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舍的文学创作与宗教文化有或亲或疏、或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他将这种关系纳入艺术视野,塑造了许多"教徒"形象。通过表现各种"教徒"在现代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为,揭示了宗教文化对现代中国人生活和思想情感的影响,也反映出他热情爱国、救世救民的人生追求,体现了他改造国民性、反思传统文化和重塑民族文化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2.
老舍先生在描绘其眼中市民世界的同时,融入了西方文化与价值观,使其国民性批判思想表现出不同的内涵,本文主要从老舍小说中塑造的三类市民形象出发,展示老舍先生在揭露中国国民劣根性的同时试图塑造现代市民的探索,并进一步分析老舍国民性批判思想的社会及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简·奥斯丁每部作品中都出现了性格鲜明、人格迥异的牧师形象。这些牧师形象的塑造不仅与西方基督教文化的长期影响有关,也与作家自身的宗教观念和宗教家庭背景等有着密切关系,透过这些牧师形象可以看出简.奥斯丁复杂的宗教情感——表面上的疏离超然,实质上在赞同与批判的矛盾中徘徊。  相似文献   

4.
老舍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与传统民间叙事文学联系最为紧密的作家之一,在人物塑造艺术方面,他的小说表现出与清代侠义公案小说所特有的文学趣味和艺术手法的密切联系。本文从通过事件表现人物、通过行为刻画人物、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塑造这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以彰显老舍小说艺术创作的传统性特质。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位满族作家,老舍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一大批鲜活的旗人形象。这些旗人形象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吃着“铁杆庄稼”、讲究规矩礼节和吃喝玩乐的老派旗人;失去了旗人的体面和尊严、借着洋人的势力满足其贪欲的新派旗人;既吸取了满族文化优长,又扬弃了其消极面的正派旗人。通过这些旗人形象的塑造,老舍艺术地再现了清王朝“残灯末庙”时节作为王朝统治基础的八旗制度的衰朽和旗人社会的分化,由此揭示了清王朝走向崩溃的历史必然性。透过这些旗人形象,我们可以发现老舍对本民族文化既批判又眷恋的复杂情感。  相似文献   

6.
刘娇娇 《文教资料》2012,(22):11-13
本文从老舍避讳其与基督教千丝万缕的联系入手,通过对老舍"弃佛从耶"经历的探寻,结合其参加基督教会的社会活动和其在文学作品中对基督教的理性批判的考察,运用宗教的"社会功能"定义和"分离说",从实用主义哲学的角度,对老舍早年对基督教的选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老舍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传统女性意识比同期的现代作家们要厚重得多。老舍笔下塑造了许多生动的女性形象,其审美范式与其女性形象构成一种特殊的因果关系。对老舍小说中女性观的探讨对解读老舍这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具有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性的内在张力--以陈独秀宗教观的变化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文化运动前后,陈独秀的宗教观发生过显著变化。1917年,他宣称一切宗教皆在废弃之列,主张在新文化的建构中,应当“以科学代宗教”。192 0年,他进一步反省其宗教观,发现基督教的宗教情感对于新文化建设的肯定意义,从而把宗教纳入新文化的架构之内。陈独秀宗教观的前后变化,不仅符合中国现代思想启蒙的一般轨迹,而且深刻反映了中国现代性在其型塑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的理性精神与宗教的非理性情感之间的内在张力。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以宣教与文化殖民为目的的在华基督教教会大学推行神学教育,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违背.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中国知识分子在非基督教运动中对基督教、宗教的批判,直接促成了收回教育权、确立了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理念.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运用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对宗教的批判,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优势,使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在教育界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也逐步确立为近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主导思想.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现代这个特定社会中出现的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老舍的价值不仅在于他创作了许多不朽的文学作品,而且在于他的身上承载了悠远的文化传统,同时又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与改造。主要从老舍本人所体现的传统文化精神,老舍作品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以及老舍的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等三个方面来论述老舍与传统文化千丝万缕的关系,探索作家的精神之旅。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思想性格、文化修养、审美趣味等方面阐述了大家庭出身对中国现代作家的积极影响。笔者认为,大家庭痛苦的生命体验为现代作家准备了生活与情感的积累,严格的家庭教育使其受到系统的传统文化熏陶。由于特殊的生命与情感体验,他们对封建大家庭的解体情有独钟,中国现代家庭叙事文学作品的大量涌现及其所达到的思想艺术成就与大家庭出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卓著的文学大师。他用文化批判的眼光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和城市生态,在揭示、批判传统文化糟粕和市民自身弱质的同时,对社会的黑暗进行有力地控诉和批判。正是这种文化批判和社会批判双重批判的独特性构建起他特有的批判意识,体现了老舍小说创作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老舍以一个中国人的眼光和"中年人"的认知情感描绘伦敦,展示了伦敦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族形象以及民族精神景观等多维形态。老舍对伦敦的自然景观多欣赏与倾慕,对伦敦的人文景观既有欣赏又含批判、沉思的态度,对中国人与英国人的民族性作了深刻的比较分析与批判。本文考察老舍所描绘的伦敦都市文化景观的个性特点,并探讨伦敦都市文化对老舍的文化思想及其创作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宗教为老舍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难得的写作素材,启发了他文学创作的灵感和心扉,同时也提升了老舍文学文本的思想文化意蕴,在救亡压倒启蒙的现代中国,当绝大部分现代作家把文学创作焦点聚集在芸芸众生的此岸世界寻求救国救民良方的时候,老舍以接受洗礼的基督教徒和虔诚的佛教信徒把探求真理的目光投向人生彼岸,延伸了老舍作品与那个血与火革命年代的关学距离,这或许是老舍作品至今仍然活跃于影视网络传媒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十字架上的神女──《茶花女》悲剧成因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希伯来文化和古希腊文化是欧洲文学的两个源流,他们在不断的冲突融合中形成了基督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将希伯来文化中的理性人本意识发挥到了极致,宗教人本意识诞生了。这种人本意识与古希腊文化中蕴含的世俗人本意识一起,在后世作家的创作思想和文学形象中有众多体现,或浅显或深隐。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小仲马笔下的悲剧人物马格丽特在不同生活状态下原欲和理性的 巨大作用,来表现人物在摆脱了原始欲望后理性的正确性,进而寻求一条自然欲求和社会道德律令能实现暂时和谐统一的中庸之路。  相似文献   

