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一理念贯穿中国高等教育历史发展的过程,是古代高等教育的纲领.成均、私学、太学、书院可分别代表古代大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大学之道"理念蕴涵在其中的每一个阶段.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的网络化发展已成为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发展模式十分必要.本文通过撷取美国加州虚拟大学发展历程中的几个重要阶段,并对加州虚拟大学的网络化实践策略加以分析,试图揭示加州高等教育网络化发展策略选择,进而剖析加州虚拟大学在实现加州高等教育系统规模化与多样化中的定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就业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西方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   从意大利的萨勒诺大学和波洛尼亚大学等中世纪大学的创立历经近千年的发展,世界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二战前,欧美各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达到较高的程度,但高等学校的大门并非向全体民众敞开,其高等教育仍然处于尖子教育阶段,或称精英教育阶段.   ……  相似文献   

4.
当今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阶段.面对教育规模逐步扩大的趋势,大学应准确定位,明确办学宗旨,坚守传统大学先进理念,紧随时代发展潮流,创新发展思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本文以高等教育大众化为背景,对大学理念进行了详细阐释,并倡导坚守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提出了凸显精英文化与彰显科学发展观内涵的大学理念.  相似文献   

5.
根据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型阶段跨入大众化阶段。本文在概要地介绍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与清晰地界定高校办学特色的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多样化与高校办学特色化之间的关系,论证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创建办学特色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最后讨论了现代化特色大学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对英美国家大学理想研究的学术史进行了梳理,将其分为18世纪至19世纪末、19世纪末至20世纪二战前后、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反对新大学,意味着传统大学观念的成熟;第二个阶段是反对高等教育领域的功利主义;第三个阶段是反对现代性对大学的戕害.在第三个阶段,中国大陆的大学理想研究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融入了这一学术史历程.最后,本文提出了大学理想研究的局限和突破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目前我国教育界普遍关注的两大热点问题.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情况,提出了当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并就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特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对策.  相似文献   

8.
我国高等教育已实现从精英向精英与大众兼和阶段的战略转变,人事代理型大学教师再发展已逐渐成为解决这一战略转变过程中师资紧缺问题的有效方法.通过对"教师再发展与风险管理"内涵的科学界定,指出人事代理型大学教师再发展的相关途径及其存在的风险,运用风险管理相关理论透视相关风险的危害及其规避策略,这有助于我国大学教师队伍的合理稳定流动及素养提升,确保我国高等教育精英与大众兼和阶段的教育质量,进而为发展和谐高等教育与和谐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差异化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大众化阶段的中国高等教育必然要求大学的办学实践趋于多样化.大学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可以规避同质化带来的恶性竞争,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大学形成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差异竞争优势.大学实现差异化发展,必须重视特色建设,形成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浅议高等教育改革的动因、历程、原则、内容及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体制结构调整、大发展及深化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三个发展阶段.其中,管理方面,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高考和毕业生就业制度,以及后勤管理都经历了全面改革.计划经济下国有化的办学体制、条块分割的领导体制、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及单一的投资体制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内部动因,而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则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外部动因.高等教育改革必须坚持方向性、适应性、规律性、协调性、多样性及风险预测原则.未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是: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大学法人治理结构;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大学的建设;发展高等教育信息化;发挥高等教育在终身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我认为,中日高等教育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发展阶段、办学水平、层次结构、制度四个方面。在发展阶段方面,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进入了大众化阶段;日本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在办学水平上,中国正在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现阶段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还不多;日本已是高等教育强国,有比较多的大学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从举办者层次结构上看,中国高等教育由普通高校和民办高校组成。  相似文献   

12.
大学教师专业发展日益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国际化纵深发展阶段支撑大学发展的有力保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以下简称"广外")历来重视教师发展工作.近年来,面对高等教育形势的急剧变化,其不断优化教师发展理念,对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做出与时俱进的探索与改革,实践中形成了具有广外特色的教师发展模式,可为现阶段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3.
人事代理型大学教师再发展已逐渐成为解决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向精英与大众兼和阶段的战略转变过程中师资紧缺问题的有效方法,本文在合理界定相关概念基础上,指出了人事代理制大学教师再发展的相关途径及其存在的风险,运用风险管理相关理论分析了相关风险的危害及其规避策略,以促进我国大学教师队伍的合理稳定流动和素养提升,确保我国高等教育精英与大众兼和阶段的教育质量,进而为和谐高等教育和和谐社会构建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把大学做强、竞争日趋激烈和国际化三大趋势,同时也面临着三大发展机遇.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还处于爬坡阶段,但未来十年将是其以内涵发展为特征、发展速度最快、发展成果最突出的时期.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始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坚定不移走内涵发展之路,把提高质量作为关键与核心指标,不断打造“国字号”品牌,把学校做强、做优、做特,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一理念贯穿中国高等教育历史发展的过程,是古代高等教育的纲领。成均、私学、太学、书院可分别代表古代大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大学之道”理念蕴涵在其中的每一个阶段。  相似文献   

16.
大学办学模式的基本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办学模式的基本理论天津市教科院李玉民大学是实施高等教育的基本机构。大学办学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特殊作用。所以,研究大学办学模式的内涵及其规律,对于揭示高等教育的内涵及其发展规律以及发挥不同模式大学对社会发展的不...  相似文献   

17.
魏燕 《中小学校长》2023,(10):13-18
从系统论视角看,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需要综合考量大学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关系。在我国,大学与高中的关系经历了三个历史演变阶段:2002年以前的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高中教育的发展受到一定制约;2002—2018年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中的升学教育功能得以强化;2019年以后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大学与高中协同发展。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普通高中教育的质变样态表现为知识观由封闭走向开放、学生学习自主权不断扩大、强化高中作为大学预备教育的功能等三种样态。为此,普通高中进行了“跨学科、融合式课堂教学”“构建规范选拔评价为核心的教育生态”等五种育人方式变革。  相似文献   

18.
透过亨廷顿学院改名为"亨延顿大学"的案例,可以看到,随着美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向后大众化阶段发展,高等教育机构自身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学院改名体现了外部环境对学院的合法性要求,也体现了学院为获得和保持足够的资源以解决外部需求问题,不得不追求大学身份的符号意义.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也同样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学院改名所引发的院校趋同问题,要求促进教育制度安排的合理化.  相似文献   

19.
荷兰高等教育评估: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荷兰的高等教育评估最早可以追溯到1575年的莱顿大学.从建校开始,莱顿大学就将质量放在大学发展的首位,这个时期荷兰的高等教育评估尚属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质量和评估体系.荷兰高等教育评估模式的形成过程是从最初的集权化影响到实行高等教育立法改革,进入2l世纪后,荷兰政府继续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估机制.通过对最新的资料信息研究,全面系统地考察了荷兰高等教育评估现状和最新进展,包括评估机构、评估目标、评估程序、评估标准等,并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大学管理和大学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中国大学发展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几乎所有人都在关注大学,关注中国高等教育未来的走势。许多人从办学思想和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建设、人事制度、大学制度、大学特色、大学文化等多个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