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顾萍 《科技风》2015,(7):181+183
哲学反思是哲学的思维方式,这也是哲学独特价值之所在。"理论的前提批判"就是反思的思维方式,它构成了孙正聿先生哲学思想的核心。它的内在意蕴和价值本源,展现了哲学的本质。本文基于孙正聿先生的《哲学通论》一书,通过探讨哲学反思的内涵与意义,进一步体会哲学思维的精髓,感悟哲学思维的灵魂。  相似文献   

2.
科学哲学以科学为研究对象,也就必然要把科学文化纳入到其研究的领域中.无论是科学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ce),还是科学的哲学(Scientific Philosophy)都是在科学为主导的社会里人们对科学的一种哲学反思,这种反思过程也就是科学文化的产生过程.  相似文献   

3.
现今的哲学界关于技术哲学与工程哲学之间的关系一般持有"三元论"的观点。分立论—认为技术哲学与工程哲学分别是独立自主的不同学科;交叉论—主张技术哲学和工程哲学研究的范围虽然不同,可是它们相互交融存在联系,科学技术的发明的产物必定会运用在工程中,工程活动中急需解决的一些问题也必然会引发新技术的产生或者已有技术的改进;等同论—认为技术哲学与工程哲学是几乎等同的哲学定义,不需要分别给它们做严格的定义。文章的观点是技术哲学和工程哲学两者之间存在相互的联系和相互关注,不可以将它们分开单独研究,只有加深技术哲学与工程哲学之间的联系,才能促进两方面的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技术哲学研究走向成熟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这一学科本身研究范式上的缺陷,由此引发了当代西方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不仅是研究方法的转向,更重要的是研究对象的转向,即将工程正式纳入哲学研究的范畴,进而开辟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工程哲学.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静观与超脱的态度之维,"无言之美"与情景合一的体验之维,"移情主义"的实践之维,"人生艺术化"的超越之维这四大维度入手,对朱光潜的人生美学作浅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风险社会是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认识现代社会的核心概念。风险社会是由于人与自然,特别是人与人(社会)之间关系不和谐导致的社会危机的可能性。风险社会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更表征着人类社会的一个不可逾越的发展时代,因而需要哲学予以反思。把风险社会纳入哲学视野,用"社会工程"范式深入研究和最大限度地消解社会风险是哲学研究范式的一次深刻转向。  相似文献   

7.
现代哲学关于心理意向性的研究始于布伦塔诺。而其最新研究成果则是语言哲学传统所建立的意向性理论。文章概括论述了语言哲学意向性理论的基本内容 ,然后从指称、意义、真理、知识和科学等方面探讨了其对开拓哲学研究新局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与认为哲学对科学无关的断言相反,我将论证,哲学曾经、并且现在依然对科学具有的影响远比通常人们所认为的更大。我坚信目前反哲学的意识形态已对科学产出丰富成果的能力带来摧毁性影响。我还表明,例如对希格斯粒子和引力波的成功探测,以及在被许多人认为会找到超对称粒子的地方并未找到它们等近期的重要实验事实,质问了理论物理学家习以为常的某些哲学假设的合理性,也促使我们来对科学方法进行更清晰的哲学反思。  相似文献   

9.
本文所论述的科学的政治哲学并非一门新创的学科,而是科学论继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与科学知识社会学(SSK)之后的一种新型的研究方案.通过对J·劳斯的<知识与权力--走向科学的政治哲学>一书的剖析,本文展示了这一研究方案的大致轮廓.我们认为,如果把科学认定为是一种公共的事业,那么新的科学论的构筑就必然要涉及权力的关系及其辩护方式;并且,如果科学与权力(包含物质力量)是一种内在的联系,那么它们只有在政治哲学维度才能得到整合.  相似文献   

10.
哈贝马斯"批判的科学哲学"是秉持价值尺度对科学认识的反思。它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大致经历了初期译介到中期认识深化,再到后期审慎反思这样一个演进轨迹。其人文主义科学哲学研究路向的传入打开了中国科学哲学的研究视域。他所运用的价值介入研究方式得到了国内学者的回应。他对实证主义"唯科学"论的批判及其"解放的兴趣"的价值诉求所体现出来的责任担当精神被国内学者认同并得以正视。  相似文献   

11.
形而上学是哲学的根基,所有应用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都离不开对各自形而上学的探寻。管理哲学作为对管理学及管理实践中所存在的普遍问题做出批判性反思和建构性总结的应用哲学,因其哲学属性,也有着自身的形而上学。作为管理哲学的根基,管理哲学的形而上学应在管理哲学的研究中得到首要或优先建构。管理哲学的形而上学主要是指对管理领域内最一般概念即范畴的研究,具体而言,主要关注管理、组织、管理者和组织目标等范畴及其内在逻辑关联。  相似文献   