16.
孙怡雯 《文教资料》2012,(32):70-72
许地山的《玉官》生动地记述了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濡染的玉官面对基督教信仰的复杂的心路历程,真实地再现了基督教在现代中国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传统文化的冲突与抵抗。作者努力从东西方文化的冲突给玉官带来的内心碰撞中来显示出基督教信仰带来的心灵净化与文化皈依的作用,生动地塑造了一个独具中国特色的基督徒形象——玉官。玉官这一形象既不同于西方社会中虔诚的传教士,也异于中国当代社会中的基督徒,她光彩夺目,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和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7.
福斯特是20世纪初英国具有独特人文主义思想的作家。其思想的独特性表现在他的独特信仰和他对人的独到见解以及他的独特的“连接”的思想。他摒弃基督教,信仰艺术。欣赏人的无限能力和崇高个性,同时也看到了现代条件下人的弱点。他揭示和批判了英国人的心灵发育不良的现象,认为只有通过连接———即传统与现代的统一及内在生活和外在生活的统一,才能实现社会和文明的进步,实现人的完整和幸福。  相似文献   

18.
老舍在青少年时期曾经与世界上的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宗教信仰的选择上,老舍最终还是选择了基督教,并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教会的一些社会服务活动和改建工作;然而他又始终未能成为一位虔诚的基督徒。所有这些。都在老舍一生的思想发展和创作实践中留下了明显的痕迹。本文即是对老舍基督教情结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张芳 《语文知识》2007,(2):87-89
老舍以其对英国文化的熟稔和英国生活的真切体验,在最早有关北京庶民的小说《老张的哲学》和《赵子曰》中,把英国文化作为他者来观照记忆中的北京市民。并且,在《二马》中又把中国人放置西方的背景中,从他者形象的对照中来进一步映现出自身形象。本文分析了这三部作品中的主人公形象,指出老舍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西方文明中的糟粕的双重批判指向以及对中国新人形象的理想性塑造。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文学中“父亲”形象的嬗变及其文化意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结合具体文本,对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的几类父亲形象进行了历时描述,全面考察了父亲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及时代精神的递嬗变异给父亲形象的塑造带来的影响。论文指出:五四作家经由对父权的批判进入到对整个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时,陷入了情与理、文学描绘与思想批判的巨大矛盾和冲突;而3、40年代中国文学塑造的新型父亲形象,既应合了时代精神的呼唤,也存在文化、审美选择的单一和偏枯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