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自近代高校产生以来,高校地理分布状况便成为教育界颇为重视的一个问题。在100多年的高校变迁中,我国高校的地理分布经历了从不均衡到比较均衡、从畸形到比较合理的阶段。在当前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背景下,西部地区的高校布局应与当地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相适应。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旅行社业发展以增长速度快,地理分布及发展不均衡,行业规模偏小,组织结构松散,客源开发力度不够,旅行社人才支撑不足为特征。因此,内蒙古旅行社业的迅速发展,需要旅行社寻求自身变革,均衡东西部旅游发展,开拓国内、国际客源市场,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3.
清代进士历史地理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清代进士历史地理分布进行系统的研究应当基于进士的准确人数、每名进士的确切科年与籍贯。江庆柏先生的《清朝进士题名录》为这三个方面提供了必要的研究基础。研究发现,清代进士的历史分布呈W型;省际之间的地理分布呈不均衡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清代进士在省际之间分布的不均衡程度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4.
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中的"优质",意味着两种均衡,一种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均衡,另一种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均衡。时下的基础教育发展,开始重视教育机会均等的"均衡"了,但尚未能善待全面的课程,是忽视了这里的另一种均衡。《纲要》中主张的坚持德育为先和坚持全面发展,针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问题,引导推进的正是另一种均衡。以合格性教育与教学评价理念,调整并实践均衡的课程,是促进另一种均衡的合适选择。  相似文献   

5.
举人分布是重要的文化地理现象,是衡量科举时代区域文风的核心标准。本文从府、县两个维度分别对明清江西举人的地理分布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勾勒出清代江西举人地理分布的基本特征:由严重不均衡走向相对均衡化。  相似文献   

6.
教育均衡发展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教育均衡发展体现了教育领域公平公正的理念。生态学原理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为研究区域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提供了契机和新的研究视角:生态学基本理论系统观、平衡观、动态观和整体观契合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基于生态学视角的区域教育均衡发展观主要包括宏观生态、微观生态和虚拟生态;基于生态学视角的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传统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模式和基于信息技术发展模式;基于两种发展模式,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传统区域教育均衡发展阶段、传统和基于信息技术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混合发展阶段和基于信息技术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7.
王华 《贵州教育》2013,(24):7-9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意味着两种均衡,一种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均衡,另一种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均衡。两种均衡的目标,是使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健康和全面发展。这就是说学校教育要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其本义是使每个学生得到最佳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唐代是河南文学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河南籍作家如林,大家辈出,作品异彩纷呈。通过对河南籍作家群体的统计与分析,可以发现作家群体生成的一些特征,一是时间跨度上始终呈现强势分布,从初唐到晚唐五代作家数量多,但不均衡,以盛、中唐居多;二是地域性明显,作家主要集中在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背景和优越政治经济条件的洛阳和郑州;三是有着明显的家族承传性,有些家族产生多位甚至几十位作家。文士籍贯为我们考察地域文化生成和特征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照物。  相似文献   

9.
随着教育均衡发展由外延式转向内涵式,发展的重点由外部教育资源配置均衡转向内部教育教学的均衡。教学均衡发展是教育者蕴藏在教育活动中的以学生个体特点为基础促进人的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还是一条教育均衡发展、课程改革、教育公平实现的途径,但作为一种状态其应然与实然相距甚远。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前政府及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它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发展观,核心是追求教育平等,实现教育公平。当前,全国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区域实践成果丰硕,但是基于监测与评估这样一种科学的角度去探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规律,从而建构起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型的研究还较少。本文尝试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解读入手,通过分析其相关因素建构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印证了模型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研究认为,要坚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系统观、过程观;探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动态性规律变化;追求以教育质量高水平发展为标志的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建立科学的评估与监测机制保障义务教育质量高位均衡实现。  相似文献   

