课前同学们都已预习了课文,谁能简单地谈谈你解开了哪些疑问?二、整体感知全文。1.指名接读课文。未谋生字较多,要求学生要读准字音。思考:课文主要讲的什么?2启发学生理清课文的条理,给课…  相似文献   

12.
在讲读课文中,教师要重视课文的“读”,教学中应注意:一、读的量要够 有的教师整节课都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处于被动位置。被动地学习,思维怎么能发展?有的教师40分钟的时间,几乎都在“讲”,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天花乱坠,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莫名其妙。一般来说,一节讲读课文要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让学生读,让学生把静态的文宇作化动态的理解,激发兴趣。  相似文献   

13.
一、让个性化的提问更自由 有位教师教学《国旗与太阳一同升起》时,一名学生霍地站起来。大声提问:“请问老师,为什么国旗要和太阳一同升起,不和月亮一同升起呢?”教师一脸茫然,继而不耐烦地说:“你发什么神经,国旗哪会与月亮一同升起7你见过晚上升国旗吗?”想起这件事,我就感慨良多。天真的脸、纯真的心,决定了孩子思维的单纯性,但是往往在这看似“单纯”的问题后面,隐藏着丰富的想象力、强大的创造力。那些极富个性的提问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极好契机,教师应好好利用并加以鼓励,以便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相似文献   

14.
《西门豹》是记叙战国时期地方官西门豹为民除害,兴修水利的故事名篇。教学课文,要紧扣“除害”这一重点,围绕“为什么要除害——怎么除害—除害之后又做了什么”安排教学结构;继续训练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通过讲读课文使学生从小破除迷信,相信科学,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摸清底细”、“破除迷信”、“兴修水利”为线索,给课文分段,说出各段段意。然后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一、调查摸底,弄清缘由1.引导学生分析西门豹除害的原因。在细读课文第一段(1…  相似文献   

15.
讲读课文少不了提问,教师往往借助提问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培养思维能力,开发智力。提问要起到这个作用,还很有讲究。我两次教《爱迪生》一课,对此颇有感受。第一次教这一课,提问只求学生读出课文的有关句段作答,因而缺乏深度,比较呆板。如教第二自然段,我的提问是:爱迪生在哪里做实验?他怎样在那里做实验?教第二自然段时,我的提问是:有一次,火车上发生了什么情况?爱迪生遭到了什么样的打击?这些问题确能帮助学生理解这两段课文,但对课文的真正含意(爱迪生在艰苦的情况下进行科学实验,即使遭到打击也不动摇,由此表现了热爱科学和顽强刻苦的精神),学生却感受不深。同时,由于学生只需按课文来回答,思维训练就很薄弱。  相似文献   

16.
第一课时一、揭题,质疑引导:同学们,天上有几个太阳?对呀,天上有一个太阳,那四个太阳是怎么回事呢?(板书:18四个太阳)(学生齐读两遍)面对“四个太阳”你想说些什么呢?请把你的问题记在读书卡上的“我的问题”栏里。然后,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进入有“四个太阳”的神奇世界,共同解决我们的问题。读书卡课题:四个太阳摇摇摇摇时间:问题提出者我的问题我的想法我的收获过渡:同学们填好了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四个太阳是怎么一回事。二、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1郾听课文录音。2郾听完录音,你知道课文的内容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  相似文献   

17.
《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在小学语文五年制教材和六年制教材里,都作为与读写训练重点项目“详写和略写”相配合的重点讲读课文。因此,教学时,应围绕重点训练项目,让学生更好体会写文章为什么要详略有致和怎样才能做到详略得当。教学《狼牙山五壮士》,首先要弄清课文内容的重点所在,这可从解题入手,抓住课文重点字词,可提问:“壮”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课文不用“战士”而用“壮士”?要学生明白:他们不是  相似文献   

18.
课堂提问是完成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问什么,怎样问,先问什么,后问什么,教师都必须根据教学目的作出精心安排,做到胸有成竹。比如,《一定要争气》一文,主要写我国已故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两件事,表现了他“一定要争气”的可贵精神。怎样让学生深刻理解他的可贵精神呢?初读时可先向学生提出:课文讲谁要争气?争什么气?怎样争的?结果如何?此举的目的是想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弄清文章的脉络。然后抓住重点,精心设计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仔细阅读课文,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在学习第一件事时,可以先问:  相似文献   

19.
教学讲读课文,有的教师惯于按“顺序”教学:先把课文分段,再逐节、逐段按课文顺序去分析.这种教法固然可取,但每篇课文都这样教,就显得枯燥了.教学时要根据不同类型课文采用不同教法.如教学《田忌赛马》,先让学生学课文的最后一段,然后由果溯因提问:“马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这是为什么?”由此导学前文.这种“倒置”教学法令学生倍感新鲜.又如教学《白杨》一文,先让学生看录像听读课文,接下提问:“课文仅仅是在写白杨吗?”带着问题,教师导学课文重点段,然后依重点段的学习方法,自学其它段.这样以“问题引探”来唤醒学生有意注意,学生学而有趣.  相似文献   

20.
阅读一篇文章,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获得总的印象,然后以这个总印象为出发点和依据,去分析文章的各个局部,直至段、句、词的意义、关系,以及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最后再用文章的脉落线索把各个局部连结起来,从而对文章的整体达到新的认识。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呢?一、要重视把握课文思路思路是文章的内部脉络,是作者构思全文的思想轨迹,粗读课文时就要紧紧抓住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感受、认识是什么。例如:阅读《荔枝蜜》,粗读时应理清课文记叙的内容:先写儿时自己被蜜蜂蛰过而讨厌它,再写因荔枝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