12.
海洋科学哲学是人类对海洋自然和海洋科学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哲学反思的成果。海洋科学哲学具有明显的交叉学科和前沿学科的性质;同时,具有沟通海洋自然科学与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的纽带作用。本文基于海洋科学文化理念,探索海洋科学解释、海洋科学哲学主要问题及海洋科学哲学的海洋文化转向。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科技发展成就辉煌,但一些"瓶颈"问题也日益凸显。面向未来30年的科技强国建设,首先必须深入探查问题表面症状背后的根源,找到制约科学发展的核心阻力,开出针对性的药方。文章通过对"李约瑟难题"和"钱学森之问"的历史脉络和我国科技发展"瓶颈"问题的哲学根源进行分析推演,提出"哲学的贫困"可能是我国科技发展"瓶颈"问题的根源;并从哲学对科学的作用和影响的角度,进一步论证了"哲学的贫困"是我国无法建立自主的科学体系、原始创新匮乏、科学大师缺失、学术生态恶化等问题的主要原因。文章针对哲学建设的特点和困境,引用孟子关于"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论述进行类比,提出哲学建设是我国科技强国建设的"三十年之艾",应当采取"苟为不畜,终身不得"的策略,在国家战略层面进行系统实施;同时,也要在哲学的引领下进行更加统筹平衡、系统深入、成熟定型的科技改革,为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奠定现实和长远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政治哲学作为一种由科学实践升华而来的意识理论,先后经过了自然经验主义阶段,内在先验主义阶段与客观绝对主义等阶段的锤炼。作为一种主体哲学,不言而喻的是,政治哲学本身仍然存在着无法摆脱的局限性,同样的,任何一种意识理论都必然会在其发展的历程中,陷于因其自身的完善性等所带来的固有的,停滞于某个阶段内的困境。从被政治哲学奉为圭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的可法良规入手,对政治哲学的困境进行了历史与现实的解构,并对政治哲学现阶段的迷思与困境命题进行了解析与超越的阐述。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哲学的角度,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的本质、价值实现和方法论进行反思,旨在从理论上为生活化的教学提出一些教学范式.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语言哲学的话题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然而,不管是语言学家还是哲学家,他们的研究往往是将语言作为方法或是切入点来研究哲学,哲学是最终的落脚点.语言学家在研究语言哲学的课题时容易偏离语言学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忽视了从哲学思想出发对语言学的本体进行研究.对此现象,笔者分析了原因,并从分析哲学对西方主要语言学思想理论的影响入手,以语言学发展的具体事实为例来论证哲学思维对理论语言学发展的重要意义.最后讨论了语言学家的语言哲学研究范畴.  相似文献   

17.
哲学与人生课堂的教学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判断观,进而指导学生健康成长有着良好的指导作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的探究哲学与人生课堂的实际教学方法,进而以教学方法推动课堂教学效果的发挥。文章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探究案例教学法在"哲学与人生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人生格言     
《今日科苑》2007,(19):61-61
韩德乾人生格言领导要有本领,但又不在于自己把自己看成有过高本领,领导者只有把自己领导群体的智慧和力量都充分调动和发挥出来而使群体有大本领,这才能说领导者有本领。作者简历:韩德乾,湖北省武汉人,现年68岁,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农业科教工作和领导、管理工作。曾任华中农大副校长和党委书记并兼任湖北省农委副主任、农业部纪检组组长、国家科委副主任、科技部副部长等职。退休后任11个协会、学会、研究会的正副会长,主编出版过20多种书籍和发表过300多篇文章。曾获中共湖北省委"优秀党员"和中组部"优秀领导干部"等奖励。  相似文献   

19.
以主体性哲学的发展为线索,李泽厚哲学的发展可分为如下四个阶段:《批判》一书初步提出主体性实践哲学(从外在主体性到内在主体性),主体性哲学论纲系列和“答问”对主体性实践哲学的发展(从群体主体性到个体主体性),“人自然化”“情本体”对主体性实践哲学的背反和超越(从主体性到非主体性),“关系主义”“情本体”的外在维度对主体性实践哲学的背反和超越(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主体性、非主体性与主体间性是李泽厚哲学的三重维度,后两者在同个方向的两个不同角度上对前者构成背反和超越.李泽厚哲学的此发展脉络与三重维度的现实基础是中国独特的现代化道路,它们对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性(“中国模式”)及其“普世价值”从哲学理念的层面上为我们提供了某种启示.  相似文献   

20.
冷战后期,技术哲学研究开始摆脱冷战思维的影响,走上学术纲领重构的道路,这主要表现在社会技术哲学的努力、工程和人文传统的整合、社会建构论与技术批判理论的整合、"经验转向"的探索以及对技术哲学作"库恩式"的思考等方面。在探讨当代技术哲学家重构研究纲领的各种努力的基础上,就技术哲学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展开反思,并给出本文作者的重构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