11.
清代四川经学著述的地域分布呈现出不平衡的局面。无论从经学家还是从经学著作方面观察,经济、文化发达的成都、重庆、资州都是前“三甲”;而就这三个地区的内部各县而言,其发展也是不平衡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经济文化并不发达的边远地区,在晚清时期也出现了经学研究的风气,如酉阳州。虽然晚清四川经学出现了相当大的转机,但从总体上看,清代四川经学与江、浙、皖等省的差距还是比较显著的。究其原因,大体有二:一是四川僻处西部,学术信息不灵,新的学术方法、学术热点的传入需要一定的时间;二是从清代四川经学研究的状况看。缺乏开一代新风的学术大师。  相似文献   

12.
由于四川特殊的地理环境 ,水运在近代四川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此决定了四川城市的分布及这些城市的功能与城市地域结构  相似文献   

13.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同时,科学技术中心的地理位置在一定时期也发生转移。通过对科学技术中心转移的研究,我们发现大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促成这种转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四川农村合作运动的发展轨迹与中国其他地方大致同步,但也有其自身特点。“防区制”时代,由于缺乏中央政府力量的介入,四川合作事业发展明显滞后;川政统一后,通江、南江、巴中等“剿匪区”的农村善后催生了大量的合作预备社,四川农村合作运动得以初步发展;全面抗战爆发后,政治、经济和军事地位的提升极大地促进了四川农村合作社数量的急剧增长,农村合作运动进入全面发展时期;抗战胜利后,四川农村合作运动仍旧保持着一种惯性的发展态势直至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终结。  相似文献   

15.
清朝建立后,地处皖北的亳州商业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成为南北商品集散地之一。亳州商业经济的繁盛得益于统治者将经济重心拉回北方的尝试。其地扼南北的地理位置,虽促成了其经济的繁盛,但也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兵祸不断,经济遭到了沉重的打击。更为重要的是,亳州民风日下,陋习过多,阻碍了其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近现代西方文化中心分布的时空特征及门类层次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Bernard Grun编著的科学文化史年表提供的5309条数据,本文探讨了15世纪以来西方文化中心分布的时空特征,比较了文化门类中心转移与文化中心转移的规律,并对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的优势门类与西方文化当采门类的关系作了分析,试图从门类层次揭示西方文化中心转移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7.
中国江南和两浙地区古代有野生牡丹生存分布,引种栽培历史悠久.宋代不仅中原与蜀地,江南和两浙也是观赏牡丹栽培、发展的重要地区;先后以会稽、吴中、杭州为中心;牡丹的研究也颇受重视,出现的有关专著达7种;品种增长速度并不亚于中原和蜀地;品种达百数,起源途径具多元性;与洛阳、天彭不同的品种数目有60多个,花型花色丰富多彩,牡丹品种群已初步形成;北种南移、促控栽培、施肥、嫁接等种植技术已较成熟.  相似文献   

18.
近代行省报刊与行省地域空间想象有着密切的联系。报刊作为社会有机体的一部分,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亦展现了不同地域的地理与文化景观。《四川》杂志作为晚清留日学生报刊的代表,其创办之初以"四川"为名,行省色彩浓厚。该杂志对四川地方事务极为关注,在报道过程中既具地方意识又颇持全国目光,这与其创办者的乡土情结密不可分。此外,《四川》杂志在空间上对川省定位精确,其中亦多有关于川省地域景观的呈现,对构建近代川省乡土想象及地域认同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影响。但从区位分布角度看,东部地区占据了绝大部分,而中部和西部地区所占份额很少,显得严重的不均衡。本文拟在对各地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历史作简单回顾的基础上,分析其原因,预测其前景,并根据外商在华投资新发生的一些变化提出相应的策略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四川省金融业呈金融扩散现象,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抑制作用。然而金融发展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而经济增长却促进了金融发展。这一结果可能是金融扩散、金融总量不足及金融市场发育滞后、金融机构地理上的缺陷、政府的强制性供给、西部资金流向东部地区等综合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